- 年份
- 2024(11612)
- 2023(16671)
- 2022(14514)
- 2021(13453)
- 2020(11429)
- 2019(26457)
- 2018(26120)
- 2017(51398)
- 2016(27625)
- 2015(30978)
- 2014(30797)
- 2013(30373)
- 2012(27635)
- 2011(24607)
- 2010(24512)
- 2009(22377)
- 2008(21628)
- 2007(18854)
- 2006(16239)
- 2005(13740)
- 学科
- 济(116162)
- 经济(116034)
- 管理(79466)
- 业(78963)
- 企(64911)
- 企业(64911)
- 方法(58403)
- 数学(51657)
- 数学方法(50877)
- 农(31442)
- 财(30507)
- 中国(28413)
- 业经(25529)
- 学(23434)
- 地方(22716)
- 农业(21580)
- 贸(19764)
- 贸易(19756)
- 制(19438)
- 理论(19394)
- 易(19112)
- 技术(18295)
- 务(18281)
- 财务(18196)
- 财务管理(18155)
- 企业财务(17245)
- 和(17022)
- 环境(16292)
- 划(15002)
- 融(15002)
- 机构
- 大学(391590)
- 学院(391216)
- 管理(158668)
- 济(158621)
- 经济(155472)
- 理学(139660)
- 理学院(138172)
- 管理学(135375)
- 管理学院(134690)
- 研究(124619)
- 中国(90072)
- 京(81705)
- 科学(77686)
- 财(70585)
- 所(60989)
- 农(60839)
- 业大(59094)
- 财经(58117)
- 中心(56349)
- 研究所(55974)
- 江(54670)
- 经(53039)
- 北京(50921)
- 范(50322)
- 师范(49807)
- 经济学(48943)
- 农业(47663)
- 院(45866)
- 经济学院(44399)
- 州(44339)
- 基金
- 项目(276895)
- 科学(219397)
- 基金(202948)
- 研究(200249)
- 家(176646)
- 国家(175219)
- 科学基金(152247)
- 社会(127264)
- 社会科(120792)
- 社会科学(120761)
- 省(107463)
- 基金项目(107173)
- 自然(100268)
- 自然科(98026)
- 自然科学(98004)
- 自然科学基金(96235)
- 教育(93210)
- 划(90434)
- 资助(85133)
- 编号(80735)
- 成果(63790)
- 重点(61833)
- 部(61204)
- 发(58421)
- 创(57635)
- 课题(55186)
- 创新(53710)
- 科研(53169)
- 教育部(53021)
- 国家社会(52582)
- 期刊
- 济(162124)
- 经济(162124)
- 研究(108643)
- 中国(67794)
- 学报(60866)
- 管理(57115)
- 科学(56897)
- 农(53914)
- 财(52937)
- 大学(47079)
- 学学(44650)
- 教育(40942)
- 农业(37575)
- 技术(35778)
- 融(28211)
- 金融(28211)
- 财经(28135)
- 业经(27458)
- 经济研究(27046)
- 经(24046)
- 问题(21289)
- 统计(20277)
- 技术经济(19477)
- 业(19231)
- 科技(18576)
- 策(18542)
- 商业(17989)
- 版(17851)
- 图书(17762)
- 理论(17547)
共检索到5431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胜达 敬莉
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依托,产业结构调整演变从国际经验可知,是以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依次更替为标志的。新疆作为资源优势地区,其产业结构的变迁总体符合客观规律。但又有着自身特定演化路径。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关系着整个地区的经济运行质量。文中试图运用VAR模型对1978年-2010年的相关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进而阐释新疆劳动力转移、收入分配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演化关系。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解释。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闫肃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测算了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发现农村居民收入份额大幅下降是近年来我国居民部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结合同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产业分布等数据,通过VAR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变迁均是居民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转移的短期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明
本文首先构建服务化指数来量化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宏观标准。然后通过Moore值来测算我国产业结构动态化变迁速度,发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变迁速度不稳定,表现出周期性特征。进一步深入到产业内部测量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变迁速度,得知第二产业的变迁速度和第三产业相比表现疲软。在此基础上,以产业结构动态化变迁速度与服务化程度为变量,建立VAR模型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得出动态化变迁速度是服务化程度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并且存在正向推动作用。
关键词:
动态化 服务化 VAR模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明
本文首先构建服务化指数来量化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宏观标准。然后通过Moore值来测算我国产业结构动态化变迁速度,发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变迁速度不稳定,表现出周期性特征。进一步深入到产业内部测量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变迁速度,得知第二产业的变迁速度和第三产业相比表现疲软。在此基础上,以产业结构动态化变迁速度与服务化程度为变量,建立VAR模型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得出动态化变迁速度是服务化程度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并且存在正向推动作用。
关键词:
动态化 服务化 VAR模型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雅娇 胡静波
随着我国产业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在第三产业增势正劲之时,为何工业发展却遇到了阻力,经济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结合鲍莫尔—福克斯假说的理论及其修正与发展的经验检验,选取19952010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从第三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滞后,在市场机制发育不够完善条件下,相关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并不同步,但是随着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赵春艳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各省1996-2005年人均GDP及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关系分别进行了模型拟合,结论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显著,而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是需求导向型的。其次,就各次产业与人均GDP的关系看,第一产业与人均GDP呈现负相关关系,而第二、三产业与人均GDP呈现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建交
以我国1991—2017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和贫困减缓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对贫困减缓有逐渐增强的正向影响,而旅游业发展对贫困减缓的作用并不明显;此外,旅游业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实现。最后文章从发展旅游业配套产业、加强贫困地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VAR 旅游业 劳动力转移 贫困减缓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黄芳 江可申
依据IPCC中的碳排放系数和不变价GDP计算了1978—2010年中国的碳强度,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与碳强度的动态变化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碳强度与煤炭消费比重以及第三产业比重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煤炭消费比重对碳强度的贡献度较大,并具有持久的冲击作用;第三产业比重与碳强度负相关,短期内其影响稍弱。因此,降低煤炭消费比率和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有利于降低碳强度。
关键词:
碳强度 能源结构 产业结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德鑫 逄丹丹
本文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劳动力质量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第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能够显著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质量能够强化高等教育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第二,高等教育规模会抑制相邻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质量能够强化高等教育规模对相邻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第三,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和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中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负向的直接效应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负向的直接效应,无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第四,不同地区劳动力质量的调节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从教育角度要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与提升教育质量并行;从地区发展角度中西部地区要增强就学地粘滞作用,提高就业吸引力;从国家政策角度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强化政策引领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余官胜
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存在是决定国际贸易能否促进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的实证研究却忽视了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基于国外文献的度量方法构建劳动力市场刚性和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度量指标,并利用面板数据门槛效应模型研究当劳动力市场刚性存在差异时贸易增长对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低于门槛值时,贸易增长能加速产业间劳动力转移;而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高于门槛值时,贸易增长则会阻碍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由此得出结论,欲使中国的贸易增长起到促进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效果,必须先在劳动力市场领域进行改革,消除劳动力市场刚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薇
选取我国1978~2011年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及碳排放量的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技术对中国城市化、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长期及短期动态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城市化水平提高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反之不成立;碳排放与第二产业之间也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碳排放量增加是第二产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具有高碳排放量的高耗能产业是我国第二产业的重要支柱,支撑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我国的经济增长遵循从"排放"到"增长"的路径。从三者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来看,城市化水平、第二产业对碳排放的影...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勋来 李国平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以此构建分析框架,应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各因素进行了定量测度。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消除制度因素的阻滞作用、扩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着力点。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转移 制度因素 人力资本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学功 郑敬刚
对比分析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变对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显示了城市群中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变动之间未能协调互动以及城市群中九个城市协调互动程度的差异,揭示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因素造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难。加快城市化进程,加速服务业发展,创新构建制度体系,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加速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对策。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宋锦 张午敏
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产向二产和二产向三产的两次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平均劳动收入的增长产生了显著影响。本文基于中国1995—2018年五个观测时间点的CHIP数据进行检验,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克服转型时期劳动者就业状态的样本选择性偏误,使用Probit模型估计了不同时期劳动者进入各行业的概率变化,并用Mincer方程估计了各行业的工资方程,最后通过Brown分解从产业结构角度识别了劳动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和劳动禀赋变化在其中的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引致较大规模的就业再匹配,同时行业生产率也会较快提高,从而带动劳动收入快速增长。与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相比,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行业生产率提升速度下降,平均劳动收入增速显著放缓。因此,维持行业生产率持续提高对于保持劳动收入的长期可持续增长非常重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收入差距扩大,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构效应发挥了缩小组间收入差距的作用,成为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成
本文在二元结构经济的分析框架下,依据Ranis.G模型的分析思路,从理论分析中得到启发,认为资本存量、产业结构应该成为本文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心问题。根据模型的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资本存量在经济增长初期对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劳动力流动有显著影响。由此,笔者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提出了应对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资本增长 产业结构 劳动力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