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97)
2023(13179)
2022(10244)
2021(9156)
2020(7113)
2019(15782)
2018(15401)
2017(28572)
2016(15909)
2015(17521)
2014(17665)
2013(17098)
2012(16058)
2011(14699)
2010(15017)
2009(13447)
2008(13389)
2007(12134)
2006(11194)
2005(10549)
作者
(48324)
(40365)
(40196)
(38023)
(25760)
(19255)
(17932)
(15652)
(15448)
(14343)
(14057)
(13650)
(13183)
(13083)
(12781)
(12473)
(11862)
(11790)
(11750)
(11691)
(10399)
(10218)
(9989)
(9335)
(9137)
(9109)
(9080)
(8950)
(8248)
(8160)
学科
(71344)
经济(71272)
管理(38968)
(37784)
(26827)
企业(26827)
中国(25813)
地方(25133)
(23406)
方法(19329)
业经(18546)
农业(16378)
(16080)
数学(15973)
数学方法(15756)
(14302)
地方经济(13772)
(13064)
(12622)
金融(12619)
(12522)
(12443)
银行(12416)
环境(12303)
(12147)
(11269)
贸易(11255)
发展(10948)
(10911)
(10753)
机构
学院(228876)
大学(225706)
(89971)
研究(89733)
经济(87872)
管理(78483)
中国(66975)
理学(65867)
理学院(64893)
管理学(63532)
管理学院(63110)
科学(57251)
(50561)
(47209)
(43963)
研究所(42998)
(41566)
中心(39811)
(38300)
(35788)
师范(35426)
业大(34451)
农业(34078)
(33152)
北京(32327)
财经(31947)
(30401)
(29203)
(28859)
师范大学(28639)
基金
项目(152037)
科学(119594)
研究(112324)
基金(106964)
(95237)
国家(94411)
科学基金(78894)
社会(70703)
社会科(66873)
社会科学(66857)
(61233)
基金项目(56057)
(52284)
教育(50650)
自然(49094)
自然科(47860)
自然科学(47846)
自然科学基金(46941)
编号(46156)
资助(41644)
(40321)
成果(38374)
重点(36377)
课题(34157)
发展(32058)
(31970)
(31494)
(31245)
国家社会(29404)
创新(29341)
期刊
(112553)
经济(112553)
研究(72495)
中国(54965)
(42923)
学报(38797)
科学(36791)
教育(32510)
管理(29912)
农业(29365)
(29236)
大学(28876)
学学(27057)
(23830)
金融(23830)
业经(20306)
技术(19846)
经济研究(17505)
(15406)
财经(15182)
问题(14857)
(13172)
资源(13038)
(11732)
科技(11454)
图书(11388)
(10803)
(10723)
论坛(10723)
(10718)
共检索到3653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宏茹  唐钰婷  张紫芸  
干旱区城镇受自然地理格局影响而带有鲜明的绿洲特色,表现出规模小、团块状布局、首位度高等地域性特征,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约束明显,中心城市集聚带动下的多中心、组群式发展是干旱区绿洲城镇化的主要路径。干旱区绿洲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安全韧性、创新活力、宜居宜业、特色鲜明、多元融合的质量提升过程,是绿洲城市绿色、活力、宜居、人文、融合建设的有机统一。推进干旱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应结合边疆和多民族区域发展目标,补齐城镇发展短板,并在关键瓶颈问题上有所突破:(1)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带动作用,依托绿洲城镇组群,推动绿洲城镇网络优化;(2)促进产业集聚,推进北疆产业集群和南疆民生型产业发展,激发城市创新活力;(3)强化开放型城镇功能,发挥纵深配置的边境城镇体系的组织协作;(4)加快南疆就近城镇化布局建设;(5)提高绿洲城镇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伟  
绿色产业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战略任务。近年来,绿色理念在各级规划中的细化为绿色产业推动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新发展格局构建为绿色产业推动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绿色产业推动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助力,但也面临人才供给不充分、整合资金资源转向城镇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供给不足等挑战。为加快绿色产业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步伐,应通过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来推进绿色产业分工合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绿色产业新模式,推进“大工业”发展、调整优化绿色产业结构,培养绿色产业人才,培育城镇化绿色新产业新业态、以5G等信息化技术赋能城镇化智慧治理。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治彦  余永华  
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阐述了高质量发展是"两个一百年交汇期"的主要历史任务,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推进地区差异化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城乡融合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滨  
文章选择"五大发展理念"为维度的38个指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定基极差熵值法对2001—2016年间中国30个省份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基于测度结果,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ESDA)方法从整体及局部分析五大区域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同时采用泰尔指数及其空间分解探究这种时空差异的成因。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五大区域发展趋势一致,但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且增速较快,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发展水平接近的省份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五大区域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逐年递增,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是形成这种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蒋正云  宋金平  赵晓迪  
高质量发展要求新时期城镇化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相适应,而城镇-生态系统发展的历史性和异质性导致二者间的互动关系趋于复杂化。通过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生态溢出效应的机制梳理,基于STIRPAT分析框架,采用空间计量和面板门槛模型对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生态溢出效应的空间关联和非线性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演变呈现较高强度的空间关联和非对称格局,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且显著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特征,区域间的正向辐射强于本地区发展的直接溢出,本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则对邻近地区具有短时期的负向外溢;动态上二者间的溢出效应形式受到显著的单一门槛约束表现为非均衡的“U”型演化轨迹。由此,提出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城镇化策略,准确把握二者发展的动态关系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春玲  刘秋玲  
县域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纽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与着力点,实现县域新型城镇化在合理利用空间与资源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形态,在促进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缩小城乡间差距、合理规划空间、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利于实现县域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保平  巩羽浩  
基于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机理,分别构建了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首先,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镇化指数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增长趋势,城镇化进程和高质量发展状况总体向好,但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其次,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在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基本格局,且各省区耦合协调度类型推动进程之间存在更为明显的阶梯状差异。最后,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驱动因素影响力从弱到强现依次为外力驱动、政府推动、创新驱动、内源驱动。基于对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研究,结合驱动因素分析,从外力驱动、内源驱动、创新驱动、政府推动四个方面为黄河流域城镇化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滨  
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背景下,试图厘清金融科技是否有助于中国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探究这种影响的作用机制。利用2011—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金融科技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区域间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总体上,金融科技对本地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显著的U形非线性特征,但空间溢出效应尚不明显;金融科技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显著的U形效应,东部地区则不存在这种非线性关系。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金融科技通过两个渠道影响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技术创新,二是节能环保领域的公共财政支出。因此,各地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科技发展战略,积极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加大政府对节能环保企业的财政支持,以促进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郭冠男   张晓旭  
县城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部署了一系列支持县城城镇化的重要制度和工作,各地呈现多个类型的县城城镇化发展形态。下一步,应尊重县城发展规律、人口流动趋势和产业变迁态势,精准定位、分类施策、特色发展、突出重点,走出一条县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海英  
城镇化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分析和评价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并据此提出建议和措施,对提高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加快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国家规划构建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既体现在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也体现在民族地区内部省区之间以及民族省区自身的新型城镇化要素之间。民族省区要立足实际,充分认识自身在新型城镇化不同维度上的优势和短板,在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缩小区域差距和要素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玉  王介勇  刘彦随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地域功能转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陕西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转型格局演进阶段性及其空间差异性,探究了地域功能转型机制及其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趋向优化,其中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功能提升快速,农业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经过短暂调整后逐步提升。地域各系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从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耦合的递进式演进规律,地域功能经过了由农业生产主导型向生态保护主导型,再向各功能均衡协调渐进转型的过程。不同县域单元地域功能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高值区集中在秦岭北麓地带和汉江沿岸。研究认为陕西秦岭山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地区之间互动,提升地域功能协同度;构筑绿色发展体系,促进各系统功能互补,提升地域功能耦合度;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补齐地区发展短板,积极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搭建科技创新智库平台,创建秦岭综合研究示范区,提升区域系统创新能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传开  张凡  宁越敏  
基于山东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分形方法、引力模型、空间探索分析等技术研究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特征。研究发现:12010年山东省53.5%的城镇人口集聚于县和县级市,具有明显的县域城镇化特征,同时农民身份转换滞后于其产业转移,半城镇化现象显著;2城镇体系呈位序规模分布,中小规模城市发育较好,大城市发育不足;3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联系不断加强,网络化趋势明显,但人口集聚能力相对薄弱;4城镇化空间差异明显,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形成了以济南、青岛、烟台和威海为核心的三大热点分布区及以鲁西、鲁南地区为主的冷点分布区。最后就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扬  师海猛  
文章基于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黄河流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两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系统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及脱钩指数等相关指标,从耦合到解耦全面剖析两系统关系的演变。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省份综合评价指数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其中生态环境指数增长较为曲折,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长较为迅速;各省份系统耦合度较高,但协调度较低,青海、陕西、内蒙古、宁夏及甘肃属于基本协调型,而山东、河南和山西属于勉强协调型;两系统的脱钩指数具有动态波动性,城镇化负效应凸显,生态环境仍具有较大压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翟金德  
长江经济带覆盖了我国11个省市,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本文通过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数据,并采用熵值法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数,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消费结构及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即城镇化通过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相对不足,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中介作用不明显;对外开放程度、固定资产投资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负作用,金融发展程度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汪少贤  
文章基于281个中国地级市2015—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人力资本匹配、新型城镇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匹配、新型城镇化均正向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本匹配在新型城镇化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中介作用,即新型城镇化建设可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匹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不同地区与不同规模的城市,人力资本匹配、新型城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为此,应加速推进人力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采取多元措施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出台差异化人力资本匹配措施,进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