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17)
- 2023(8897)
- 2022(7391)
- 2021(6685)
- 2020(5498)
- 2019(12050)
- 2018(11945)
- 2017(21729)
- 2016(11943)
- 2015(13110)
- 2014(12715)
- 2013(12194)
- 2012(11113)
- 2011(10191)
- 2010(10164)
- 2009(9567)
- 2008(9466)
- 2007(8357)
- 2006(7428)
- 2005(6939)
- 学科
- 济(42364)
- 经济(42286)
- 管理(39392)
- 业(31153)
- 企(25813)
- 企业(25813)
- 方法(14009)
- 农(13541)
- 制(13388)
- 财(13353)
- 环境(12691)
- 学(11844)
- 数学(11678)
- 数学方法(11493)
- 中国(11345)
- 业经(11286)
- 地方(10875)
- 体(9313)
- 划(9012)
- 农业(8793)
- 贸(7938)
- 贸易(7932)
- 务(7894)
- 财务(7874)
- 财务管理(7854)
- 银(7842)
- 银行(7825)
- 体制(7824)
- 易(7704)
- 融(7645)
- 机构
- 学院(167109)
- 大学(165494)
- 济(65130)
- 经济(63650)
- 研究(61463)
- 管理(60739)
- 理学(51860)
- 理学院(51153)
- 管理学(50126)
- 管理学院(49824)
- 中国(46327)
- 科学(39412)
- 京(35418)
- 财(33104)
- 所(31233)
- 农(29127)
- 研究所(28460)
- 中心(28044)
- 江(26080)
- 业大(25622)
- 财经(25437)
- 院(23512)
- 经(22927)
- 范(22772)
- 农业(22615)
- 师范(22535)
- 北京(22155)
- 州(20213)
- 省(19611)
- 经济学(19526)
- 基金
- 项目(117865)
- 科学(93345)
- 基金(86267)
- 研究(84335)
- 家(77297)
- 国家(76753)
- 科学基金(65053)
- 社会(54162)
- 社会科(51346)
- 社会科学(51335)
- 基金项目(46293)
- 省(45356)
- 自然(42795)
- 自然科(41602)
- 自然科学(41589)
- 自然科学基金(40812)
- 划(39287)
- 教育(37264)
- 资助(33128)
- 编号(32849)
- 重点(28077)
- 制(26573)
- 成果(26080)
- 发(25980)
- 部(25358)
- 创(24422)
- 课题(23520)
- 创新(23070)
- 国家社会(23020)
- 科研(22565)
共检索到252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时卉 杨兆萍 韩芳 石天戈 栾福明
本研究基于2000、2010年新疆天池风景名胜区的TM遥感影像、2000-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野外实地调查等数据,构建研究区的景观生态安全度,采用ESDA、半变异函数空间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各样点景观生态安全度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导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高景观生态安全度范围由南向北转移;中景观生态安全度区域由南北向中部集中;低景观生态安全度呈现由南向北扩散的趋势。②景观生态安全度全局空间自相关较显著,随时间演变,空间集聚水平降低;局域空间自相关呈现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的趋势。③变程范围内,景观生态安全度值的各向异性与弱空间相关性特点是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④经度、纬度、海拔因子对景观生态安全度的影响显著;放牧、旅游以及政策活动影响景观生态安全度中小尺度格局,对景观生态安全度的演变有重要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曦 李啸虎 关靖云
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新疆天山天池景区2012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游客新浪微博签到数据,采用时间分层法、Arc GIS核密度分析法,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天山天池景区游客流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年内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客流量最多,秋季次之,冬季客流量最少;(2)年内平均签到季节指数高峰值在8月,低峰值在1月;(3)非黄金周游客签到曲线呈现"前低后高"特征,"十一"黄金周游客签到曲线凸显"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4)游客签到量在日尺度上呈现"单峰"型结构;(5)景区游客流在空间上呈现出"多核心集聚"特征,且每个核心具有明显的等级分异规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曹雪 舒季君 唐根年 李露 钟琴
基于浙江省90个县区2005—2015年面板数据,采用熵权综合指数法分析县域层级的创新空间分布特征,识别创新的热点空间及惰性空间;进一步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评创新空间的效率水平,并运用二元选择模型探究有利于创新活力提升的适配性创新生态环境,寻求浙江省创新驱动发展机制与提升路径。实证结果表明:浙江省创新热点空间日趋集中在浙东北地区,各县区的创新效率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分异性;政府对创新效率的推动作用显著大于人才储备和产业高度化的推动作用,同时创新氛围、企业家创新精神对各县区的创新效率也具有正的影响,而金融环境质量、风险承担能力与各县区的区域创新效率则存在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创新空间 效率 驱动机制 浙江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黄大勇 文雪
云南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利用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大理古城、大理喜洲、丽江和丽江泸沽湖4个4A级景区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各景区居民的总体满意度,进一步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各因素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政府工作的积极开展和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对少数民族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维祥 张凌燕 杨蕾 刘程军
研究重构了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改进的熵权法,总体差异指数(GDI),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基于联接邻近、距离邻近和经济邻近,构建了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和驱动机制。得到了以下结论: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逐年提升,形成东部稳定增长中西部逐渐崛起的圈层空间结构;总体差异指数(GDI)整体呈现出倒"W"型的波动轨迹,且分布呈现出"长江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空间趋势;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表现出持续显著的集聚态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非均质性,空间格局的冷热点分布主要表现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付友 佟连军 李平
综合利用泰尔指数、空间重心模型以及成本评价模型,对2002—2013年松花江生态经济走廊流域经济时空分异与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流域经济差异程度演变特征各异,且流域经济差异程度呈现中游>上游>下游的发展特征,中游地区经济发展对于整个流域经济差异情况发挥重要作用。2流域经济发展时空分异现象明显,上游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但增速趋缓,下游发展水平最低,但速度激增。另外中低水平及低水平发展区占据主体,但数量趋减,流域经济虽有提升,但整体水平依然较低。3环境成本呈现中游>上游>下游的特征逐渐演化为中游>下游>上游的特征。另外流域不同类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外部成本情况各异,综合型城市外部成本最低,资源型城市以及区域型城市外部成本较高。4流域上中下游经济发展时空分异的驱动机制各异,上游地区的驱动机制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环境管理与政府调控,而中游地区为所有制结构与外商投资,下游地区为所有制结构、政府调控与科学技术。
关键词:
流域经济 时空分异 驱动机制 松花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耿清格 王小艳 刘鉴
推动生态—经济—社会(EES)系统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核心需求,通过构建EES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发展、ESDA和面板数据模型,测度分析了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地级以上行政单元EES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EES系统协调发展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度失调型占据发展类型主体,空间上形成"东北高、西南低"的发展格局,高协调区位于长三角及中西部省会等核心城市;(2)EES系统协调发展呈"等级化"特征,协调度由高到低呈"金字塔"型分布,呈"集群化"特征,城市群内城市协调度整体较高;协调度区域差异特征显著,下游优于中上游,沿江城市优于非沿江城市;(3)EES系统协调发展呈现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H-H型集中,冷点区域L-L型较多,局域关联与冷热点空间格局总体表现出沿海优于内陆、下游优于中上游的分异特征;(4)EES系统协调发展时空格局是EES子系统发展、自然区位、战略与政策、空间邻近效应等因素综合驱动形成的结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萌萌 李阳兵 李珊珊
研究岩溶槽谷区耕地的涨落时空演变规律,对揭示岩溶山地乡村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以印江县为例,基于地貌特征把全县划分为槽谷区、低山河谷区、梵净中山区、丘陵谷地区,利用多源数据对印江县1958-2016年的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在不同高程、坡度上的分布演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全县及各分区耕地都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林灌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1990年之前林灌地向耕地转移,之后耕地向林灌地转移,但各分区转移程度有所不同。(2)耕地的涨落高程界限为700 m,低于700 m时,1990年之前扩张,之后萎缩;涨落幅度随着高程增加而递减;高于700 m时,涨落不明显。(3)以1990年为界,各坡度范围耕地1990年之前扩张,1990年之后萎缩;在小于25°的坡度范围内,随坡度增加,耕地涨落幅度递增;在大于25°的坡度范围内,随坡度增加,耕地涨落幅度递减。(4)研究区耕地的涨落变化与当地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相关,依赖程度高,耕地扩张;依赖程度低,耕地萎缩。研究结果可以为优化岩溶区人地关系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岩溶槽谷 耕地 演变 驱动机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毓莹 周浩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毓莹 周浩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米文宝 宋永永 米楠 仲俊涛 杨美玲 樊新刚
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为研究区,在以乡镇为单元的主体功能区细分方案基础上,集成熵权TOPSIS法、三维趋势分析、PCA、OLS和GWR模型,借助GIS技术和SPSS18.0软件,分析乡镇尺度区域发展水平空间分异规律,探究四类细分单元(禁止开发区、强限制开发区、中限制开发区和弱限制开发区)的区域发展机理。结果表明:(1)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经济、社会、生态及综合发展水平总体表现为"中部地区低、南北两翼高"的空间格局,空间上呈现"U"型曲线的分异形态。(2)各乡镇单元经济、社会、生态及综合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明显,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新梅 韩林芝 郑江华 李晓英
文章针对南疆四地州26个贫困县构建包含3个向度7个维度的多维贫困度量模型,对每个贫困县的多维贫困度、多维贫困变化度、多维贫困贡献度进行测算分析;利用空间分析与K-均值聚类量化方法,分析2000—2016年贫困县多维综合贫困度的时空演变及其贫困维度变迁特征,将贫困县聚合成4种类型,探讨导致时空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南疆四地州多维贫困程度时空演变呈现相对快速改善区、相对低速缓解区、相对低速加深区、相对快速恶化区4种变化等级;贫困县的贫困缓解速度大体上呈明显的由快速到低速再快速的特点;其中喀什地区中部以及和田地区中部的经济消贫作用显著;社会消贫发展整体向快速改善偏移;自然资源利用对贫困的缓解能力波动变化态势显著;贫困县多维综合贫困度空间自相关集聚特征显著,随时间演变具有集群分布向随机离散分布格局转变的趋势;2006年以后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维度成为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蔡秀亭 吕洁华 王成齐
提高森林生态安全的整体水平,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对2009—2018年中国省际森林生态安全进行定量测度的基础上,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计算省际间的空间关联关系,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其网络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森林生态安全的空间关联网络整体具有较好的通达性和显著的等级性,但关联强度和稳定性较低。(2)中国森林生态安全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3)中国森林生态安全的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经纪人、净溢出、净受益、双向溢出四个板块,并呈现板块内集聚为主、板块间关联为辅的空间关联特征。(4)经济发展差异、林业产业结构差异、城镇化水平差异、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差异、森林资源禀赋差异对中国森林生态安全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弱负向的驱动作用,地理邻接关系对其具有强正向的驱动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荣天
[目的]通过研究2000年以来长三角农民收入时空分异与驱动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三角农民增收及城乡融合提供理论参考及实践借鉴。[方法]文章通过GIS-ESDA模型揭示2000年以来长三角农民收入时空格局及分异特征,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长三角农民收入分异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结果](1) 2000年以来长三角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其中工资性收入是长三角农民收入结构中最重要来源。(2)长三角农民收入全局表现出"集聚式"空间关联;局部农民收入H-H关联区集聚在苏锡沪,并不断向杭州、嘉兴等地演化,L-L关联区集聚在苏中地区扬州、泰州;长三角农民收入空间关联格局自组织性越来越强,东南—西北方向上农民收入呈现"峰型"结构。(3)城镇化、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农业科技进步及农业政策是影响研究期长三角农民收入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力。[结论]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及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等方面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农民持续增收、乡村振兴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慧 杨庆媛 傅丽华 彭保发 刘海军 崔东
结合文献分析、重要性分区法、趋势面分析、热点分区法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和模型,以湖南武陵民族地区为案例地,构建农耕文化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其演变规律,揭示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2010~2020年间,区域农耕文化服务趋于优化,服务指数总体上升(由0.413 7上升到0.656 2),年均增幅达5.86%,其中,宣传教育和农耕文明传承服务是主导其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因子(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88%和15.17%)。(2)总服务的空间格局由“北高南低、双核领跑”变为“周高中低、三足鼎立”,且东西方向变化剧烈。子服务发展具有空间不平衡性,且变化趋势各异。热点区面积比由“正态分布”变为“金字塔型”,多重热点区由南部向北部和东部转移扩散。(3)区域农耕文化服务的演变受多种要素综合影响,其中,地形、市场需求、经济发展及农耕就业为主导要素。影响因子具有互动效应,地形、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3类因子之间的协同增强作用最为明显。(4)建议集中发展优势服务,实现均衡发展,重点开发东部及北部的农耕文化资源,扩大市场需求,重视影响因子的协同增强效应。研究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指引、方法借鉴和技术参考,为农耕文化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