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34)
- 2023(3078)
- 2022(2647)
- 2021(2481)
- 2020(2094)
- 2019(4662)
- 2018(4704)
- 2017(7880)
- 2016(4925)
- 2015(5340)
- 2014(5268)
- 2013(5217)
- 2012(5093)
- 2011(4837)
- 2010(5004)
- 2009(4462)
- 2008(4690)
- 2007(4118)
- 2006(3751)
- 2005(3234)
- 学科
- 济(15490)
- 经济(15473)
- 管理(10913)
- 学(10250)
- 环境(8183)
- 业(7854)
- 生态(6445)
- 农(5887)
- 方法(5837)
- 企(5375)
- 企业(5375)
- 数学(4688)
- 数学方法(4569)
- 和(4284)
- 资源(4251)
- 地方(4178)
- 农业(4067)
- 划(3950)
- 业经(3688)
- 中国(3636)
- 发(3130)
- 规划(2986)
- 理论(2948)
- 物(2892)
- 环境规划(2887)
- 及其(2686)
- 生物(2641)
- 生态学(2452)
- 贸(2443)
- 贸易(2442)
- 机构
- 大学(76578)
- 学院(76019)
- 研究(33931)
- 科学(28239)
- 农(25795)
- 中国(22290)
- 济(22119)
- 管理(21798)
- 经济(21559)
- 农业(20597)
- 所(20483)
- 研究所(19497)
- 业大(19233)
- 理学(19023)
- 理学院(18575)
- 京(17819)
- 管理学(17760)
- 管理学院(17660)
- 中心(13766)
- 农业大学(13541)
- 室(13443)
- 实验(12650)
- 科学院(12337)
- 江(12228)
- 实验室(12222)
- 省(12202)
- 院(12200)
- 范(11876)
- 师范(11644)
- 重点(11629)
- 基金
- 项目(58148)
- 科学(43387)
- 基金(41234)
- 家(40260)
- 国家(40005)
- 研究(33783)
- 科学基金(31439)
- 自然(23963)
- 省(23358)
- 自然科(23246)
- 自然科学(23226)
- 自然科学基金(22789)
- 基金项目(22293)
- 划(20970)
- 社会(18970)
- 社会科(17828)
- 社会科学(17821)
- 资助(16649)
- 计划(14823)
- 重点(14792)
- 教育(14685)
- 科技(14607)
- 发(13126)
- 科研(11873)
- 编号(11534)
- 创(11433)
- 部(11331)
- 专项(11239)
- 农(10973)
- 创新(10918)
共检索到107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迪丽努尔 唐明 王亚军
对新疆伊犁地区8种野生植物的VA菌根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8种野生植物根围土壤中均有VA菌根真菌的孢子分布,从中分离并鉴定出丽孢无梗囊霉(A cau losp oraeleg ans G erdem ann&T rappe)、蜜色无梗囊霉(A cau losp ora m ellea Spa in&Schenck)、苏格兰球囊霉(G lom us ca le-d on ium N ico lson&G erdem ann)、缩球囊霉(G lom us constrictum T rappe)、地球囊霉(G lom us g eosp orum N ico l...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俊伶 李晓林 杨志福
VA菌根的菌丝桥及其生态意义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张俊伶,李晓林,杨志福菌根是指土壤真菌和植物营养根的共生体。菌根作为自然界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在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菌根包括内生菌根、外生菌根及一些其他类型的菌根真菌,其中内生菌根中的孢囊一丛枝(V...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陶 李潞滨 杨凯 唐征 刘振静 庄彩云 彭镇华
为进一步区分11个分离自不同地理分布的5种中国兰属植物的共生菌根真菌菌株,该文结合各菌株的传统形态学特征,对菌丝隔膜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将其鉴定为无性态的瘤菌根菌属真菌。鉴定结果表明,瘤菌根菌是可与中国兰属植物形成菌根结构的最普遍的菌根真菌种类。
关键词:
兰属植物 菌根真菌 瘤菌根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芝娜 李杰 张银杰
【目的】对30株中国兰属植物菌根真菌进行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国兰属植物与其菌根真菌的专一性。【方法】以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分离自云南6种兰属植物的30株菌根真菌的rD-NA ITS序列,再与GenBank中的菌株rDNA ITS序列进行Blast比对,并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rDNA ITS序列Blast比对结果显示,分离的30株菌根真菌分别隶属于镰刀菌属、毛壳菌属、柱孢霉属和瘤菌根菌属,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菌根真菌ITS1-5.8S-ITS2序列总长429~563bp,GC含量为41.67%~58.06%,其中ITS1长92...
关键词:
兰属植物 菌根真菌 ITS 聚类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春雨 杨智宇 李丽丽 杨洪一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是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菌根真菌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氮素,减少氮素对植物生长的限制,增强土壤-菌根真菌-植物三者之间的氮素交流,在氮循环中起重要作用。从菌根真菌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利用、菌根真菌影响植物氮代谢、菌根真菌对土壤氮循环的生态学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基于当前菌根真菌对植物氮素利用影响的研究现状,建议结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及环境基因组学技术,重点研究菌根真菌—植物共生体的氮转运机制,解析菌根真菌—植物—土壤间氮素交流的主要路径及基因互作网络,以期促进植物氮素利用率,减少氮肥的施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涛 段廷玉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 AM)真菌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物,能够与自然界中绝大部分陆生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为宿主植物带来多种正向效应,包括提高植物抗逆性,尤其是在协助植物抵抗病菌的入侵方面。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CNKI中国学术总库,总结归纳了近年来AM真菌影响植物病害新进展及AM真菌与其他微生物以及环境条件等多因素协同作用提高植物抗病性的研究,分析了AM真菌影响植物病害的机理,包括提高寄主植物营养状况、激活根系周围养分、改变根系形态、与病原菌竞争侵染位点和寄主光合作用产物、改变根际微生物区系以及激活寄主防御机制。并就AM真菌群落的抗病功能、AM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以及多因素复合下影响植物病害的研究做了展望。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植物 病害 机理 协同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乃文 王平 陈科宇 庞雪 纪宝明
【目的】分析不同来源丛枝菌根真菌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群落对石竹科花卉的根系侵染、生物量及光合作用情况,探究AMF对石竹科植物生理特征的影响,为未来AMF菌肥在生产、应用过程中的推广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内蒙古典型草原天然AMF群落作为接种剂,对不同来源接种剂样品进行序列扩增和测定,并分析不同接种剂AMF群落中主要优势菌属及各属相对丰度差异;以石竹科典型观赏花卉植物矮雪轮 (Silene pendula L.)和常夏石竹 (Dianthus plumarius L.)为接种对象开展盆栽接种试验,测定植物的叶片光合速率、根系侵染率及生物量。【结果】①3种不同来源接种剂的AMF群落均以Glomus、Rhizophagus和Diversispora为主要优势菌属且各属相对丰度差异不显著;②不同来源AMF接种剂均能够对石竹科花卉植物进行侵染,其中冰草来源接种剂对石竹科花卉植物的侵染率显著高于其他来源AMF接种剂(P<0.05);且侵染率与AMF群落Claroideoglomus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正相关 (P<0.05);③冷蒿来源的AMF接种剂能够对石竹科植物生物量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P<0.05),羊草和冰草来源接种剂对宿主植物的生物量影响不显著,甚至会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④羊草来源AMF接种剂显著提升了矮雪轮净光合作用 (P<0.05),AMF接种剂对矮雪轮净光合速率影响不显著,而羊草、冰草来源AMF接种剂显著抑制了夏常石竹的净光合速率(P>0.05)。【结论】不同来源接种剂AMF群落特征与石竹科植物生理特征间的关系并没有一致性规律,对石竹科花卉植物生理特征的影响并不一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进行预实验对AMF菌肥进行有效评估后才能应用于生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小芹 马磊
选用9种外生菌根菌对NL-895杨进行菌根化试验,并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各菌根菌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培养液和菌丝体中的吲哚乙酸(IAA)、玉米素(Z)、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含量。结果表明:9种菌根菌对NL-895杨苗木生长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从菌根菌对苗木的促生效果来看,无论是否形成明显的菌根关系,接菌苗的生长势均优于对照苗;9种菌根菌均可不同程度地分泌4种植物激素;其培养液中激素含量明显高于菌丝体中的含量;各激素对苗木生长的影响不尽相同。相关分析表明:菌根菌菌丝体中的玉米素(Z)含量与NL-895杨苗高和茎粗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菌丝体中的脱落酸(ABA)和吲哚乙酸(IAA)含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潞滨 胡陶 唐征 庄彩云 刘振静 杨凯 彭镇华
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analysis(rDNA ITS)was used to study diversity of 12 representative mycorrhizal Rhizoctonia strains,which were isolated from Chinese orchids(Cymbidium)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sites and belonged to different ecologic types.The Bla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these st...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楠 郭伟 王强 全向春
对白洋淀淀区内8个自然生境下芦苇根际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空间分布和土壤成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芦苇能与AM真菌形成共生关系,AM真菌不同结构定殖和孢子密度与样地生态条件密切相关。在光淀张庄AM侵染率达到最高,其中菌丝定殖率为32.53%,总侵染率为33.30%。AM真菌和土壤因子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速效P对泡囊侵染率、菌丝侵染率、总侵染率的影响最大,并呈显著负相关。其次影响大的是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丛枝侵染率与土壤因子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孢子密度与泡囊、菌丝定殖率和总定殖率呈明显正相关。
关键词:
芦苇 AM真菌 白洋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艳玲 胡正嘉
VA菌根真菌Vesicular Glomusmosseae在蕃茄根部形成的菌根对南方根结线虫 (Meloidogyneincognita)幼虫的存活率、侵染率有一定的影响。在菌根化植株的根部 ,根结线虫形成的虫瘿少于未接种菌根菌的植株 ,线虫的侵染率也极显著地低很多。菌根化根的浸提物对线虫幼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d后约使半数的幼虫死亡。试验结果还表明 ,Glomusmosseae对蕃茄有促生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潘幸来 Sherwin Lopez Dacid C.Coleman
1989年在佐治亚大学生态所温室用缺速效磷的灭菌河沙土,在328个无菌盆栽中研究了棉花等7种作物接种G.etunicutum等5种VAM真菌孢子混合液后的生长反应情况,每立方厘米无菌土中接入3个混合孢子为+VAM处理, 对照不接,对比法排列,生长期70多d.结果表明,+VAM处理的棉花、玉米、大豆、西红柿的苗干重分别比各自的对照高947%.74.2%,27.8%和124.9%,而西瓜和油菜则无显著反应(t检验);G.macrvcarpum菌种可能有较强的孢子生产能力.
关键词:
VAM 作物 生长反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功 旺庆 峥嵘 王瑞君
研究了 3种不同VA菌根真菌对盆栽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灭菌土壤中 ,分别接种 3种VA菌根真菌 ,对马铃薯苗根部都能发生侵染 ,但不同菌根真菌的侵染能力有差异 ,其中Glomusmosseae菌根真菌显著地提高了马铃薯的植株鲜、干重 ,块茎结实数和产量 ,并显著促进对磷素和氮素的吸收
关键词:
VA菌根真菌 马铃薯 生长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连庆 韩宁林
通过对浙江地区银杏共生菌根的调查研究,肯定了银杏为内生菌根树种,并首次发现,自然界有4属共9种真菌能使银杏形成VA 菌根,其中硬囊霉属(Sclerocystis)1种,球囊霉属(Glom us)5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1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2种。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高宁 邢意警 熊瑞 史文辉
磷素是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溶磷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直接参与土壤磷素活化和植物获取磷素的过程,对生态系统磷养分周转与植物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从植物获取和利用磷的策略、植物磷素吸收的丛枝菌根真菌协调途径、植物磷素吸收的溶磷细菌协调途径、植物-丛枝菌根真菌-溶磷细菌的协同作用4个方面,总结分析了植物-微生物协作促进磷养分高效吸收利用的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植物的磷素获取过程需要高效的根系适应能力,通过调控根系形态性状、改变根系分泌物成分与分泌量,促进土壤磷素活化;同时,丛枝菌根真菌可通过与植物间的互利共生物质交换,推动根际与菌丝际的土壤生物活性与化学性质变化,促进植物获取磷素;此外,溶磷细菌与植物、丛枝菌根真菌在土壤界面形成积极互作关系,分泌多种有机酸、降低土壤pH值、提高磷活化相关酶活性改善土壤可利用磷水平。在此基础上,对植物-丛枝菌根真菌-溶磷细菌互作促进植物磷素吸收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未来应重点关注:菌根属性在互作体系中的作用;分析鉴定互作体系成员的代谢物组成及其潜在功能;探讨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及其功能组装的影响。参14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