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99)
2023(8830)
2022(7387)
2021(6512)
2020(5677)
2019(13280)
2018(12946)
2017(26313)
2016(14284)
2015(15941)
2014(16070)
2013(16139)
2012(15290)
2011(13888)
2010(13786)
2009(12925)
2008(12919)
2007(11885)
2006(10174)
2005(9088)
作者
(42588)
(35848)
(35752)
(34175)
(22271)
(17109)
(16293)
(13977)
(13097)
(12668)
(11979)
(11774)
(11328)
(11175)
(11147)
(11125)
(11096)
(10682)
(10270)
(10115)
(8900)
(8788)
(8738)
(8197)
(8015)
(7990)
(7868)
(7754)
(7110)
(7106)
学科
(69052)
经济(69000)
管理(41700)
(41073)
(33276)
企业(33276)
方法(31939)
数学(28290)
数学方法(28094)
(18178)
(16744)
中国(15469)
业经(15196)
地方(15116)
环境(13729)
(13556)
(12339)
贸易(12338)
(12058)
(11960)
农业(11774)
产业(11691)
(10555)
财务(10542)
财务管理(10517)
技术(10064)
(10021)
企业财务(10013)
(9849)
(9174)
机构
学院(213361)
大学(212544)
(94630)
经济(92914)
管理(82729)
理学(72077)
研究(71588)
理学院(71307)
管理学(70226)
管理学院(69835)
中国(52758)
科学(44196)
(43901)
(41004)
(37452)
(36628)
研究所(33511)
财经(33441)
中心(33066)
业大(32481)
(31636)
经济学(30418)
(30274)
农业(29692)
经济学院(27925)
北京(27250)
(26855)
师范(26570)
(25546)
财经大学(24803)
基金
项目(144044)
科学(113739)
基金(105185)
研究(103699)
(91676)
国家(90972)
科学基金(77877)
社会(67766)
社会科(64507)
社会科学(64485)
(56654)
基金项目(56415)
自然(49504)
自然科(48305)
自然科学(48289)
(47466)
自然科学基金(47463)
教育(46516)
资助(42776)
编号(40970)
(32921)
重点(32766)
(32395)
成果(32236)
(30276)
国家社会(28512)
创新(28376)
科研(27985)
课题(27808)
教育部(27621)
期刊
(99610)
经济(99610)
研究(59002)
中国(36039)
学报(33458)
(33076)
(32231)
科学(31072)
管理(27634)
大学(24883)
学学(23752)
农业(22195)
技术(17617)
(17240)
金融(17240)
业经(17224)
财经(16872)
经济研究(16832)
教育(16154)
(14685)
问题(14158)
(12198)
技术经济(11921)
商业(11171)
统计(10932)
(10702)
(10168)
(10052)
理论(9740)
科技(9712)
共检索到3012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龚新蜀  达月霞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新疆2000—2012年的产业结构转型的环境效应进行了测评。研究结果表明:新疆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环境效率也有所提升;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从2000年的1.275下降到2012年的0.759,产业结构变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有所下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生态环境影响指数持续降低,而第二产业生态环境影响指数不断上升,新疆工业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在不断下降。新疆整体产业结构转型缓慢,产业结构问题依旧突出。新疆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努力构建"两型社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芳  张杰  张风丽  
选取产业耗水量、产业能源消耗量、工业三废排放作为新疆产业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指示性指标,在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资源环境效应特征的基础上,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模拟了新疆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资源环境效应与响应情景。研究表明:(1)新疆产业资源消耗的时间特征呈现出长期以来农业用水占较大比重、近期第二产业能源消耗强度较大。产业资源消耗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北疆幅度较大而南疆幅度较小。工业污染方面,新疆人均工业废气排放呈现不断上升的势头。(2)"九五"以来,新疆产业结构优化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但并未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效应。新疆产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只有不断地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实现能源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邬娜  傅泽强  谢园园  
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影响环境的因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从产业结构的概念及演变趋势出发,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定性与定量分析了内蒙古2001~2010年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治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以期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优化经济模式的构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许正松  陈胜东  黄思明  
产业结构的变化会改变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文章结合江西省三次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了不同类型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现有文献中给出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进行修正,重新确定了各行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利用所构建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IIISNE),定量分析了江西省产业结构演变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2000—2013年江西省生态环境压力有所增大;因产业结构的差异,各地市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也不尽相同。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以及优化交通布局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霞  文琦  杨瑞兰  
以榆林市为例,利用典型相关分析、IIISNE及空间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了1996—2014年能源开发区产业结构演变对环境影响。研究表明:榆林市以1998年为拐点,三次产业结构由41.5∶30.3∶28.2转变为4.8∶68.3∶26.9;产业结构的环境影响指数均值高达2.86,属中上水平,并呈现出不断提升态势。其中,第二产业对环境总体影响程度最大,第三产业影响程度最小。IIISNE在空间上南北差异显著,北部煤炭资源富集区较高,且较严重区域呈现加速集中态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黄慎  吴华清  胡珀  
产业结构作为联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重要纽带,其变化对环境质量有着重大影响。研究以全国行业数据为例,构建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关系模型并展开实证分析。重点从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利用2003-2010年行业数据,构建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关系的面板数据模型来研究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规模经济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而技术效应的提高却加剧了环境质量的恶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和政府环境规制的加大使得重工业比重提高并没有带来环境质量的恶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文哲  孔庆洋  郭斌  
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一直是相互冲突又相互协调的两大主题。在中国政府"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指导下,选取中部地区1997—2017年相关面板数据,对正式和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检验了环境规制对地区产业调整的门槛效应和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正式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有效的倒逼作用,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不一。随着正式环境规制强度逐渐增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大致呈先促进、后抑制的过程。提出了正式环境规制多样化、加强非正式规制的力量和制度创新、规范环境规制等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珏  李哲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在全球化的今天日益突出,对于处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陕西省,其突出的资源优势所决定的利用这一优势实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将更加严重。本文对陕西省FDI环境效应的研究表明:FDI与陕西环境污染的变化关系表现为FDI有导致陕西省环境污染指标上升的趋势,FDI与检验的污染指标间的关系基本都为"U型"("N"型的后半部分也为"U"型)。而且从各曲线的转折点来看,大都与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一致。总之,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FDI与陕西省环境的趋势关系是"U型"还是"N型"。因此,要从结构上引导FDI的投资流向,从环境政策上控制其对陕西环境的影响,使FDI成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周学良  
研究产业结构升级与失业率的关系作为判断产业结构升级就业效应的重要指标,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全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失业率的非线性阈值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呈非线性动态变化,并且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对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产业结构趋于成熟时,就业效应反而不显著。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邹一南  石腾超  
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就业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以工业化和重工业化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升级,既会因为提高资本劳动比而对劳动力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又会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扩大经济规模从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本文通过将产业结构升级分解为结构变迁和效率提升两个部分,构建了一个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反两方面的就业效应测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对1997~2002年、2002~2007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进行了测算,并得出结论:产业结构升级的总就业效应为负;但工业化和重工业化并没有加重就业挤出;结构变迁的就业效应有所提高,效率提升的就业效应有所降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海峰  白永平  王保宏  牛剑平  王新民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敏感的地区之一,并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此对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发展变化轨迹以及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计算了1980年以来该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认为1980年以来,青海省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经历了两次明显的产业转型;1980年以来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属于中等,出现两次大的波动,存在降低后又反弹现象,特别是2000年以来上升幅度很大,创历史新高;产业转型任务相当艰巨,需实施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产业政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丽娜  赵涛  刘广为  孙金帅  
能源强度主要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结构、能源组合情况以及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经济结构,能源组合情况可以由能源结构来表示,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强度变动的重要因素。文章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SVAR),分析1990-2010年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数据。基于SVAR模型构建的所需条件,对3组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检验通过后构建SVAR模型。通过S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冲击效应;应用方差分解技术,探究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在能源强度变化中的贡献度。结...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廖添土  葛格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持续发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耦合效应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就业的稳定发展。基于1986~2017年的福建统计数据对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耦合效应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研究发现福建省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和结构偏离程度差异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联动性不强,总体耦合度不高,就业机构演变滞后于产业结构演变。为促进福建省就业的长远稳定发展,要继续坚持以创新发展战略为指引,积极发挥投资、消费、出口对就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同时优化人才服务供给,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抓住"数字福建"契机,推进三次产业的融合立体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沈陆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结构的对接至关重要。在厘清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等领域研究现状、分析浙江省11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专业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评价两者发展水平和对接效应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加以计算和评价,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提出提升两者对接效应的策略,包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对接高职专业数量结构、产业集群布局对接高职专业布局结构、技能型人才水平对接专业层次结构、支柱和新兴产业对接专业质量结构、产业技术水平和结构对接专业科技服务结构等。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孙畅  
本文基于产业共生的作用机理,选取2005—2014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产业共生水平评价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发展水平较低,处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依赖于制造业的非均衡初级共生阶段,产业共生发展呈现由东至西梯度递减的区域不平衡态势。产业共生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空间正自相关性,但各区域产业共生背景下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不同。加快产业转型发展、营造共生环境、实行动态调节机制、重组产业管制框架是产业共生背景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益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