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22)
- 2023(8075)
- 2022(6738)
- 2021(6046)
- 2020(4691)
- 2019(10558)
- 2018(10251)
- 2017(19441)
- 2016(10440)
- 2015(11603)
- 2014(11736)
- 2013(11644)
- 2012(11255)
- 2011(10483)
- 2010(10791)
- 2009(9753)
- 2008(9673)
- 2007(8871)
- 2006(8286)
- 2005(7854)
- 学科
- 济(53843)
- 经济(53800)
- 业(28183)
- 管理(28093)
- 地方(22159)
- 企(21198)
- 企业(21198)
- 中国(19035)
- 农(15680)
- 业经(13377)
- 地方经济(13003)
- 方法(12702)
- 农业(10871)
- 发(10651)
- 数学(10373)
- 数学方法(10260)
- 融(9867)
- 金融(9866)
- 银(9744)
- 银行(9735)
- 制(9680)
- 行(9570)
- 环境(9311)
- 贸(8871)
- 贸易(8860)
- 学(8671)
- 易(8457)
- 财(8392)
- 技术(8072)
- 和(7891)
- 机构
- 学院(153203)
- 大学(148928)
- 济(64700)
- 经济(63170)
- 研究(59556)
- 管理(55158)
- 中国(45752)
- 理学(45702)
- 理学院(45058)
- 管理学(44378)
- 管理学院(44061)
- 科学(35557)
- 京(33504)
- 所(30802)
- 财(28995)
- 研究所(27549)
- 中心(26306)
- 江(25623)
- 农(24689)
- 范(23632)
- 师范(23433)
- 北京(21940)
- 院(21933)
- 财经(21709)
- 州(21063)
- 业大(19562)
- 经(19414)
- 省(19071)
- 农业(18895)
- 经济学(18666)
- 基金
- 项目(95132)
- 科学(75396)
- 研究(73207)
- 基金(66191)
- 家(57160)
- 国家(56626)
- 科学基金(48123)
- 社会(46345)
- 社会科(43980)
- 社会科学(43972)
- 省(38800)
- 基金项目(34456)
- 划(32553)
- 教育(32367)
- 编号(30689)
- 自然(28653)
- 发(28217)
- 自然科(27930)
- 自然科学(27926)
- 自然科学基金(27399)
- 资助(26149)
- 成果(25303)
- 发展(23241)
- 课题(22841)
- 展(22826)
- 重点(22199)
- 创(19910)
- 部(19885)
- 国家社会(18670)
- 创新(18614)
共检索到2560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蒙雪琰,韩德林
本文分析了新疆交通发展建设面临的地理环境及交通发展现状特征,提出了交通运输超前发展的战略思路;阐述了新疆区域开发的调整思路,指出区域经济增长将出现从“单轴———双轴———双环圈”的空间格局发展,提出了“一白二黑三游为先导,三次产业各选主择重”的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
新疆 交通发展 区域开发 经济发展战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军民 王立新
受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新疆绿洲经济发展普遍具有封闭性、局限性和不平衡性特征,经济规模小而内向,生态约束性强,市场化动力不足,制约了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基于非连续封闭流域的绿洲经济,提出应采取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战略,通过强化开放和流通解决市场问题,采取“相对集中发展战略”,建设大城市、大基地和大通道,克服市场化结构和布局矛盾,发展流域生态经济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
绿洲 流域生态经济 非连续 城市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龙男
中国在均衡与非均衡的区域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对环境的影响作用重视不够,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国未来区域开发面临着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未来的区域开发过程中,如何实现区域开发与人口、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区域开发 人口 资源 环境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雷
为完成预定的工业化发展目标,21世纪中国矿产资源的消费总量和结构将呈现持续增长和重大转变。从矿产资源持续开发的角度出发,中国不仅努力加强自身供应保障能力的建设,而且也要努力进行资源开发的区域开发调整。考虑到有限的矿产资源基础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国矿产资源持续开发的基本模式可以考虑为:结构改善+技术进步+资源国际化+环保意识增强。相应地,区域开发调整模式则为:充分开放东部,积极稳定中部,适度开发西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大敏
在区域开发中,农村科学实验示范基地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发展策略应按照不同区域合理布设,搞好三个相结合,探索新的科学技术,重视四个方面问题,促进技术进村入户,正确处理点面关系,以推动区域开发。
关键词:
农村示范基地 区域开发 发展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谭苑芳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区域经济开发空间模式是三大经济带与梯度推移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使东西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有必要对西部省区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调整。
关键词:
资源开发导向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业强 魏后凯
"十二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以四大区域为地域框架,并针对特殊问题区域给予国家援助。随着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发展形势的变化,中央先后提出一系列的"经济发展带"战略,包括"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基本上勾画出了"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即"四大区域+经济支撑带+陆海统筹",从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两个维度丰富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拓展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空间感和层次性,形成东西联动、全面开放、区域协同、陆海统筹的新型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未来应以深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坚持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和大力促进区域信息化,实施东西并重,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开放战略,进一步完善区域补偿政策,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高新才
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用一句话"居一隅而雄天下"来评价《改革》,非常贴切,尤其是在中国改革遇到这么多问题的今天,把这个刊物办成在国内这样有影响力的,而且它本身又地处欠发达的西部,在国内能够与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一些刊物来比,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很不容易。说到《改革》的定位,《改革》是这么多年特别是近几年办出自己的特色,就是一个经济学的而且是一个应用经济学的刊物,不面面俱到,特色鲜明。就像下面要谈的区域经济问题,更多的是要靠应用经济学来加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彻底摒弃了计划经济时期高度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经历了非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梁龙男
以包括城市的区域做为可持续的区域开发研究对象,探讨包括区域经济、住宅、环境、土地利用及交通在内的可持续的区域开发战略,分析在实施可持续的区域开发战略时可能出现的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并论述规划家为消除其矛盾所能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区域开发 可持续发展 战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臧学英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湘东
2003年6月中央又重申了要坚定不移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两大战略。这样我国就可能形成“4+1”区域经济格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东北等四个经济增长极以及一个西部大开发。值此背景下,对各主要的开发战略和模式结合实际进行比较分析,并作出相机抉择将不无益处。开发战略主要有平衡开发、不平衡开发、协调——倾斜开发、资源转换型开发、市场导向型开发和技术导向型开发等战略;本文特提出科教兴区型开发战略和制度创新型开发战略。开发模式主要有据点开发、点轴开发、网络开发、优势区位开发、梯度开发、跳跃开发、正反梯度等开发模式。它们各有其适用条件,应将它们有机配合并综合运用。
关键词:
开发战略 开发模式 相机抉择 综合运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席洲 曾红
本文基于战略管理方法,运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矩阵,确定区域交通枢纽的内外部关键要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Delphi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方法计算各要素评分值及内外部因素总加权评分值,构建SWOT分析矩阵;最后用实例说明了这种方法在区域交通枢纽发展战略制定与选择的应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邢建国
通过对 BI型大国经济特征的考察 ,提出不同于小国经济条件下的区域性外向带动发展战略的双圈构造 ;并从区域外向带动双圈构造出发 ,揭示中国东部地区外向带动发展战略结构调整的经济效应。获取双圈联动外向带动收益的前提条件 ,是在中国东西部地区分别形成各自的非同构性区域有效核心优势。
关键词:
大国经济 双圈联动 区域有效核心优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芮明杰 王国荣
通过对BI型大国经济特征的考察 ,提出不同于小国经济条件下的地区外向带动发展战略的双圈构造 ;并从地区外向带动双圈构造出发 ,揭示中国东部地区外向带动发展战略结构调整对西部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但获取双圈联动收益的前提条件 ,是在中国东西部地区分别形成各自的区域有效核心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