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50)
2023(16103)
2022(13210)
2021(12270)
2020(9972)
2019(22623)
2018(22065)
2017(42713)
2016(22093)
2015(24741)
2014(24295)
2013(23638)
2012(21315)
2011(18958)
2010(19048)
2009(18095)
2008(16637)
2007(14806)
2006(12940)
2005(11341)
作者
(57922)
(48317)
(48189)
(45814)
(30452)
(23069)
(21977)
(18623)
(18555)
(16890)
(16366)
(16343)
(15086)
(15018)
(14850)
(14719)
(14037)
(13810)
(13807)
(13806)
(11908)
(11603)
(11327)
(11234)
(10949)
(10820)
(10575)
(10376)
(9564)
(9484)
学科
(89710)
经济(89512)
(68230)
管理(67785)
(56432)
企业(56432)
方法(39731)
数学(33386)
(33161)
数学方法(32957)
中国(30402)
(29947)
(28552)
金融(28548)
(26456)
银行(26447)
(25478)
业经(25263)
(24534)
农业(22337)
(18733)
财务(18679)
财务管理(18643)
地方(18387)
企业财务(17849)
理论(17203)
(16094)
(15033)
(14094)
贸易(14081)
机构
学院(306246)
大学(305934)
(130722)
经济(128023)
管理(120894)
理学(104748)
理学院(103729)
管理学(102079)
管理学院(101484)
研究(94995)
中国(78373)
(65678)
(60894)
财经(51850)
科学(51708)
中心(47529)
(47233)
(44891)
(43266)
(43021)
经济学(42464)
(40923)
师范(40593)
业大(39227)
财经大学(38877)
研究所(38726)
经济学院(38236)
北京(37396)
(35781)
(34072)
基金
项目(207032)
科学(166868)
研究(159542)
基金(153491)
(129837)
国家(128640)
科学基金(113613)
社会(107245)
社会科(100991)
社会科学(100965)
基金项目(80879)
(80337)
教育(74856)
自然(68855)
自然科(67299)
自然科学(67286)
(66683)
自然科学基金(66087)
编号(65030)
资助(60499)
成果(53579)
(47775)
重点(46269)
(45272)
国家社会(45002)
课题(44492)
(44418)
(44409)
教育部(42897)
人文(42169)
期刊
(144462)
经济(144462)
研究(93021)
中国(62261)
(52972)
管理(44374)
(43770)
(43059)
金融(43059)
学报(39400)
科学(39085)
教育(36091)
大学(33283)
学学(31445)
农业(28174)
财经(26813)
技术(26388)
业经(25154)
(23000)
经济研究(22346)
问题(18661)
理论(14782)
(14603)
财会(13803)
技术经济(13632)
现代(13296)
实践(13180)
(13180)
(12784)
商业(12750)
共检索到4557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苏鹏举   张阿赛  
新生代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是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靶心。历时性、共时性和现实性构成融入乡村的历史脉迹,教育情怀、乡土文化和乡村身份使其身心都融入乡村振兴成为可能。当前,新生代乡村教师遭遇教育情怀遮蔽对“我自己是谁”志业的迷失而区隔于城乡空间、乡土文化式微对“我价值何在”使命的迷茫而悬浮于社会场域、乡村身份消解对“我将去何处”抱负的迷惑而远离于公共生活。究其缘由,心理基础抽离囿于教育情怀融入遮蔽、制度保障弱化导致乡土文化融入式微、社会桥梁区隔陷入乡村身份融入消解。为此,可通过营构社会信任氛围以夯实教育情怀融入心理基础;优化互惠规范机制以完善乡土文化融入保障制度;激活关系网络资源以搭建乡村身份融入社会桥梁。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寿奎  徐建卿  
生态资本价值实现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源动力,也是建设美丽乡村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生态资本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分析了生态资本价值实现影响因素及路径,探讨生态资本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内在逻辑,“双碳”战略目标、自然生态资本产权及碳汇交易政策是生态资本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外在动力,乡村绿色发展、生态与文化振兴是二者融合的内在动力机制。提出生态资本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实现路径:认为生态资本价值实现要以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合理规划产业与生态功能分区,通过碳配额管控创造生态产品需求,清晰界定生态产权,培育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完善生态产品定价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供给成本补偿及收益分配机制,加强补偿资金及交易市场监管,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资本价值实现协同推进目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万芹  
内生动员和外部动员是当前推动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两种主要方式,遵循两套不同的实践逻辑。内生动员本质是一种社会动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村庄具有较强的公共性生产能力,新乡贤是被村庄社会吸纳的民间权威,能利用自身的权威推动村民开展自主建设。外部动员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员,新乡贤是经过地方政府和村庄双重吸纳的社会权威,遵循乡村发展的“大公”逻辑,能利用自身权威身份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建设。这两种路径都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但其内在逻辑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不一样,为不同地区寻找合适的新乡贤参与路径提供了经验参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万芹  
内生动员和外部动员是当前推动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两种主要方式,遵循两套不同的实践逻辑。内生动员本质是一种社会动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村庄具有较强的公共性生产能力,新乡贤是被村庄社会吸纳的民间权威,能利用自身的权威推动村民开展自主建设。外部动员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员,新乡贤是经过地方政府和村庄双重吸纳的社会权威,遵循乡村发展的“大公”逻辑,能利用自身权威身份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建设。这两种路径都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但其内在逻辑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不一样,为不同地区寻找合适的新乡贤参与路径提供了经验参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志龙  姜安印  陈卫强  
小农户是乡村治理和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乡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加剧了乡村振兴主体的缺位。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及生活富裕角度展开系统性分析,尝试阐释小农户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效用均等化为解决小农户外流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分析视角,不同类型小农户融入乡村振兴的机理不同,为保证留守小农户与流动小农户获得同等效用,可从创造就业空间、拓展增收空间、营造公共服务空间三个维度探索有利于小农户振兴乡村的路径安排,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志龙  姜安印  陈卫强  
小农户是乡村治理和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乡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加剧了乡村振兴主体的缺位。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及生活富裕角度展开系统性分析,尝试阐释小农户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效用均等化为解决小农户外流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分析视角,不同类型小农户融入乡村振兴的机理不同,为保证留守小农户与流动小农户获得同等效用,可从创造就业空间、拓展增收空间、营造公共服务空间三个维度探索有利于小农户振兴乡村的路径安排,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范玉茹  刘金方  
数字经济是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智慧手段,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任务,应将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生产、大众生活及乡风文明等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构建创新共享的乡村数字经济平台,营造绿色、低碳的数字农业生态,建设精准、科学的数字乡村治理体系,真正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优势。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欢   巩前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保障。乡村文化振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文化振兴有其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但在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保护、社会风气治理、文化主体性培育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此,要锚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蓄力的发展方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主体层面提出相应的现实对策,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欢   巩前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保障。乡村文化振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文化振兴有其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但在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保护、社会风气治理、文化主体性培育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此,要锚定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蓄力的发展方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主体层面提出相应的现实对策,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承伟  
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任务。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强相关理论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本文总结了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相关关系的讨论,从理论、历史、现实和国际4个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4重内在逻辑,围绕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需要加强研究的理论议题,旨在为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承伟  
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任务。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强相关理论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本文总结了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相关关系的讨论,从理论、历史、现实和国际4个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4重内在逻辑,围绕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出了需要加强研究的理论议题,旨在为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杨林  邹江  
文章从乡村产业可持续兴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村金融体系完善三个角度探究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农业绿色供应链金融模式搭建、绿色金融支持乡村生态宜居的"软件"配套设计、乡村绿色金融供需环境改良、乡村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协同四个方面切入构建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以此来解决研究中发现的乡村绿色金融政策指引缺位、金融机构没有从产业链的角度创新形成绿色金融产品线、乡村绿色金融供需排斥共存等问题,供相关部门和"三农"主体决策参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颂吉  魏后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乡村发展困境、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受城市偏向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以来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未得到有效构建,乡村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尤其表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滞后。由偏向到融合符合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原则,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城乡关系政策演进的必然逻辑。基于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破解乡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加快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唐任伍  许传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共享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乡村振兴对推动共同富裕、解决我国城乡、区域、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及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二者在目标、使命、原则、路径方面具有一致性,存在着内在机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做大做好共同富裕“蛋糕”提供坚实基础、优美环境、精神支柱、政治保障和根本。在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路径中,党的领导是保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实现的有效衔接机制的构建是基础,打通城乡要素市场壁垒、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支撑,破解“卡脖子”难题是前提,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品质是关键。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能够有效推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共同富裕的实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宗喀·漾正冈布  王振杰  
民族杂居地区社会治理兼具乡村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的双重属性。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治理需要将村民组织起来再造乡村集体,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以青海民和杏儿藏族乡为例,从文化资本视域展示一个藏土汉三种语言交汇、藏汉信仰交融、半游牧与农业等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共居的民族杂居社区是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融合建构出一个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耦合文化单元的内在逻辑。针对当地村民社会治理参与度低、地方政府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深刻认识等问题,提出将文化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有效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