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62)
2023(5920)
2022(5037)
2021(4685)
2020(3917)
2019(8430)
2018(8375)
2017(15431)
2016(8667)
2015(9545)
2014(8880)
2013(8875)
2012(7907)
2011(7412)
2010(7784)
2009(7154)
2008(6951)
2007(6169)
2006(5462)
2005(4625)
作者
(27084)
(23097)
(22865)
(21390)
(14523)
(11220)
(9966)
(8940)
(8684)
(8273)
(7985)
(7521)
(7452)
(7427)
(7381)
(6869)
(6764)
(6755)
(6610)
(6551)
(5901)
(5729)
(5611)
(5268)
(5257)
(5183)
(5181)
(5013)
(4798)
(4767)
学科
(33265)
经济(33249)
管理(30901)
(28061)
(23868)
企业(23868)
方法(14769)
数学(12610)
数学方法(12501)
技术(11937)
环境(10269)
技术管理(9316)
(9298)
(9263)
中国(8290)
业经(7892)
(7765)
地方(7103)
(6778)
(6219)
农业(6153)
生态(6029)
(5736)
银行(5694)
(5679)
(5476)
理论(5350)
(5343)
金融(5340)
(5037)
机构
学院(122084)
大学(121524)
(48104)
经济(47159)
研究(46469)
管理(44930)
理学(39096)
理学院(38596)
管理学(37808)
管理学院(37614)
中国(33133)
科学(32197)
(30001)
(25792)
(25503)
业大(24306)
农业(24193)
研究所(23683)
中心(20425)
(20091)
(19358)
(16776)
(16465)
财经(16061)
科学院(16032)
农业大学(15889)
北京(15609)
(15145)
(14932)
师范(14741)
基金
项目(88630)
科学(68953)
基金(63862)
(59537)
国家(59108)
研究(58401)
科学基金(48888)
社会(37730)
(36558)
社会科(35830)
社会科学(35817)
基金项目(33931)
自然(33335)
自然科(32532)
自然科学(32519)
自然科学基金(31946)
(30815)
教育(25395)
资助(25226)
(21643)
重点(21039)
编号(20716)
创新(20589)
(19910)
计划(19245)
(18298)
科技(18218)
(17773)
科研(17022)
国家社会(16158)
期刊
(52136)
经济(52136)
研究(31626)
学报(27746)
(27584)
中国(25521)
科学(23169)
农业(19378)
大学(19259)
学学(18496)
管理(17934)
(15147)
(11796)
教育(9796)
技术(9759)
(9472)
金融(9472)
业经(8727)
科技(8647)
业大(8340)
经济研究(8151)
财经(7858)
(7392)
农业大学(7097)
资源(7037)
(6881)
技术经济(6655)
问题(6365)
林业(6052)
(5591)
共检索到1793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玉春  林文雄  梁义元  陈芳育  梁康迳  
分析探讨了新株型(NPT)水稻的源库特征和生育后期生理生化特性,并对引起该类型水稻结实率低、充实度差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PT水稻具有库大源足、净光合速率高、后期叶片保护酶活性高、膜质过氧化低、不早衰等特点,因而认为导致NPT水稻结实率低、充实度差的原因并不是库大源不足,而主要与其流不畅有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军杰  郑剑  李兴星  南文斌  杨永清  张汉马  梁永书  
为了明确水稻再生后期耐寒生理生化特性,以东乡野生稻、淮稻9号和籼稻9311等6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水稻再生苗后期,测定了5项耐寒性生理指标。结果显示:1野生稻表现为极度耐寒,其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糖和蛋白等4项指标均表现最高值,电导率表现最低值;2籼稻9311表现出极为冷敏感,其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值排名与野生稻正好相反;3热粳35、糯稻89-1、武运粳24和淮稻9号表现出不同程度耐寒性,其生理指标值界于野生稻与籼稻9311之间。研究表明,述生理生化指标可用来作为耐寒越冬水稻材料筛选的标准。同时,野生稻可作为耐寒越冬基因挖掘和培育耐寒越冬稻新品种的重要基因资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淑英  蒋文春  王术  秦阳  
以12个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品种产量、生育后期生理性状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平均产量列前3位的沈农9418、沈稻2号、辽粳454各产量构成因素多数较高,其余正常,说明其产量构成因素间彼此协调。而任何一个产量构成因素明显偏低的品种,都影响其产量潜力的发挥。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成粒数的负相关极显著,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光合作用的有关参数相关性不显著,穗干重占总干物重的比例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要进一步提高单产,应该在保证适宜的穗干重占总干物重的比例前提下,增加干物质积累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金磊  李霞  魏晓东  刘小龙  王才林  仲维功  
为明确不同施氮量下高产粳稻在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在盆栽条件下,选取3个中粳(武育粳3号、南粳45、02102)和4个晚粳(武运粳7号、南粳44、南粳46、南粳5055),在开花后不同天数,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150.0 kg/hm2:LN、300.0 kg/hm2:MN、450.0 kg/hm2:HN)剑叶光合作用对光强和二氧化碳(CO2)响应曲线,氮代谢关键酶如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抗氧化酶和非酶系统的抗氧化能力以及耐光氧化表现等,并在收获期考察其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超级稻中粳南粳45和晚粳南粳44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树杏  郭慧  李敏  孙永健  马均  
以杂交籼稻品种冈优527为试材,于幼穗形成期设置短期轻度水分胁迫(Short and light water stress,SLS)、长期轻度水分胁迫(Long and light water stress,LLS)、短期重度水分胁迫(Short and heavy water stress,SHS)以及长期重度水分胁迫(Long and heavy water stress,LHS)4个水分处理,并以习惯水层灌溉(Traditional flooding,TF)为对照。研究复水后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运转。试验结果显示:在幼穗形成期水分胁迫后,水稻叶面积、叶绿素a/b、SPAD值、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贺正  马均  李旭毅  张荣萍  
利用抗旱性不同的15个水稻品种,在干旱棚内通过苗期水分胁迫,研究了可溶性糖、脯氨酸、氨基酸(AA)、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等物质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苗期水分胁迫下水稻体内可溶性糖、脯氨酸、AA、GSH、AsA、可溶性蛋白、MDA含量增加,SOD、POD和CAT活性增强。相关分析表明,可溶性蛋白、AA、GSH、AsA和MDA含量及SOD、POD和CAT活性的相对值与稻苗反复干旱存活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水、旱条件下可溶性蛋白、AA、GSH、AsA和MD...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锦文  梁义元  梁康迳  林文雄  
以穗型较大的3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组合)新株型稻IR65600-85、二系杂交稻培矮64S/E32和三系杂交稻 优86为材料,研究其结实期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比较特性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培矮64S/E32和 优86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它们极显著地高于IR65600-85.就单茎物质生产力而言,IR65600-85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归因于其株型紧凑、少蘖大穗、分蘖成穗率高、单茎茎鞘重、光合速率高,但由于抽穗后叶、茎、鞘物质输出受阻,导致功能叶碳氮代谢紊乱,比例失调,使籽粒结实率低、充实差,产量潜力无法发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惠哲  朱德峰  饶龙兵  林贤青  张玉屏  
以高产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和II优7954为材料,研究强化栽培对水稻中后期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在单位面积穗数不占优势下,主要是通过改善水稻后期群体质量,促进大穗形成从而实现增产。在强化栽培适宜种植密度下,抽穗期功能叶的配置比较合理,叶片宽且挺,能较好的截获光能,且水稻抽穗期至花后20 d的叶面积衰退率较少,有利于抽穗后光合能力的提高和物质积累,抽穗期茎鞘物质积累多,有利于提高穗粒数和结实率,保证水稻大穗形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建昌  张文虎  王志琴  刘立军  朱庆森  
水稻新株型 ( NPT)和粳 /籼亚种间杂交稻 ( J/ IH)库容量 (总颖花量 )大 ,但籽粒充实不良限制了其产量潜力。与籼型三系杂交稻汕优 63 ( CK )相比 ,NPT和 J/ IH结实期 (抽穗~成熟 )的光合势较大 ,干物质积累量和干重颖花比 (总干重 /总颖花数 )高。但抽穗期 NPT和 J/ IH茎鞘中储存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 NSC)、干重颖花比和糖花比( NSC重 /总颖花数 )较 CK低。抽穗至成熟茎鞘中的 NSC表观输出率、同化物运转率、标记剑叶的 1 4C分配到籽粒的比例、收获指数、以及灌浆初期 (花后 3~ 12 d)籽粒的生理活性 (籽粒中 IAA含量、AT...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亚莉  刘红梅  徐庆国  
为了研究镉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对镉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差异,采用水培法,以对镉胁迫相对敏感的水稻品种28占和对镉胁迫相对耐受的水稻品种黄粤占为材料,研究了0(蒸馏水,对照),0.05,0.10,0.20 mmol/L 4种不同镉胁迫浓度对该2个水稻品种种子萌发幼苗期的生物学性状、光合特性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镉胁迫处理浓度下,2个供试水稻品种28占和黄粤占的苗高、根长、幼苗鲜质量与幼苗干质量均随镉胁迫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其中28占减小相对较显著;镉胁迫条件下,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建昌  
植物根系既是水分和养分吸收的主要器官,又是多种激素、有机酸和氨基酸合成的重要场所,其形态和生理特性与地上部的生长发育有密切联系。本文综述了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与产量形成及水分养分吸收利用的关系,介绍了根系化学信号(激素、有机酸等)对稻米品质形成的作用及根尖细胞超微结构与地上部生长发育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水稻根系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宝艳  王启芝  王伯伦  王术  赵新华  
结合辽宁省2000~2001年区域试验,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与产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直立穗、半直立穗型品种(系)产量显著高于弯穗型品种。增加直立穗型品种的成粒率、半直立穗型品种的每穗颖花数和弯穗型品种的千粒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拔节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直立穗型品种产量与抽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弯穗型品种产量与拔节期、抽穗期LAI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根据穗型进行栽培上的调控,可以获得高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立庚  王维金  徐竹生  
为了探讨水稻品种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选用了在水稻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5类10个籼型水稻品种(组合),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水稻品种(组合)产量差异显著,从地方高秆品种→改良高秆品种→老改良矮秆品种→新改良矮秆品种→杂交稻,稻谷产量递增74.9~96.3kg/666.7m2。产量与单位面积总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897**)。5类水稻品种(组合)中,以杂交稻在各生育期中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新改良矮秆品种次之,其它品种较低。产量的11.1%~37.7%来源于抽穗前茎鞘贮存物质。茎鞘贮存物质对产量的贡献率随着产量提高而增加。高秆品种发展至矮秆品种,其产量主要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贺正  马均  李旭毅  李艳  张荣萍  汪仁全  
【目的】探索水稻开花期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理生化机制,筛选水稻开花期抗旱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方法】利用抗旱性不同的10个水、旱稻品种,在干旱棚内通过开花期水分胁迫,研究了叶片抗坏血酸(Vc)、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等物质的含量和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开花期水分胁迫增加了叶片Vc、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MDA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相关分析表明,在水分胁迫与对照条件下Vc、游离氨基酸、MDA含量和SOD活性的相对值与品种的抗旱系数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结论】水、旱条件下Vc、游离氨基酸总量、MDA含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潮海  卢道文  侯松荆  棘郑英  
利用池栽对豫东平原粘壤、中壤和砂壤三种质地土壤上冬小麦生长后期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质地土壤冬小麦生长后期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根系活力、叶面积指数等生理特性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冬小麦的籽粒灌浆。砂壤土上种植的冬小麦后期各项生理指标下降迅速,从而导致灌浆持续时间缩短,千粒重降低;粘壤土上各项生理指标下降缓慢,致使籽粒灌浆持续期延长,千粒重增加;中壤土上的变化特点介于二者之间。此外,三种土壤冬小麦旗叶均表现光合“午睡”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