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22)
- 2023(15623)
- 2022(13052)
- 2021(11961)
- 2020(9951)
- 2019(21984)
- 2018(21760)
- 2017(41912)
- 2016(22490)
- 2015(24546)
- 2014(23656)
- 2013(23657)
- 2012(21583)
- 2011(19131)
- 2010(19428)
- 2009(17958)
- 2008(17943)
- 2007(16240)
- 2006(14483)
- 2005(12989)
- 学科
- 业(94376)
- 济(93137)
- 经济(93038)
- 企(84881)
- 企业(84881)
- 管理(81116)
- 方法(37305)
- 业经(33566)
- 农(30900)
- 财(30255)
- 数学(28232)
- 数学方法(27957)
- 中国(24285)
- 技术(24140)
- 农业(21909)
- 务(21131)
- 财务(21086)
- 财务管理(21061)
- 制(20213)
- 企业财务(19937)
- 策(19226)
- 贸(19135)
- 贸易(19122)
- 易(18601)
- 地方(18115)
- 理论(16994)
- 划(16521)
- 和(15898)
- 产业(15699)
- 技术管理(14742)
- 机构
- 学院(316617)
- 大学(308721)
- 济(135342)
- 经济(132725)
- 管理(130004)
- 理学(111301)
- 理学院(110259)
- 管理学(108848)
- 管理学院(108242)
- 研究(102267)
- 中国(80300)
- 京(64376)
- 财(62264)
- 科学(61345)
- 农(57063)
- 所(51403)
- 江(50316)
- 财经(48214)
- 业大(48172)
- 中心(47502)
- 研究所(46251)
- 农业(44780)
- 经(43771)
- 北京(40221)
- 经济学(39875)
- 州(39429)
- 院(37095)
- 范(36131)
- 经济学院(36060)
- 商学(35997)
- 基金
- 项目(209697)
- 科学(166149)
- 研究(153946)
- 基金(151638)
- 家(132650)
- 国家(131414)
- 科学基金(113843)
- 社会(99752)
- 社会科(94833)
- 社会科学(94810)
- 省(84788)
- 基金项目(80325)
- 自然(72827)
- 自然科(71231)
- 自然科学(71211)
- 自然科学基金(70066)
- 划(69212)
- 教育(68205)
- 编号(61685)
- 资助(60153)
- 创(49896)
- 成果(48090)
- 发(46829)
- 重点(46759)
- 创新(45725)
- 业(45638)
- 部(44976)
- 课题(42070)
- 国家社会(41454)
- 制(39990)
- 期刊
- 济(154719)
- 经济(154719)
- 研究(89670)
- 中国(64802)
- 管理(54725)
- 农(52523)
- 财(51202)
- 学报(46750)
- 科学(44848)
- 大学(35887)
- 农业(35819)
- 学学(34163)
- 技术(31508)
- 融(30381)
- 金融(30381)
- 教育(29328)
- 业经(28616)
- 经济研究(24803)
- 财经(24265)
- 业(22172)
- 经(21169)
- 问题(19794)
- 技术经济(19114)
- 科技(17392)
- 商业(16484)
- 贸(16454)
- 图书(16324)
- 现代(16033)
- 世界(14613)
- 坛(14394)
共检索到4824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姚海琳 罗锡铃 曾辉祥 王文强
【目的】突破新材料“卡脖子”技术瓶颈,对于破解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意义重大。作为近年来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新材料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政策能否促进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亟待研究。【方法】本文以2010—2021年中国A股新材料上市企业为样本,通过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公共服务平台政策对新材料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的影响,借鉴技术创新系统(TIS)的结构框架探究政策作用机制。【结果】(1)公共服务平台政策促进了平台所在地新材料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2)公共服务平台政策主要通过促进人才集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降低内外部交易成本、深化产学研基础研究合作4条路径促进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3)当企业处于成熟期、主营业务为关键战略材料子行业、位于产业集群内以及产权性质为国有时,公共服务平台政策对“卡脖子”创新的激励效应更显著。【结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促进新材料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未来要围绕“卡脖子”创新所需要的创新资源集聚、创新环境优化、创新网络构建等条件,对该政策进一步优化完善,同时注意分类施策和精准施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斌
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与绩效评价为基础,根据"卡脖子"技术的基本属性,总结分析"卡脖子"技术的研判方法,梳理和分析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等四个方向存在的"卡脖子"技术典型案例,并初步探讨"十四五"期间破解先进电子材料领域"卡脖子"技术的对策。
关键词:
“卡脖子”技术 先进电子材料 研判 对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邵颖红 周恺伦 程与豪
如何推动“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是近年来我国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尝试引入锦标赛理论解释政府补助的激励机理,基于2011—2020年我国半导体及芯片行业上市企业数据,结合近年国家提出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战略,以企业参与内循环程度为调节变量,实证研究政府补助对“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产出的激励作用。结果表明,政府补助与“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产出间具有倒U型关系,企业参与内循环程度在政府补助与“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产出的倒U型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可为“卡脖子”技术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下开展高质量创新提供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姚海琳 吴浩天 王文强 罗锡铃
“卡脖子”技术对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和国防安全具有战略意义。为探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的影响,文章以2000—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讨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对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企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内在机理分析表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立通过吸引人才资源、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企业所有权性质正向调节创新意愿对实验室与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即存在联合调节效应;政策异质性检验发现,当企业主管单位为国资委、市场竞争程度较高或企业位于东部地区时,实验室的创新效应较强。文章检验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的政策效果和机制,为实验室的优化设计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勇 朱乾 王志杰
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江苏省具有省级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的新材料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新材料企业整体平均创新效率不高,企业间的创新效率差距比较明显,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效应不明显。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进一步提高新材料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霍影 孙辉
基于协同追赶视角,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剖析技术和生态双元“卡脖子”情境下科技领军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发现:中国科技领军企业主要通过原创技术追赶(第Ⅰ类)和引进技术追赶(第Ⅱ类)两种战略,在技术和市场上缩小与国外领先企业的差距,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主要的创新形式;两类科技领军企业分别通过“技术架构源头突破”和“技术授权自研突破”的模式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第Ⅰ类科技领军企业通过“技术联盟对冲突破”的模式破解技术生态封锁,两类企业都可以通过“技术平台兼容突破”的模式降低商业生态掣肘;第Ⅰ类科技领军企业的存在和快速进步有效促进第Ⅱ类科技领军企业持续获得知识更新,第Ⅱ类科技领军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则加速第Ⅰ类科技领军企业快速提升产品性能;在协同追赶突破性技术创新进程中,中国科技领军企业不仅承载起“双链”链长的使命担当,还通过“技术互补融通突破”的模式关联起“四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稳健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连翔 田志龙 杨玲 贺远琼
“卡脖子”技术领域的后发企业构建自主创新能力,对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设计仿真软件领域一次创新型后发中小企业Y展开纵向案例研究后发现:后发中小企业在“卡脖子”风险初显时准确选择新技术路线,并从基础研究开始自主开发新产品和产业化替代。其依托国家创新体系科技项目获取项目资金、吸收专家意见、引入价值链伙伴、匹配客户场景、吸收客户建议,通过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能力要素聚集与迭代,有效克服“卡脖子”技术领域的技术台阶、市场鸿沟和运营复杂性等创新障碍,从而构建自主创新能力。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是对自主创新能力理论的深化与补充,为推动后发中小企业探索自主创新道路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邵颖红 周恺伦 程与豪
如何推动“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是近年来我国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尝试引入锦标赛理论解释政府补助的激励机理,基于2011—2020年我国半导体及芯片行业上市企业数据,结合近年国家提出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战略,以企业参与内循环程度为调节变量,实证研究政府补助对“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产出的激励作用。结果表明,政府补助与“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产出间具有倒U型关系,企业参与内循环程度在政府补助与“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产出的倒U型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可为“卡脖子”技术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下开展高质量创新提供参考。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郑涵
TRIZ理论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着力于解决系统中存在的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其目标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理想的解决方案。实践证明,运用TRIZ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并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技术。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龚红 李昌昊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企业正面临由贸易之争转变为科技实力之争带来的“卡脖子”技术困境。基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现实问题,以中国上市公司发明专利为数据集,分析企业知识开发模式对关键核心技术及其衍生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创新模式与外部创新模式均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及其衍生技术突破具有促进作用,但相比之下,外部模式产生的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强度在知识开发与衍生技术之间起促进作用;选择外部知识开发模式不仅有利于衍生技术数量增长,而且有助于专利质量提高;衍生技术的成果转化会反馈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结论对我国企业高效选择创新路径,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苏敬勤
《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从目前情况看,"大而不强"已然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标签,然而国际竞争与国内消费升级的双重压力均要求制造业必须向高质量转变。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的缺失,2018年的中兴事件、2019年的华为事件及实体清单均已印证。然而核心技术缺失形成的卡脖子现状只是表象,背后深层
关键词:
中小制造企业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正楚 潘红玉 张蜜
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技术创新。考量新材料产业发展状况和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构成情况,按照技术创新难易程度以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不同的主导力量,构建为政府推动型、学研驱动型和市场导向型三类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模式。政府推动型模式适用于市场前景不明朗、创新风险大、政府直接或间接介入的重大技术创新领域;学研驱动型模式适用于科技含量较高的重点技术创新领域;市场导向型模式适用于企业有技术创新需求但需要合作研发才能实现的一般性技术创新领域。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谭劲松 宋娟 王可欣 赵晓阳 仲淑欣
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是制约中国高质量发展难题,如何突破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亟需探索的问题。本文以中国高速列车牵引系统突破为案例对象,结合创新生态系统、耦合与关系多元性理论,探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规律。研究表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包括四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依赖的技术知识存在差异,因而核心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环节的技术特征,与创新生态系统成员构建适配的多元耦合网络:与科研机构构建研发导向型紧密耦合网络以突破集成技术;与部件研制企业建立研发导向型松散耦合网络以支持其突破负责的子技术分支;采用研发导向型松散耦合网络,促进所有部件研制企业协同创新以实现子技术分支匹配兼容;与创新生态系统上下游成员构建商业化导向型紧密耦合网络,促进研发网络和商业化网络交互迭代,持续提高技术可靠性,最终成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此外,由于新旧技术范式和企业技术能力差异,“落后-追赶”与“创新引领”阶段,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所依赖的有效耦合模式不同,具体表现在耦合网络的结构和演进特征方面。本研究拓展并深化创新生态系统“瓶颈”与耦合模式研究,为核心企业与政府协调创新生态系统成员间耦合关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困境提供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涛 刘雪萍 陈志军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创新融资约束现象以及产业集群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中国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创新投资活动面临显著的信贷约束,而产业集群度与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创新投资显著正相关,并能有效缓解自主创新融资约束。因此,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行业管理,积极培育竞争格局有序和合作氛围良好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是促进中国新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贺远琼 刘路明 田志龙 陈吉红
数控机床被称之为“工业母机”,是现代制造业的支柱型基础产业。我国在数控机床核心零部件和高端数控系统上,面临着严峻的技术封锁。如何加快“卡脖子”技术攻关、提高国产数控机床设备的整体竞争力,成为目前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中数控)高端数控系统技术突破之道的典型案例研究,构建“政产学用”合作主体驱动技术与市场双核创新的机制模型。研究发现,“卡脖子”技术突破包括技术和市场的双核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经历“基础技术积累→基础技术升级→技术集成化→技术生态化”四个发展阶段,市场创新经历“市场储备战略→侧翼进攻战略→正面竞争战略→多点竞争战略”的演进过程。在技术和市场的双核创新中,“政产学用”不同合作主体发挥着重要驱动作用,并伴随双核创新过程,呈现出“学→产→政→用”的关键作用主体演变路径。研究丰富了“政产学用”协同创新模式以及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领域的学术成果,对指导我国“卡脖子”技术的攻关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