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37)
2023(3130)
2022(2597)
2021(2677)
2020(2207)
2019(4700)
2018(4809)
2017(7527)
2016(5395)
2015(6704)
2014(6775)
2013(5725)
2012(5335)
2011(4966)
2010(5415)
2009(4890)
2008(4751)
2007(4714)
2006(4327)
2005(4185)
作者
(12715)
(10444)
(10418)
(10336)
(6557)
(5001)
(4944)
(4149)
(4043)
(3977)
(3547)
(3503)
(3481)
(3453)
(3317)
(3179)
(3143)
(3128)
(3108)
(3097)
(2936)
(2922)
(2625)
(2470)
(2463)
(2429)
(2393)
(2319)
(2290)
(2213)
学科
管理(11878)
教育(10477)
(10221)
经济(10193)
(7492)
中国(7476)
教学(6387)
(5920)
企业(5920)
理论(5140)
政治(4848)
学校(4829)
思想(4770)
思想政治(4629)
政治教育(4629)
治教(4629)
德育(4598)
工作(4339)
(4187)
(4065)
研究(3677)
学法(3675)
教学法(3675)
地方(3398)
(3355)
(2995)
银行(2995)
业经(2950)
(2905)
农业(2740)
机构
大学(68101)
学院(59814)
研究(20790)
(16898)
管理(16857)
经济(16124)
(15358)
(14912)
师范(14832)
教育(14605)
中国(14549)
(13193)
理学(13185)
理学院(12930)
管理学(12318)
管理学院(12204)
科学(11624)
师范大学(11436)
(11404)
(10381)
北京(10364)
中心(10150)
(9697)
图书(8718)
书馆(8566)
图书馆(8566)
研究所(8355)
(8212)
技术(8127)
(7725)
基金
项目(32758)
研究(31291)
科学(25125)
教育(19516)
基金(19005)
成果(16961)
社会(16560)
社会科(15370)
社会科学(15367)
编号(15258)
(15084)
(14468)
国家(14216)
课题(13281)
(12645)
(12054)
科学基金(12053)
大学(10090)
研究成果(9693)
项目编号(9610)
高校(9526)
基金项目(9129)
规划(9104)
(8781)
(8346)
(8275)
(7909)
资助(7905)
(7888)
阶段(7878)
期刊
教育(34078)
研究(28809)
中国(26387)
(24481)
经济(24481)
图书(10655)
(9987)
学报(9106)
大学(9101)
书馆(8534)
图书馆(8534)
管理(7863)
(7804)
高等(7706)
职业(6892)
(6816)
金融(6816)
高等教育(6485)
科学(6084)
技术(5995)
学学(5548)
成人(5302)
成人教育(5302)
农业(5069)
(4600)
论坛(4600)
财经(4260)
(3819)
(3808)
教研(3720)
共检索到119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沈江  
培养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中心。新时期高校必须以道德内化为理论基点,通过转变德育观念,加强德育工作,促使大学生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并逐渐变为个人的道德行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忠义  
高校德育环境是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应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以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韩建磊  孙传浩  
大学生道德作为一种生态是有着外部联系与内部结构的,并且按照"自身规律"在"合目的性"的发展着。外部联系主要是指社会道德与大学生道德之间存在互动,尤指前者对后果的影响;内部结构是指大学生道德是由诸多要素有机构成的。反映在高校德育上,要充分把握大学生道德生态的外部联系与内部结构,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道德向着符合我们意愿的方向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冯永胜  
针对目前大学生积极主动创业的发展趋势,高校应开展相应的互联网教育以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从社会、高校以及学生三个层面分析高校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教育的依据以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大学生互联网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的动机、创业过程以及创业绩效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吴欣遥  陈晓辉  
当前,我国面临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传统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深水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背景下,为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高校共青团作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责任部门,必须从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青年的大局出发,找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通过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评价体系、实践教育体系、资源良性循环体系等途径,努力开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新局面。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文君  
我国西部大开发计划已实施十多年,与之配套的人才引进计划"西部计划"每年吸引着大批东部高校学子到西部就业,那么西部地区自身高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他们是否愿意留在本地就业呢?教育部"青海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研究"课题组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西部地区高校的大部分毕业生还是留在西部地区工作,4年来这一数据一直维持在50%左右;去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近三年呈下降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毛成  
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促成核心价值观内化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代目标。当前形势下,大学生价值教育的现实效应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日益受到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魏陆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了政府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政策及其存在的不足,根据大学生就业起点性困难和结构性矛盾这一特点,对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支持和配套政策提出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吴云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为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做好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转化工作,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及校园网络在德育方面的教化功能,不断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艳萍  王爱萍  王艳娟  陈海芹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增收又是农民问题的关键。本文分析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主要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进一步推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坚持工业反哺农业道路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胡映  
大学生良好恋爱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大学生恋爱道德内化为前提。在大学生恋爱道德内化上,道德认同是前提和基础,道德教育是关键,道德体验是保障。正确认识大学生恋爱道德形成中知、情、意、念、行的发展过程,可以提高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切实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恋爱道德品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义遒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15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依然紧迫而必要,特别在解决怎样做新时代的中国人的问题上,要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作用。与上世纪末单纯从教育改革角度提出问题相比,新时期的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大国的历史任务的"战略主题",极大地提高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当前,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要加强时代性和针对性,在具体措施上既要沿用原来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方式,又要结合新时期师生的特点大胆创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卫东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目的的体现,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就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重要性和紧迫性做了进一步阐述,并对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彦华  李鑫  曾宪翠  
本研究采取分层取样的方法,对583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恋爱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大学生获得婚恋知识和性知识的途径多样化,无师自通占主导方式;恋爱比例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来源上存在差别;恋爱态度总体是严肃认真的,但也存在着随意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大学生抗恋爱挫折能力欠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建立自信是基础;帮助大学生理解爱情的真正涵义,进行恋爱艺术、技巧教育是关键;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是必修课,性教育应走进高校课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伟国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开始凸显。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工作,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激励他们成人成才,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创新,应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弱势群体"鸣笛起航";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明灯导航";深化素质教育,为大学生弱势群体"强势护航",激励大学生健康发展,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