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7)
2023(1518)
2022(1273)
2021(1287)
2020(869)
2019(2121)
2018(1973)
2017(3693)
2016(1920)
2015(2184)
2014(2183)
2013(2063)
2012(2026)
2011(1998)
2010(2086)
2009(1964)
2008(2065)
2007(1805)
2006(1708)
2005(1652)
作者
(5556)
(4654)
(4575)
(4428)
(3007)
(2203)
(2022)
(1829)
(1798)
(1668)
(1558)
(1511)
(1478)
(1466)
(1455)
(1416)
(1376)
(1331)
(1270)
(1240)
(1225)
(1119)
(1113)
(1058)
(1042)
(1011)
(978)
(966)
(932)
(930)
学科
(9771)
经济(9756)
管理(5726)
(5163)
企业(5163)
(5125)
方法(4113)
理论(3985)
(3302)
业经(2730)
中国(2690)
数学(2481)
数学方法(2437)
(2166)
教育(2125)
(2098)
(1911)
(1736)
经济学(1661)
(1630)
金融(1630)
经济理论(1579)
(1565)
银行(1565)
(1518)
(1513)
(1366)
农业(1366)
企业经济(1267)
(1251)
机构
大学(34079)
学院(32513)
(13853)
经济(13553)
管理(11844)
研究(10893)
理学(10305)
理学院(10178)
管理学(10012)
管理学院(9948)
中国(7956)
(7264)
(7140)
科学(5972)
财经(5694)
(5432)
师范(5411)
(5177)
(5152)
经济学(4885)
北京(4685)
研究所(4671)
(4522)
师范大学(4478)
中心(4318)
财经大学(4289)
经济学院(4261)
(3864)
(3783)
商学(3397)
基金
项目(19037)
科学(15368)
研究(15226)
基金(14162)
(11946)
国家(11820)
社会(10327)
科学基金(10178)
社会科(9679)
社会科学(9678)
教育(7437)
基金项目(7013)
(6672)
编号(6232)
成果(5952)
(5881)
自然(5669)
资助(5614)
自然科(5529)
自然科学(5527)
自然科学基金(5452)
(4622)
重点(4471)
课题(4431)
国家社会(4287)
教育部(4255)
(4164)
人文(4022)
项目编号(3990)
(3884)
期刊
(16849)
经济(16849)
研究(11684)
中国(5954)
(5730)
教育(5696)
管理(4928)
学报(4614)
科学(4328)
大学(3742)
财经(3438)
学学(3344)
(3036)
(2817)
经济研究(2722)
技术(2303)
(2160)
金融(2160)
问题(2080)
业经(2011)
经济学(1975)
图书(1864)
农业(1790)
(1746)
社会(1686)
(1586)
(1493)
现代(1457)
商业(1432)
世界(1417)
共检索到487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旭  
新时期文学理论言说者的身份认同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主体的觉醒阶段、90年代走向边缘和分化的精英主体消解阶段和21世纪走向公民主体的新建构阶段。身份认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文论言说者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守人文关怀,以边缘的立场、独立的思考来维护人类必不可少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这才是文学理论言说者比较现实可行的身份建构之途,也是文学理论前进的不竭动力之源。
[期刊] 求索  [作者] 郄智毅  
文学理论的建构方式,最主要的有自上而下的哲学思辨型,由外及里的理论推演型,自下而上的经验抽象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几种不同的理论建构路径往往呈现为一种复杂的存在和演变状态。"理论"风行的时代,前两种方式是主流,但这也带来了很多弊端。面对这种"理论",许多思想家和学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理论"的质疑、反思和批判一直在其内部滋生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建构方式之一是从文学现场、文学实践抽象、提炼文学理论,这种文学理论的建构方式对我们在"后理论"时代建构文学理论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顾春花  
在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上,胡适是现代传记文学披荆斩棘的开路人,他最早用科学的概念规范"传记文学",从体例、写作内容等方面比较中西传记文学的差异,指出中国传记文学的缺憾,论述传记文学的特殊功用。他提倡写传记,并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从理论上总结了传记文学写作的原则。胡适的传记文学理论完善了中国的传记文学理论体系,也对当代的传记文学写作有指导作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洪治纲  
主持人语: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学理论界一直保持着异常活跃的态势,各种观念此起彼伏,相关理论也层出不穷。但大多热闹一阵之后,旋即遭遇"认同的危机",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始终未能摆脱"失语症"的困扰,其原创性和有效性始终处于疲乏状态。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必须建构一套适应中国本土文学经验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但对于如何建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洪治纲  
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一直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焦点。很多人都强调,必须置身于新时代的历史文化语境,以现实针对性和审美范导性为原则,在自觉意识与开放视野中,建构一套适应中国本土文学经验和文学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但是,对于如何建构一套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实践当下、面向未来的文学理论体系,却始终无法达成相对明确的共识。应该说,这并不奇怪。因为任何一种有效的理论体系,其形成和完善都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恋  
"五四"作家许钦文因其自身经历所带来的生命感受,更因其与鲁迅先生文学及其理论的血脉承接,以授课讲义《文学概论》,表达了一种近乎偏执的苦闷理论认知;而这一苦闷病,恰是20世纪中国的时代缩影与情绪书写。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永清  
众所周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一时代精神的指引下,思想解放的春风吹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党在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对建国以来的文艺政策作出了符合实际的相应调整。此种调整既体现在邓小平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黄金城  
一近2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话语的重建问题成为学术界的焦点议题。学者们立足于话语言说的内部机制,对中国文论现状进行了综合诊断,并做出诸如"失语症"、"强制阐释"等结论。毫无疑问,这些标示性概念体现出可贵的事实敏感性,对于话语重建具有警示性现实意义。不过,在思考如何进行话语重建的问题上,我们除了需要事实敏感性,也需要某种规范敏感性。因为,文学话语建设始终绕不开某些基本的价值诉求,借用王一川先生的话来说,"我们是谁""我们要什么",仍是文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高楠  
当下中国文学理论正遭受方法论的束缚,二元思维的方法及观念化的方法,使文学理论僵化且远离文学实践。在这方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其对于现实重要问题的研究,及求解这类问题运用的由一般提升为具体的逻辑方法,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方法论突围产生重要的引导意义。而且,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又专门分析与阐释了这套方法,更使这种引导意义明晰而且深刻。从简单范畴到具体范畴,从范畴关联到关联范畴的相互作用,从范畴关系思考到与现实具体的对应参照,从逻辑思维到思维的历史方式,《〈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揭示与运用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傅其林  
文学理论教材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本土化历程进程中的突出成绩,体现了新中国文学理论制度性的定位与规范。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作为一种制度性的文学理论话语文本,彰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本土化命题的推进。它从文学观念的提出与中国文学话语范畴的阐释到中国文学经验的渗透与融合,形成了文学知识体系和社会历史机制、政治意识形态的有机联系,具有历史合理性与现实意义。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乾明  
按照中国近代教育家对西方教学论态度的变化,近代教学理论中国化的历程包括五个时期:"观风期"(1840-1861)、"尝试期"(1862-1900)、"教授法时期"(1901-1918)、"教学法时期"(1919-1936)、"民族化改造期"(1937-1949)。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近代教育家不断地探索教学理论中国化的道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佛丁  
新时期中国经济史学理论的探索———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读后刘佛丁(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吴承明先生的论著是其中最富于代表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市场·近代化·...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汪敏达  李建标  
身份经济学通过研究身份认同和社会经济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为解释和预测个体、群体微观决策行为提供了重要的视角。近年来关于身份的实验室实验、神经实验和实地实验研究为身份经济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证据。本文从身份影响经济行为的理论研究、诱导和凸显身份认同的实验范式、身份如何影响经济决策的实验研究以及脑神经研究等方面总结身份经济学的研究。未来身份经济学可以从重视身份的社会定位内涵转向重视自我形象和自我定义的内涵,从聚焦群体间态度差异机制转向重视信号发送等其他影响机制,并运用神经科学的多种方法探索身份对经济决策影响的神经机理。身份经济学研究还要注意结合中国情境下的身份相关经济问题,提出实地研究的方案和政策建议。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董蓓菲  陈江月  郭琛晖  
我国语文教育理论与实战研究的标志性人物于漪老师,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50年代末由教历史改教语文学科,1978年被评为中国第一批语文特级教师。50多年来她从一名职场"新手"走向独具风格的一代名师,其自主发展的理念、途径与方法,无疑对正处于模仿、独立、创新乃至形成风格的专业发展各阶段的语文教师有所启迪。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文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全党中心工作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投资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空前繁荣,而且使投资建设事业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综合经济领域。伴随着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