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25)
2023(6512)
2022(5609)
2021(5208)
2020(4386)
2019(9604)
2018(9581)
2017(18599)
2016(10057)
2015(11393)
2014(10684)
2013(10678)
2012(10198)
2011(9348)
2010(9579)
2009(9323)
2008(9102)
2007(8297)
2006(7633)
2005(6798)
作者
(29875)
(24733)
(24647)
(23453)
(15464)
(11680)
(11046)
(9485)
(9215)
(8643)
(8356)
(8172)
(7937)
(7883)
(7767)
(7496)
(7228)
(7211)
(7178)
(7155)
(6264)
(6075)
(5884)
(5545)
(5537)
(5514)
(5498)
(5433)
(4951)
(4904)
学科
(41035)
经济(41010)
管理(30493)
(30314)
(23647)
企业(23647)
方法(17191)
数学(15196)
中国(15095)
数学方法(15081)
技术(12714)
(11910)
(9899)
业经(9346)
技术管理(9296)
(9038)
(8931)
贸易(8918)
(8879)
银行(8859)
(8673)
(8609)
地方(8348)
(8059)
农业(7482)
(7225)
金融(7224)
环境(6977)
(6370)
(5976)
机构
大学(147802)
学院(147386)
(64250)
经济(62944)
管理(54750)
研究(52446)
理学(46649)
理学院(46043)
管理学(45282)
管理学院(45010)
中国(40686)
(32229)
科学(31568)
(30627)
(26613)
财经(23959)
研究所(23953)
(23610)
中心(22859)
(22437)
(21630)
业大(20820)
北京(20611)
经济学(20374)
(19947)
师范(19778)
(19323)
农业(18621)
经济学院(18516)
(17973)
基金
项目(93799)
科学(74627)
基金(68327)
研究(68300)
(60437)
国家(59996)
科学基金(50723)
社会(44692)
社会科(42584)
社会科学(42576)
(36656)
基金项目(36318)
自然(31959)
自然科(31225)
自然科学(31217)
(31081)
自然科学基金(30644)
教育(30405)
资助(26864)
编号(26751)
(22176)
成果(21595)
重点(21540)
(21164)
创新(21084)
(20664)
课题(19089)
国家社会(19036)
科研(17516)
教育部(17490)
期刊
(71985)
经济(71985)
研究(48775)
中国(29670)
管理(22463)
学报(21686)
科学(21188)
(21091)
(20907)
大学(16505)
(15392)
金融(15392)
学学(15376)
教育(15087)
农业(14447)
技术(12626)
经济研究(12434)
业经(12092)
财经(11925)
问题(10414)
(10374)
(8885)
技术经济(8522)
(8370)
科技(8357)
商业(7719)
理论(7685)
现代(7487)
国际(7232)
统计(7204)
共检索到2271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凤君   叶志聪   陈卓   马丽   王晓楠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政策支持、要素配置、产业引领相互交织的新质生产力战略框架。文章系统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演进与空间组织,从源—汇功能的视角甄别了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时空格局,划定并探讨了发展中心、策源地、蓄水池和腹地等不同类型功能区域的战略定位及政策指引。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发展表现出产业和创新的空间收敛、区位优势的空间依赖、要素流动模式的多元化等效应,赋予地区源—汇功能要素耦合、功效分异、尺度嵌套等内涵。(2)研究期内我国新质生产力汇与源的功能分别呈“北高南低”与“南高北低”特征,形成东、南、北和西部四大功能区,未来应基于各地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因地施策,构建源汇耦合、优势互补、跨区协同布局,赋能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史本林  
河南是一旅游资源大省,但其强大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相应的经济优势。其根本原因之一是旅游生产力缺乏合理的空间布局。文章在对河南旅游生产力的布局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重点突出又兼顾整个区域的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网络:3级旅游中心、2条发展轴、4个大旅游区、10个精品旅游区和10条特色旅游线。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邓剑伟  
空间布局调整是南平市在新时期面临的巨大挑战,通过产业布局和人口布局调整,南平市将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福建省的经济推动区。空间布局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一系列的激励机制,需要社会各界参与其中。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鞠晓生   尹雪   杨若瑾  
分析企业总部迁移行为及其对生产力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总部驻地的高级要素交易效率状况对公司总部迁移决策有重要影响,驻地高级要素交易效率越低,公司总部迁移的可能性越高,对规模小、成长速度快的公司尤为明显。公司总部迁移的经济后果与迁移类型密切相关,总部跨省市迁移显著提升了公司生产力规模、提高了财务绩效,对创新贡献不大;与之相比,同市跨区县迁移,公司生产力规模扩展不明显、财务绩效提升较小,但创新投入增加较大。研究表明,企业迁移总部是突破外部环境约束的一种策略,企业迁移总部后受益于新驻地高效的交易效率,实现了生产力规模的扩大,还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了企业生产力结构的升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穆维松  李程程  高阳  冯建英  
随着葡萄育种、栽培及管理技术的提高,我国葡萄种植已由传统的优势产区发展到全国各省区都有种植,特别是南方产区葡萄的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使得全国葡萄生产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我国葡萄生产布局特征,把握葡萄生产变迁特征与规律,对于合理地配置农业生产资源、优化调整葡萄产业空间布局与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从宏观角度系统分析了我国葡萄生产的阶段特征与全国层面生产布局的变迁,其次利用微观层面的农户调研数据、比较了不同产区间葡萄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区域特点及其差异;接着引入空间自相关性指标,采用Moran’s I指数,在arc GIs中选取基于边界的空间权重矩阵定义,从全局与局部自相关角...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曾鹏  蒋团标  
中心城市生产力布局是区域生产力布局网络的连接点与核心,区域必须依靠城市把区域内所有的经济活动凝集成一个整体。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研究中心城市的重新定位及生产力的再布局,积极探索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和网络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以广西为例,寻找基于中心城市定位下生产力再布局的一般规律。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陈刚  王苏生  韩雪  
保证金融空间布局政策能满足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梳理金融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变迁与城市功能分工背后的空间逻辑,发现三者之间并非单向的因果逻辑关系,而是在空间演化过程中互为因果,循环累积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陈刚  王苏生  韩雪  
保证金融空间布局政策能满足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梳理金融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变迁与城市功能分工背后的空间逻辑,发现三者之间并非单向的因果逻辑关系,而是在空间演化过程中互为因果,循环累积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蒋清海  
对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分析与思考(上)蒋清海生产力布局是一国一地区生产力要素在空间的有机组合,其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过去的40多年中,我们在生产力布局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但仍然有一些重大问题没有解决。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蒋清海  
对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分析与思考(下)蒋清海三、中国生产力布局的战略与总体框架生产力布局战略是一个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对具有12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尤为如此,因此,对生产力布局战略作出科学而审慎的选择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宗辉  蔡鸿毅  陈珏颖  刘合光  
[目的]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空间布局的变化对国内玉米市场的供求价格及供需关系产生影响之外,并在更深层次对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方法]立足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理论,文章首先应用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1997—2015年我国省域玉米种植面板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并进一步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我国玉米种植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计量结果显示,我国玉米种植布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相关性;农户的以往决策、农业技术、农村基础水利设施、市场粮食价格指数对我国省域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有正向影响,其中技术和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各影响因素的局部性效应致使中国玉米种植布局发生变化。[结论]建议政府部门重视我国省域间玉米产业空间之间的联动性,出台差异化的玉米产业支持办法,稳定省域之间粮食的供求关系,切实做好跨区域粮食调配工作,实现我国粮食自给自足,保障粮食安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叶立梅  陈新国  
围绕增强北京国际城市功能的主线 ,提出了以增强国际城市功能为目标的北京城市功能空间布局调整原则和应处理好的几组关系。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北京不同地区城市功能及其空间布局的调整思路和调整设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华   赵祎平   王琳  
[目的]近年来,中国草莓产业发展迅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充分把握草莓生产布局变迁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对促进草莓产业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全国27个省(市、区)的草莓生产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分析、集中度指数和Moran's I分析2002—2018年间中国草莓的生产布局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影响中国草莓生产布局变迁的因素。[结果]结果表明:中国草莓生产布局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优势产区集中在东部地区,但集聚趋势有所减弱;南方和西部地区的草莓种植面积比重有所上升,草莓生产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西迁南移”的特征;中国草莓生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气温、日照时数、劳动力成本、人均GDP、非农就业机会、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交通运输水平对草莓生产布局变迁有重要影响。[结论]建议根据草莓生产布局的规律合理配置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草莓生产布局规划,着力改善草莓生产条件,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促进草莓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德伟  李连芬  
国际分工体系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逐渐走向产品内分工,世界生产体系由此演化为全球化生产网络。国际生产网络可以分为空间、组织两个维度。从空间维度看,国际生产网络是生产的分散化;从组织维度看,国际生产网络是垂直一体化的分解。作为国际分工的高级形态,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各环节的制造成本和各环节之间的服务联系成本。这两个因素不仅影响国际生产网络的空间布局,而且影响国际生产网络的组织选择。本文从空间与组织选择两个维度研究了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发现:(1)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共同决定了国际生产网络的空间布局,并且比较优势具有基础性作用;(2)交易成本与合约环境共同影响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