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38)
2023(6680)
2022(5812)
2021(5282)
2020(4352)
2019(9783)
2018(9609)
2017(18262)
2016(9877)
2015(11109)
2014(11008)
2013(10448)
2012(9660)
2011(8842)
2010(9188)
2009(8614)
2008(8730)
2007(8122)
2006(7392)
2005(7005)
作者
(27330)
(22927)
(22599)
(21670)
(14761)
(10963)
(10350)
(8603)
(8537)
(8319)
(7805)
(7627)
(7516)
(7450)
(7411)
(6952)
(6795)
(6673)
(6667)
(6457)
(5805)
(5541)
(5509)
(5227)
(5182)
(5148)
(5133)
(5053)
(4532)
(4478)
学科
(36415)
经济(36333)
管理(36314)
(34741)
(31025)
企业(31025)
(13982)
(13195)
方法(11422)
中国(11384)
(10914)
业经(10379)
(9458)
数学(8949)
数学方法(8823)
(8100)
银行(8091)
体制(8026)
(7923)
(7731)
(7717)
财务(7692)
财务管理(7670)
(7368)
金融(7366)
企业财务(7242)
技术(7198)
(7108)
贸易(7102)
(7087)
机构
大学(142021)
学院(141560)
(60082)
经济(58756)
管理(54609)
研究(48833)
理学(46100)
理学院(45593)
管理学(45049)
管理学院(44741)
中国(36942)
(31852)
(29812)
科学(25946)
财经(24190)
(23667)
(23037)
(21751)
中心(21666)
研究所(20885)
(18995)
北京(18834)
经济学(18382)
(18220)
师范(18086)
财经大学(17828)
(17806)
(17523)
业大(16938)
经济学院(16328)
基金
项目(89399)
科学(71675)
研究(69246)
基金(65832)
(56997)
国家(56083)
科学基金(48213)
社会(45514)
社会科(43120)
社会科学(43108)
(34097)
基金项目(33945)
教育(32111)
自然(29170)
(28889)
自然科(28467)
自然科学(28459)
编号(28040)
自然科学基金(27980)
资助(26181)
成果(24519)
(23396)
(20766)
重点(20329)
课题(20120)
(19177)
(19135)
国家社会(18976)
(18783)
教育部(18454)
期刊
(73633)
经济(73633)
研究(46372)
中国(33063)
(26481)
管理(24206)
(19002)
科学(18955)
学报(18549)
教育(17314)
大学(15250)
(15079)
金融(15079)
学学(14207)
财经(12786)
农业(12216)
技术(11882)
业经(11571)
(10996)
经济研究(10911)
问题(9214)
(8056)
世界(7310)
国际(7297)
现代(7145)
(6992)
论坛(6992)
改革(6867)
(6867)
(6721)
共检索到2268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曹云  
随着国家级新区逐渐成为新常态下一项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新时期国家级新区的战略定位和极化机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对国外城市新区、我国国家级新区已有文献的系统性研究基础上,对各个国家级新区已有发展目标进行深入的提炼、分析,提出新时期国家级新区的定位既要符合城市新区的一般规律,还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成为国家/区域改革创新新样本、新常态下中心城市转型升级新引擎、新型城镇化下统筹城乡新载体。国家级新区作为新型经济增长极,将促进所在中心城市、城市群跨越发展,形成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区域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曹云  
随着国家级新区逐渐成为新常态下一项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新时期国家级新区的战略定位和极化机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对国外城市新区、我国国家级新区已有文献的系统性研究基础上,对各个国家级新区已有发展目标进行深入的提炼、分析,提出新时期国家级新区的定位既要符合城市新区的一般规律,还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成为国家/区域改革创新新样本、新常态下中心城市转型升级新引擎、新型城镇化下统筹城乡新载体。国家级新区作为新型经济增长极,将促进所在中心城市、城市群跨越发展,形成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区域经济发展新路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昊天  杨郑鑫  
从1992年浦东新区成立至今,我国共批复了11个国家级新区。作为"新特区",这些国家级新区纷纷落户在我国主要的经济区和城镇群,具有高规格的制度和政策支持,是我国过去三十年及未来一个时期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承担着探索改革与先行先试做法、辐射带动区域发展、提升区域及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使命。系统考察了11个国家级新区的发展背景、规模及特征,与宏观经济发展相结合,重新认识了各新区在区域及国家转型发展中的地位,提出了未来发展潜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未来国家战略空间的发展趋势。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佳宁  罗重谱  
国家级新区作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被国家赋予先行先试的特殊权限和一系列优惠政策,其发展不仅关系到某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决定着区域发展方向和发展效益,功能区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职能的重要空间载体。管理体制和功能区设置对于国家级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考察四个国家级新区的管理体制和功能区设置,可以发现:管理体制与功能区设置之间交互影响和协同演进决定了国家级新区的发展路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昂扬  汤爽爽  徐静  
国家级城市新区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其设立的背景有助于深化对我国战略布局的认识。本文从区域分布和战略类型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国家级城市新区设立的战略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家级城市新区的设立对我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影响。最后研究认为,国家级城市新区与政治经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其设立过程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从"沿海开放"向"内陆开放"、从"沿海经济"向"海洋经济"拓展的战略意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宗义  江冲  李毅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牵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国家级新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能否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则显得颇为关键。本文基于2006~2019年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评估了国家级新区设立对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带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设立国家级新区能够显著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政策效应会因新区布局、新区所处区位及成长阶段存在差异。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新区建设引致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源自金融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研究内容对实施其他相关政策和国家级新区未来布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范巧  郭爱君  
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的辐射带动力,是依托国家级新区重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治理架构的重要战略目标。辐射带动力是推力、拉力和综合推拉力等动能的总称。主动性、协调性和外溢性辐射带动力的综合作用,将从城市拓展、人口迁徙、创新外溢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国家级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要形成国家级新区强大的辐射带动力,必须在将国家级新区打造成为核心增长极的基础上,促进利益相关主体的多方联动和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的辐射带动机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晁恒  马学广  李贵才  
全球化背景下,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以及资本和技术的快速转移,使区域成为重要的国家生产空间,并引致了国家—区域的治理回应。近年来逐渐出现了沿用尺度重构的理论视角来探讨区域空间生产策略,尺度重构被视为大多数国家应对区域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国家级新区就是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尺度重构工具。文章回顾了国家级新区设立、发展的逻辑演变,认为其是国家战略性选择的结果,将政策和优势导向特定的空间尺度,引领了区域的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更是加大了通过设立"国家级新区"来重塑区域空间生产策略的行动。最后,文章讨论了国家战略区域空间生产策略体系,并从制度建构、治理重构、规划整合和财税安排等四个方面对善用这种尺度重构工具提出了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晁恒  李贵才  王砾  
制度空间是特定的地理空间中某些被建构并产生有效影响力或影响范围的制度,它是我国国家级新区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推动空间重构的重要因素。建构了"制度空间—行为选择—空间重构"的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空间分析相互结合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两江新区的制度空间、主体行为与空间重构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江新区经历了构想空间、产业空间到消费和居住空间的重构过程,"强激励"与"弱约束"的制度空间扩大了主体行为的空间与资源,是空间重构的内生性力量。地方政府借助制度空间条件,通过空间规模扩张、空间开发垄断和空间场所营销等"理性"行为,在发展初期实现了对空间开发的主导和操纵。随着建成环境的不断完善及地方政府的制度实践,企业"趋利性"投资促进了空间转型和土地升值。原农村居民的"服从配合"和空间让渡助推了空间重构,而不断壮大的富裕和中产阶层通过空间消费,逐渐成为空间重构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孙宗连   郑磊  
审计监督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对于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尚未实现审计部门独立的国家级新区等开发区,如何通过完善审计机制,进一步优化审计职能,服务地区高质量发展,亟待破题。本文通过SWOT分析模型,深入解析南京江北新区现行“财审合一”的审计监督机制,发现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信息传递路径短、共享程度高、兼有部分国家审计属性等方面,劣势主要体现在独立性程度不高、质量控制相对薄弱等方面。面对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更加强调全面发挥审计职能的机遇,以及明确要求审计对象全覆盖、审计工作权威高效的挑战,本文从健全各项保障机制、科学合理运行机制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审计机制优化路径,助力构建江北新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并为类似模式的新区及开发区在优化审计机制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谭静  
国家级新区在打破原有行政区域组建的同时经历了行政关系网络的剧烈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新区的空间格局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从"利益分析"的视角,对赣江新区成立和建设初期新区管委会和江西省、南昌市以及新区下辖组团等多级行政组织在围绕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新区一体化空间格局构建等重大决策上发生的利益互动展开具体而细致的分析,并指出规划作为重要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协商平台,应充分发挥保障多元价值观下的公共利益、保障多方推进下的整体利益、协调和兼顾局部利益、衔接近远期利益等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姮  李贵才  李莉  王乾  张华  
从规模总量、经济外向性、创新能力及交通区位4个方面的18个指标构建国家级新区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RNN(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方法,以9个国家级新区及8个具有重要国家级新区潜质的区域(后统称新区)为对象,对其母城进行新区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研究发现:1新区发展潜力差距较大,其中上海、深圳、广州和天津的新区在发展潜力上具有绝对优势;沿海新区普遍经济外向程度高于内陆新区;重庆是内陆唯一一个可与上海、深圳、广州和天津媲美的国家级新区母城,其在规模总量和经济外向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2在对GRNN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将17个新区分为国际竞争型、全国中心型、区域中心型和特殊战略型4类功能模式。文章最后结合各新区设立的战略目的和潜力评价结果,梳理了不同类型新区功能关联,并针对不同功能模式的新区在其母城支撑条件下,实现其功能定位的实施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鹰  
本文回顾了战略生态位管理(SNM)理论,运用SNM理论构建了国家高新区SNM分析模型,从宏观(国家意志契合)、中观(体制机制创新)和微观(四个功能模块)三个层次对新时期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进行了再梳理和再认识,并分析了国家高新区战略生态位空间的运作机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平淡  袁浩铭  
设立国家级新区是我国全面推进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其设立效果及对周边区域的带动效用受到广泛关注。利用中国283个地级市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从"五化"协同发展水平的视角对国家级新区设立效用进行分析。实证发现,国家级新区设立能促进其主体城市并带动同省其它城市"五化"协同发展水平的提升。控制地理禀赋的结果显示,国家级新区设立对同省其它城市的带动效应会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递减。考虑地区异质性的结果显示,在东北地区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其效应尚未全面显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志锋  谭昕  郑亮  费佳云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综合功能区,是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级,产城融合和创新发展的重要示范区。基于2008~2016年区县层面的数据,以我国9个国家级新区(或新区)为研究对象,使用双重差分法分析国家级新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国家级新区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新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存在时间异质性。设立较早的新区对专利质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对地区GDP和就业岗位的正效应也更为强烈;而设立较晚的新区的产业结构更倾向于第二产业,专利的数量提升显著而质量没有明显提升,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也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