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20)
- 2023(4234)
- 2022(3589)
- 2021(3495)
- 2020(3037)
- 2019(6761)
- 2018(6886)
- 2017(13739)
- 2016(7241)
- 2015(8490)
- 2014(8280)
- 2013(8165)
- 2012(7923)
- 2011(7018)
- 2010(7811)
- 2009(7587)
- 2008(7161)
- 2007(6581)
- 2006(6179)
- 2005(5814)
- 学科
- 济(28641)
- 经济(28595)
- 业(19661)
- 管理(19064)
- 企(14570)
- 企业(14570)
- 中国(13209)
- 方法(12155)
- 审计(12097)
- 数学(10235)
- 数学方法(10195)
- 农(9423)
- 制(8654)
- 财(8647)
- 银(7132)
- 银行(7126)
- 行(6918)
- 贸(6915)
- 贸易(6897)
- 易(6802)
- 融(6350)
- 金融(6350)
- 各类(5873)
- 业经(5727)
- 农业(5689)
- 体(5160)
- 技术(5059)
- 学(4750)
- 税(4746)
- 制度(4645)
- 机构
- 大学(108257)
- 学院(106521)
- 济(47035)
- 经济(46047)
- 管理(39446)
- 研究(35908)
- 理学(33251)
- 理学院(32867)
- 管理学(32484)
- 管理学院(32283)
- 中国(30450)
- 财(26869)
- 京(24485)
- 财经(20602)
- 科学(19079)
- 经(18610)
- 所(18390)
- 江(16161)
- 中心(16129)
- 北京(15748)
- 研究所(15682)
- 财经大学(15290)
- 经济学(14657)
- 农(14383)
- 范(13411)
- 师范(13325)
- 经济学院(13325)
- 州(12952)
- 院(12633)
- 业大(12369)
- 基金
- 项目(60512)
- 科学(47272)
- 研究(47085)
- 基金(44172)
- 家(38572)
- 国家(37767)
- 科学基金(31073)
- 社会(30697)
- 社会科(29015)
- 社会科学(29004)
- 基金项目(23111)
- 省(22104)
- 教育(21480)
- 编号(19591)
- 划(18916)
- 自然(18193)
- 资助(18107)
- 成果(17664)
- 自然科(17649)
- 自然科学(17641)
- 自然科学基金(17330)
- 部(14676)
- 课题(13546)
- 重点(13520)
- 性(12993)
- 发(12924)
- 教育部(12866)
- 国家社会(12633)
- 人文(12442)
- 创(12377)
共检索到1762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徐彰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改革审计管理体制,意味着国家审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显著的提升和变化。通过对财政资金和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协调和制约其他监督制度促进国家法治监督体系行使监督职能,以具体的审计项目为切入点提出审计建议,完善现行的法律规范制度和法治实施体系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建设,进而在宏观层面上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因此,国家审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法治监督体系 国家审计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凌 王晓萍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也是用法治取代人治、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新时期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理论准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邓小平对"法治"的倡导及论述;二是理论界关于法治与人治关系的讨论。基于上述两方面的重要理论准备,我党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我国开始走向法治时代。
关键词:
法治 人治 依法治国 理论准备
[期刊] 改革
[作者]
莫于川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法制建设,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复杂成因,现行法律体系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尚不能适应法制建设进入精细化、规范化、民主化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以助于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是转型期的重大现实课题。一、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内涵:全面推进、共同推进、一体建设我国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庞凤喜
一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茂林
1999年依法治国方略正式在宪法中确立,标志着我国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自此,依法治国成为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依宪治国作为依法治国的核心,在国家治理中无疑占据重要地位。从依宪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来看,无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提出,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手段,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都与依宪治国密切相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宪法实施的重要举措,本身就是依宪治国的产物。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宪法的规范和保障,依宪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准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的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王力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其显著特点,就是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通过完善立法,做到依法理财,依法治税。王力会长的文章系统展示了当下中国在推进税制改革中所要着力解决的各种法律建设问题,明确提出了中国税收立法所面临的新的历史使命,指出中国要成为国际税收规则制定的积极参与者和引领者。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周向军
发挥文化因素的作用、解决文化问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系统工程的题中应有之意。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创造性地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得以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
[期刊] 改革
[作者]
汪习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并把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意味着国家治理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的到来。"治理"意为"决策的过程和执行决定(或不执行决定)的过程"。良法善治是治理的必由之路。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在于国家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俞可平,2000)。然而,善治在我国正面临着本土化和实在化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邱元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广大会计人员依法执业的强大支撑,也极大地鞭策会计人员要挺起腰杆严格遵从《宪法》的基本精神,时时恪守《会计法》的逐项条令,依法执业。一、《会计法》为会计工作提供支撑和保障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家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紧随其后,1963年国务院颁布了《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1968年修订为《会计人员职权
[期刊] 改革
[作者]
文骐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自党的十五大正式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有法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进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智库建设是高校深化综合改革的一个引领性发展方向。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也是继"2011计划"之后又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将引导高校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对于国家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国政法大学高度重视,并迅速做出决策和部署,已经在国家法治建设中起到了智库的重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