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17)
- 2023(15400)
- 2022(12983)
- 2021(11840)
- 2020(9900)
- 2019(21922)
- 2018(22061)
- 2017(41426)
- 2016(22601)
- 2015(25674)
- 2014(25587)
- 2013(25178)
- 2012(23851)
- 2011(21783)
- 2010(22456)
- 2009(21162)
- 2008(20869)
- 2007(19425)
- 2006(17733)
- 2005(16635)
- 学科
- 济(95542)
- 经济(95413)
- 管理(72006)
- 业(69066)
- 企(56742)
- 企业(56742)
- 中国(33103)
- 方法(30754)
- 农(28509)
- 制(25637)
- 地方(25585)
- 数学(25238)
- 业经(25092)
- 数学方法(24987)
- 财(24605)
- 技术(24116)
- 银(20492)
- 银行(20458)
- 行(19777)
- 农业(18673)
- 融(18587)
- 金融(18580)
- 学(18027)
- 体(17551)
- 贸(17036)
- 贸易(17015)
- 易(16455)
- 理论(15764)
- 产业(15116)
- 环境(14848)
- 机构
- 学院(326526)
- 大学(324579)
- 济(136931)
- 经济(133809)
- 管理(121465)
- 研究(115420)
- 理学(101326)
- 理学院(100218)
- 管理学(98747)
- 管理学院(98114)
- 中国(90646)
- 京(70620)
- 财(68839)
- 科学(66038)
- 所(58456)
- 江(55077)
- 中心(52993)
- 农(51924)
- 研究所(51685)
- 财经(51681)
- 经(46423)
- 北京(45688)
- 范(44242)
- 师范(43774)
- 州(43655)
- 业大(43616)
- 院(41765)
- 经济学(41481)
- 农业(39997)
- 省(38051)
- 基金
- 项目(201509)
- 科学(158807)
- 研究(155630)
- 基金(141671)
- 家(121599)
- 国家(120485)
- 科学基金(102935)
- 社会(98792)
- 社会科(93672)
- 社会科学(93657)
- 省(82165)
- 基金项目(73812)
- 教育(71835)
- 划(67478)
- 编号(64090)
- 自然(61498)
- 自然科(60036)
- 自然科学(60022)
- 自然科学基金(58988)
- 资助(56815)
- 成果(54681)
- 发(48863)
- 课题(47242)
- 创(46808)
- 重点(45879)
- 部(44405)
- 创新(43004)
- 制(41994)
- 国家社会(40326)
- 发展(40035)
- 期刊
- 济(169550)
- 经济(169550)
- 研究(109155)
- 中国(82145)
- 财(53767)
- 管理(51781)
- 农(49890)
- 教育(47315)
- 学报(45839)
- 科学(43588)
- 融(38824)
- 金融(38824)
- 大学(36022)
- 农业(33393)
- 学学(33168)
- 技术(32930)
- 业经(29160)
- 经济研究(26460)
- 财经(26400)
- 经(22998)
- 问题(22128)
- 技术经济(17779)
- 贸(17746)
- 业(17465)
- 科技(17330)
- 图书(17152)
- 坛(17003)
- 论坛(17003)
- 商业(15746)
- 理论(15451)
共检索到5381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洪民
产业共性技术是介于基础性研究与市场化产品开发之间的技术,在产业中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并对产业产生深刻影响,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头和保障。我国科研院所转制改革造成了事实上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的市场失灵与组织失灵。尚未明确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缺乏有效的机制支持和保障等使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成为我国技术创新链上最薄弱的环节。加强政府顶层设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以合理的组织方式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应用和扩散,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
产业共性技术 R&D 体制创新 机制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利军,李艳丽
研发水平低是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创新管理协调部门,改革高新技术项目运行体制,实现官、产、学、研的密切结合,改过去的市场末端机制为源头机制,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 研究与开发 体制 改革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于娟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消除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障碍,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优化区域间产业分工布局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芹
产业共性技术作为竞争前技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本文首先阐述了共性技术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业集群和共性技术的互动关系,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促进了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的重要平台。然后,对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供给、创新系统、扩散研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激励措施和未来研究展望。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共性技术 创新 机制 述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小林
招标投标制度在我国施行近30年以来,特别是《招标投标法》颁布10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招标投标制度对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和政府管理职能,培育和规范市场竞争机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经济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生态广州"建设是广州市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价格体制机制建设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明确价格在"生态广州"建设中的作用出发,阐述了在促进"生态广州"建设中价格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价格机制体制以推进"生态广州"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生态广州”建设 价格体制机制 收费改革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汪方胜 蒋馥
中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我国技术创新所处的新环境对技术创新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战,而科技水平不高和创新机制不完善说明了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还不高,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从而提出了现阶段提高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福全 李纪珍 顾淑林 陈浩 彭春燕 万劲波
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理解共性技术,如何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这是目前比较受关注的话题。为此,我刊特组织了此次专题笔谈,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共性技术研发中的问题与对策。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周素芬
基于目前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产学研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优化我国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组织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避免各主体的价值冲突和管理体制的滞后。最后,本文还提出了优化产学研组织模式的金融创新路径。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渝阳
西部大开发体制创新的实质是制度创新。就是要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对体制机制进行创新,以推动西部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西部大开发新的十年中,体制创新可在政府职能转化、财政体制改革、资源开发体制、军地融合发展体制、市场开放政策等五个方面深入推进。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体制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于常友
一、科技体制改革现状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已走过十几个年头了,在1985年提出“面向、依靠”总方针后,相继又进行了科研经费拨款制度的改革、建立并开拓技术市场以及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政策等等。这些方针政策的实施,使得科研机构历经课题承包、搞小生产、进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平
导游管理体制存在竞争激励机制推行不力、薪金制度不合理、社会化管理不够专业等各种问题,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以注册导游员为基本要素、导游公司为中介机构的导游市场。实现途径有完善导游分管体系、推行等级制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导游管理的法制化等方面。
关键词:
导游 管理体制 改革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彦通
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大众化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呈现一系列新的变化, 其中的许多变化都是我们从未面临和面对过的。比如:高等教育的机会供给矛盾缓解之后,教育质量问题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日益尖锐;规模扩大之后.管理并促进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的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新课题;高等教育就业难度加大牵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姚莲芳
产城融合是未来新城新区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新城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实践中出现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导致新城新区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创新力,体制机制的僵化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是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推进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建设,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管理、财政、投资、用地、人口等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引入和建立符合新城新区性质和需要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
新城新区 产城融合 体制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