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81)
- 2023(14833)
- 2022(12915)
- 2021(11869)
- 2020(9918)
- 2019(22553)
- 2018(22301)
- 2017(41476)
- 2016(22904)
- 2015(25284)
- 2014(24920)
- 2013(24584)
- 2012(22299)
- 2011(20215)
- 2010(19891)
- 2009(17929)
- 2008(17282)
- 2007(14754)
- 2006(12867)
- 2005(10939)
- 学科
- 济(89576)
- 经济(89476)
- 管理(64405)
- 业(59190)
- 企(48267)
- 企业(48267)
- 方法(42300)
- 数学(37005)
- 数学方法(36619)
- 中国(24797)
- 农(24128)
- 学(22030)
- 财(20989)
- 业经(20122)
- 地方(19940)
- 环境(18021)
- 农业(16466)
- 贸(16000)
- 贸易(15993)
- 易(15479)
- 理论(14569)
- 和(14419)
- 技术(14181)
- 制(13765)
- 划(13435)
- 务(13307)
- 财务(13247)
- 财务管理(13225)
- 企业财务(12518)
- 银(11878)
- 机构
- 大学(323653)
- 学院(321855)
- 管理(127582)
- 济(123176)
- 经济(120442)
- 理学(112185)
- 理学院(110869)
- 研究(109453)
- 管理学(108816)
- 管理学院(108273)
- 中国(77225)
- 科学(73417)
- 京(68944)
- 农(60350)
- 业大(55613)
- 所(55466)
- 财(52331)
- 研究所(51655)
- 中心(48703)
- 农业(47921)
- 江(44982)
- 财经(43432)
- 范(42840)
- 北京(42718)
- 师范(42321)
- 院(40116)
- 经(39729)
- 州(36786)
- 经济学(36539)
- 师范大学(34578)
- 基金
- 项目(235381)
- 科学(183756)
- 基金(170521)
- 研究(164094)
- 家(151998)
- 国家(150791)
- 科学基金(128409)
- 社会(103616)
- 社会科(98202)
- 社会科学(98171)
- 省(92769)
- 基金项目(92075)
- 自然(86485)
- 自然科(84442)
- 自然科学(84417)
- 自然科学基金(82871)
- 划(78907)
- 教育(74415)
- 资助(68819)
- 编号(65092)
- 重点(53192)
- 成果(50359)
- 部(50248)
- 发(50089)
- 创(48968)
- 创新(45738)
- 科研(45562)
- 计划(45182)
- 课题(44828)
- 大学(42541)
- 期刊
- 济(126930)
- 经济(126930)
- 研究(88129)
- 学报(60355)
- 中国(55504)
- 农(53247)
- 科学(52779)
- 大学(44064)
- 管理(43191)
- 学学(41953)
- 农业(37090)
- 财(36878)
- 教育(32211)
- 技术(25119)
- 业经(21950)
- 融(21586)
- 金融(21586)
- 经济研究(20423)
- 财经(19983)
- 业(19261)
- 问题(18119)
- 科技(17727)
- 经(17055)
- 业大(16555)
- 版(16389)
- 图书(16237)
- 资源(16206)
- 技术经济(14764)
- 理论(14528)
- 林业(14226)
共检索到444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杨传明 卓青青 张莉莉
基于三阶段DEA和Malmquist模型静动态测算新时代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采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2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生态效率尚未达到技术效率前沿;上海达到有效且在全国排名第一,江苏处于边缘非效率状态,浙江和安徽效率值相对较低;技术进步是影响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原因,且需着力提高技术效率;第三产业占比、R&D经费占比和环境规制强度与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提升呈正相关关系,产业单位产值能耗与水资源消耗量则呈负相关关系.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生态效率 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成 赵洁
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时空演变特征与关键驱动过程,对生态空间的科学管理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通过供需矩阵法测度2000年和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利用供需匹配度指数分析供需关系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量化影响因子的作用强度,揭示各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影响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上供需处于盈余状态,但供需关系趋于紧张;供需匹配度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供需赤字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南、杭州湾,供需盈余地区主要集中在皖南、浙西和浙南;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建设用地比例、耕地比例、GDP和人口密度等因子对供需关系具有显著影响,其作用关系和强度具有空间异质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成 赵洁
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时空演变特征与关键驱动过程,对生态空间的科学管理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通过供需矩阵法测度2000年和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利用供需匹配度指数分析供需关系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量化影响因子的作用强度,揭示各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影响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上供需处于盈余状态,但供需关系趋于紧张;供需匹配度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供需赤字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南、杭州湾,供需盈余地区主要集中在皖南、浙西和浙南;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建设用地比例、耕地比例、GDP和人口密度等因子对供需关系具有显著影响,其作用关系和强度具有空间异质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常新锋 管鑫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效率的研究对于协调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基于2003—2017年长三角26市的面板数据,以改进的熵权TOPSIS计算新型城镇化水平,通过随机前沿模型量化生态效率,运用空间混合模型分析其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效率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生态效率较低的城市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②较高生态效率的城市分布格局呈"Z"型集聚,长三角城市群已由中等效率主导阶段向较高效率主导阶段转变。③长三角各省市均达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二次关系的拐点值,另外,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引入外商投资、以技术推动经济转型能有效提高生态效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新林 仇方道 王长建 王佩顺
工业生态效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之间的平衡关系,探究工业生态效率对于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测算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并对其时空演变、区域差异、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均值不断上升,绝对差异增加,而相对差异变化不大;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集聚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具有显著的高-高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分布特征;在工业生态效率类型转移过程中存在着趋同的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对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工业结构不利于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改善;本地城镇化的提升不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而本地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有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加强城市之间合作对提升工业生态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亚丽 蒋大和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聚集区,随着城市发展主流趋势——生态城市的日益兴起,区内各城市相继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不协调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程度难以定量以及片面定量的问题。试从长三角城市群社会经济和地域情况人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并采用城市生态指数、城市协调度指数和生态城市综合指数来分别衡量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生态化水平、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和生态城市建设程度。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15个城市中,苏州生态城市建设程度较好,而南通则略差;(2)只有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叶翀 冯昊
文章选用2008—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物流业面板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测度各城市物流业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化机制,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物流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物流业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自相关性日益显著;经济密度、零售贸易业发展对物流业效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对物流产业集聚程度则呈制约作用;溢出效应方面,物流业效率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工业化进程和政府干预也能正向带动相邻地区物流业效率提升。研究结论可为长三角城市群及其他地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菁 张毅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菁 张毅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倩倩 董会忠 曾文霞
本文基于2008-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数据样本,运用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物流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与扩散趋势并存,区域物流一体化布局尚未实现,物流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城市集聚现象明显;人均GDP、社会消费水平、人力资本、政府宏观调控从高到低依次对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和基础设施建设对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负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蒋惠琴 陈苗苗 余昭航 李奕萱 鲍健强
在测算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利用拓展后的STIRPAT模型识别了不同城镇化阶段的城市碳达峰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速放缓,碳强度不断下降,碳排放和经济增长逐渐呈现出脱钩趋势。除影响最大的人口和人均GDP因素外,其他驱动因素对碳达峰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在不同城镇化阶段城市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城镇化程度不同的城市能够实现达峰目标的情景显著不同。基于研究结果,分别就初级、中级和高级城镇化阶段城市完成碳达峰关键任务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炳 曾刚 曹贤忠 宓泽锋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2008~2015年26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且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也相对较高;(2)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但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5年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处于轻度失调状态;(3)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协调度高值地区由2008年的"三点式"(杭州、南京和上海)分布转变为2015年的"Z字型"(南京—上海—杭州—舟山)分布;26市可划分为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低低型4种类型,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盛皓炜 王如忠
本文在分析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12—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的作用特征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与工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数字经济可通过自主创新间接影响工业生态效率,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这一结论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政 姚士谋 陈爽 吴威 刘玮辰
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宜居水平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以2004—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首先运用熵值法和Moran’s I指数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其次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宜居水平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从宜居水平的时间演变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位序变化明显且中低水平城市提升较快,城市间差距不断缩小。②从宜居水平的空间演变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参差不齐且空间相关性较弱。③各城市宜居水平在单一标准层下的地域分异与综合标准层下的地域分异存在显著差异,单一标准层下各城市均有其优势与不足。④自然地理环境与区位的优劣对宜居城市建设具有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方面,人均市政设施维护建设投资额、人均住宅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及人口密度与城市宜居水平呈正相关,而工业SO2排放量与城市宜居水平呈负相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小妮 管卫华 张惠 吴连霞
区域碳排放效率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显著,动态把握两者时空格局演变和耦合发展态势对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测度碳排放效率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耦合度模型,运用熵权法、SBM模型和Tobit面板模型揭示了200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效率和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格局、两者耦合发展的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效率和高质量发展年际变动呈现出同步的波动中上升趋势;前者宏观格局逐渐呈现出“南北”差异,而后者的“东西”差异逐渐明晰;(2)碳排放效率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及以上时期,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省市两者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动;两者宏观格局差异显著,但均呈现出高值区向核心城市及周边收缩的特征,“东南-西北”向差异显化;(3)经济基础、政府干预、城镇化率及产业结构对耦合协调度具有促进作用,碳排放强度则具有负向约束作用。最后,在推动两者协同互促、加强区域间协同互动及制定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等方面提出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