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56)
2023(14918)
2022(12924)
2021(12590)
2020(10021)
2019(23604)
2018(23730)
2017(44146)
2016(24718)
2015(27608)
2014(27994)
2013(26796)
2012(24562)
2011(22056)
2010(22634)
2009(20328)
2008(19905)
2007(17256)
2006(15597)
2005(14078)
作者
(68335)
(56347)
(55942)
(53903)
(36197)
(26955)
(25581)
(21990)
(21629)
(20527)
(19336)
(19064)
(18060)
(17951)
(17566)
(17368)
(16896)
(16763)
(16229)
(16149)
(14324)
(14033)
(13602)
(12945)
(12765)
(12683)
(12681)
(12611)
(11457)
(11206)
学科
(86401)
经济(86278)
管理(67807)
(62402)
(52049)
企业(52049)
方法(35559)
数学(30086)
数学方法(29564)
(27462)
中国(27209)
(24274)
(21796)
业经(21542)
(19183)
理论(18850)
地方(18730)
农业(17748)
教育(16966)
(15990)
贸易(15981)
(15706)
银行(15663)
(15529)
(14999)
(14922)
(14740)
(14325)
金融(14323)
技术(14279)
机构
学院(332990)
大学(330969)
管理(128226)
(126156)
经济(122796)
研究(114365)
理学(109108)
理学院(107881)
管理学(105992)
管理学院(105371)
中国(85829)
(71847)
科学(69592)
(62491)
(57696)
(52201)
研究所(51787)
中心(51653)
(51523)
(48255)
师范(47877)
财经(47597)
业大(46907)
北京(46620)
(43099)
(42383)
(41963)
农业(39429)
技术(39396)
师范大学(38273)
基金
项目(219217)
科学(170804)
研究(169548)
基金(153212)
(131707)
国家(130447)
科学基金(111214)
社会(101611)
社会科(95861)
社会科学(95834)
(87395)
教育(80974)
基金项目(80341)
(73360)
编号(73121)
自然(70278)
自然科(68519)
自然科学(68504)
自然科学基金(67218)
资助(62908)
成果(62203)
课题(52280)
重点(49497)
(48151)
(47343)
(45762)
项目编号(44598)
(43242)
创新(42367)
(42225)
期刊
(149371)
经济(149371)
研究(106716)
中国(74711)
教育(57414)
学报(49064)
管理(48643)
(48456)
(46927)
科学(45289)
大学(37922)
学学(34705)
农业(33249)
(33106)
金融(33106)
技术(32621)
业经(25010)
财经(22655)
经济研究(22374)
图书(20100)
(19318)
问题(18822)
职业(17409)
理论(17085)
(16290)
实践(15680)
(15680)
(15501)
论坛(15501)
科技(15423)
共检索到515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敏  袁潇  
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对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的价值旨归、目标愿景、培养方式以及评价体系的分析,发现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招生未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培养主体单一、课程体系封闭、实践环节薄弱以及考核评价未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问题。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追求卓越的新阶段,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应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生源选拔机制;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构建“校—企—校”协同培养模式;完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复合型课程结构;强化实践培养环节,发挥双导师在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构建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毕丽花   袁潇   詹莹莹  
自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设立职教专硕硕士点以来,各培养院校积极探索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培养院校在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明确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推动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整合性,推进课程建设与综合知识素养培养精准对接;健全“双导师制”管理运行机制,协同培养职教专硕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重视校外企业实践环节,推进理实结合培养职教专硕研究生专业素养;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强化职教专硕研究生实践创新素养培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国栋  
研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政策逻辑,探索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而为建设农业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参考。通过对乡村建设核心要义、政策内容以及时间演进的深度分析,总结梳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路径。挖掘认识和灵活运用乡村价值,探索新时代我国乡村实现现代化的方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健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开启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关键之年,之所以要开启改革开放新局面主要基于举旗定向、适用"强起来"新时代、历史实践启示等现实逻辑,这一新局面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建立健全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等,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西方大国掣肘、既得利益阶层制约、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等困境,基于此,必须通过切实路径进行建构,才能顺利开启改革开放新局面,具体通过如下举措:一是凝聚开启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共识;二是继承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功经验;三是完善促进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局面形成的顶层设计;四是深化开放领域改革,打造高质量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提高开放质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唐亚南  吴南中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当前高职教师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构建普通本科学校、高职院校和企业一体化培养的空间是解决当前高职教师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重要举措。第三空间所体现出的流动性与融合性为高职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改革方向,但第三空间的可执行性需借助场域客体、实践主体与活动载体来实现,如此可以有效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实践第三空间的运行。在构建高职教师专业实践第三空间的过程中,要通过建立伙伴关系促进培养目标的协同;要建立多样化的交流学习平台,并且利用第三空间的跨界性,促进校企双向流动及知识的创新和迁移;要强化合作制度保障,将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活动落到实处。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林仕尧  
阐述了法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与目标。分析了法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指出了法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可行的路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顾剑秀  罗英姿  
博士生培养受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影响。学术逻辑要求博士生培养以学术为本,市场逻辑要求博士生培养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大学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学学术内涵本身及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博士生培养的学术逻辑也发生了变化。变化后的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有交叉也有分离,且二者在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实现了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的逻辑平衡。由于学术逻辑是博士生培养的内生逻辑,其对博士生培养的影响和控制力度要大于外生的市场逻辑。因此,为了实现并保持博士生培养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平衡,需要对博士生培养进行劳动力市场校准,以实现博士生培养在博士数量和质量上的劳动力市场校准目标。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邵光华  魏侨  
认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分析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内涵基础上,提出实践能力全程化培养观及通过创新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激活基地学校的协同培养热情,进而提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些举措,介绍了取得的实践效果。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静   张蚌蚌   布都会   陈帝伊   韩娟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的不断深入,对高层次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农业产业链长、涉及学科多、标准化难等复杂问题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涉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制”改革,形成“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两个专项、“4+6+X”层级分明的人才培养项目管理体系。“项目制”改革着力于创新多元主体管理体制,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提升,构建以人才培养与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知识体系与服务岗位相匹配、“招培就”一体化为特征的“四链融合、五项衔接、六维贯通”教育模式,有效提升了涉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出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包括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在内的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随着"高校扩招"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出现了学术性培养目标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尴尬,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则出现了实践性教育目标与教学范式之间的错位。基于此,我们建议压缩法学硕士培养规模,强调真正落实法学硕士教育的学术性与法律硕士教育的实践性,并对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出具体改革措施。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方创琳  
通过20多年培养研究生的经历,总结出了培养德才兼备研究生的“六教”路径,即:尊生重教、严管督教、以奖促教、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和互学互教。认为导师应把研究生视为良师,视育才高于一切;坚信严师出高徒;实现科研与回报双赢;用情感化每一个人;把研究生的潜力发挥到极致,筑牢师生命运共同体。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高益民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科技与教育发展战略都日益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基于2011年出台的两份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文本的分析,重点揭示日本创新人才培养战略中的实践取向。本文认为,日本的研究生教育改革越来越体现出日本对实践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而这种实践取向反映了日本力图尽早摆脱内外各种困境的现实需求。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嵩迪   卢晓中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跨学科培养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内蕴着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双重命题,这一双重命题也构成了高校开展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内在逻辑与基本遵循。而在以学科组织为基本结构的大学中开展跨学科教育,尚面临着活跃的跨学科科研与滞后的跨学科教学的分离、跨学科人才旺盛的产业需求侧与迟滞的高校供给侧的脱节。美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组织经验表明,高校需突破传统院系单一封闭的培养模式,通过嵌入多种类型的跨学科学术组织,构建多方主体跨学科协同育人的组织策略,为跨学科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产业界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提供组织基础,培养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赵蒙成  
指出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遭遇的诸多困难并分析了原因:对实践能力的目标定位存在偏差;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相适应;学位论文写作沿袭学术性论文的模式;实习基地的建设得不到有关单位的支持等。为有效落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提出了相应对策:应把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界定为有理论深度的实践;努力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学位论文写作应指向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还应致力于建设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体。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郑飞中  吕建新  刘洁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改革的制度环境意识不强,并直接影响深化改革的路径选择,进而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效果。为此,地方高校要加强制度环境培育,回归"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思考,构建适合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机制。通过优化招生录取机制的效能性、突出运行管理机制的关键点、提升激励约束机制的功能化、强化质量监控机制的系统性等策略,达到全面深化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升培养质量之目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