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19)
- 2023(6154)
- 2022(4943)
- 2021(4765)
- 2020(3524)
- 2019(7899)
- 2018(7656)
- 2017(13403)
- 2016(7287)
- 2015(8061)
- 2014(7742)
- 2013(7573)
- 2012(7074)
- 2011(6613)
- 2010(6767)
- 2009(5908)
- 2008(5966)
- 2007(5590)
- 2006(5146)
- 2005(4335)
- 学科
- 济(29978)
- 经济(29836)
- 管理(18366)
- 业(18180)
- 企(14445)
- 企业(14445)
- 方法(11855)
- 农(11233)
- 业经(9855)
- 中国(9396)
- 学(8000)
- 理论(7984)
- 数学(7856)
- 数学方法(7716)
- 农业(7524)
- 和(7029)
- 财(5980)
- 地方(5725)
- 教育(5679)
- 制(5488)
- 发(4880)
- 环境(4786)
- 贸(4523)
- 贸易(4521)
- 社会(4448)
- 易(4368)
- 经济理论(4130)
- 划(4034)
- 企业经济(3996)
- 发展(3901)
- 机构
- 大学(108778)
- 学院(108489)
- 济(41435)
- 经济(40543)
- 研究(40193)
- 管理(37642)
- 理学(32382)
- 理学院(31902)
- 管理学(31200)
- 管理学院(30995)
- 中国(28363)
- 科学(25306)
- 京(23400)
- 所(20600)
- 农(20194)
- 财(19447)
- 研究所(18880)
- 范(17442)
- 师范(17301)
- 中心(17215)
- 江(17113)
- 业大(16463)
- 农业(15756)
- 财经(15461)
- 北京(14516)
- 院(14370)
- 师范大学(14135)
- 经(14051)
- 州(13209)
- 经济学(13004)
- 基金
- 项目(73378)
- 科学(58084)
- 研究(55759)
- 基金(52655)
- 家(46609)
- 国家(46163)
- 科学基金(38427)
- 社会(37352)
- 社会科(33970)
- 社会科学(33954)
- 省(28643)
- 基金项目(27189)
- 教育(26055)
- 划(24743)
- 自然(23092)
- 编号(22893)
- 自然科(22564)
- 自然科学(22557)
- 自然科学基金(22176)
- 资助(20169)
- 成果(19852)
- 重点(17302)
- 发(16824)
- 课题(16592)
- 部(16329)
- 创(15440)
- 国家社会(15092)
- 创新(14377)
- 性(14318)
- 制(14024)
共检索到1642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秀 宁启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体现,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体现出不同的内涵。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我们的生产目的,其内涵表现为对经济生活的需要、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对生态环境的需要和对公平正义的需要。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的根本路径是要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来达到,在实现方式上则要依靠"四位一体"的实现主体和以市场为主导的"计划与市场一体化"的实现机制来完成。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秀
自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即将走过百年历程;从新中国成立算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六十余载。历史告诉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以及科学提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创新提出实现生产目的有效途径,是成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当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面对社会出现的新矛盾,生产力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广大人民提出的新诉求,我们有必要回顾历史、研判当下,创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论,阐释其新内涵、拓展其实现途径。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论的历史回顾基于对当时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理连 邢清华
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再延伸和着力点,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新一轮内涵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基于目前高职院校"特高计划"项目建设,从校企等办学主体如何协同的视角,探讨了协同教育理念的认知、推进协同育人的影响因素等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建设的理论问题,并立足当前高职院校发展实践和现实诉求,有针对性提出了"五个根据"的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建设的实现路径:即根据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专业结构布局、根据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开发、根据专业结构布局进行师资资源与学训资源的配套、根据"学习参与度"成效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开发、根据重点专业(群)的建设需求进行校企协同创新。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王亚玄 荣兆梓
增加价值是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可分为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增加价值生产包括单纯依靠活劳动投入量增加而实现的绝对增加价值生产和依赖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相对增加价值生产两种形式。社会主义相对增加价值生产以劳动生产率提升和社会生产力进步为前提,追求的是在增加价值生产中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所支配的物质财富长期中的同步增长,是社会的共同富裕。通过考察当代生产力条件下相对增加价值生产的种种特征,本文认为社会主义相对增加价值生产的顺利实现既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推动生产力发展;还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同时通过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劳动者全面能力的提升。最终形成“创新—生产效率提升—增加价值增加—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劳动者能力发展—再创新”的社会主义再生产模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苏君阳
积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利于克服科层式行政管理制度本身固有的弊端,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以及专业权威在决策中的价值与作用,提升社会参与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与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成。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本质表现为:保障与促进在教育治理过程中共同意志合理性的形成;保障与提升教育系统中的个体与集体的权利、自由的顺利实现;赋予非行政权力和行政权力在同位决策中以相应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除具有法治、效率、协调、民主等特点以外,还具有公平性、开放性、多元性、生态性等特征。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需要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以及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有三种基本路径:建成学习型社会,积极促进教育治理理念的合理转变;积极推进简政放权与善政分权,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治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与社会力量参与作用,建立灵活有效的教育治理机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丁桂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从客观现实出发,从世情国情出发,创新思维,勇于探索,于理论创构与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深刻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本质规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蕴含着深刻的逻辑内涵。其中,立足于当代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构的发生逻辑、坚持法治思想,确立"最严格"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路径的实践逻辑、坚守民生福祉的执政担当,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民生的价值逻辑,共同构成其理论体系的三大逻辑内涵,为其整个思想体系的现实展开提供强大的逻辑力量和内源动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范硕 何彬
与西方国家主导的开放模式中所隐含的"中心—外围"、"核心—边缘"分布格局不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构建理念是各国之间的命运休戚与共、互利共赢以及国际规则上的"共商共建",其包含的经济内涵十分丰富:点明了开放经济的本质是通过"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指出高层次开放的核心是制度型开放;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关键是要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核心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行全面、高水平的开放格局"又是中国特色对外开放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当前,中国的开放实践正从四个方面具体展开: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进口与出口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同行;大胆探索自由贸易试验区,采取全面开放举措;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维护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土地私有制最终会让农民失去土地甚至不能完整地占有自己,违背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农村改革中,我国应坚决避免土地私有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应守住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个"魂"。当然,也要看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骗取国家农业补贴与涉农专项资金的行为和欠合理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结构等偏离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现象。对此,应自上而下地广泛宣传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严格审核涉农资金发放的全过程,打击一切践踏农民利益的行为,改善农业生产人员学历结构,加大对农业生产人员的培训力度;同时在农村土地确权后,村集体应更积极地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经营过程中的利益,助力乡村振兴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飞 祝黄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渐生成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思想引领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功能,但也同时遭遇三大主要挑战,伴随经济全球化并行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时刻没有停歇,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动从来没有停止,网络化时代海量信息的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受众的思想意识。如何确保意识形态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掌控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促进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建设的实现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丁焰辉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劳动条件作为某种独立地把人格化的东西同活劳动相对立,即表现为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这种对立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的对抗形式,这种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从个人的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一定的礼会生产条件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曲蕴 马春
基于扶贫、文化扶贫、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对文化精准扶贫进行定义,阐述文化精准扶贫的手段、原则、目标等内涵。同时,围绕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三方面,探讨开展文化精准扶贫的具体要求并重点从人、资源、环境、经济等四个纬度,分析实现文化精准扶贫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
文化精准扶贫 理论内涵 实现路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灵恩 侯鹏 刘晓洁 成升魁
食物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消费活动。践行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是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领域呈现出膳食结构变化大、消费方式多元化等特征,同时存在不合理消费带来的健康隐患、食物浪费严重以及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食物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探讨了食物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原则、特征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进一步提出了现阶段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的实现路径,即立足中国实际,从制度设计、方案制定、示范推广、科普引导和监测评估五个步骤着手构建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本文研究结论指出应当重点关注大中城市和贫困农村等重点区域,并聚焦流动人口和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在居民家庭和餐饮行业等重点领域优先探索构建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胡鞍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开启了生态文明新时代,制定了2035年与2050年美丽中国目标,并将引领人类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新时代 十九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白瑞雪 白暴力
本文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从理论体系、实践品质和国际特征三个方面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系统完整,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本文从八个方面讨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实践品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经济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从实践中吸收养分,总结提炼,升华为理论,指导着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思想,不仅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且放眼世界,站在国际的视角上,为全球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解决,贡献出了卓越的中国智慧,彰显出鲜明的世界意义与国际特征,对于促进全世界共同携手建设美好地球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书楼 陈蔷薇
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幸福也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不仅表现为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且体现为政治生活的健全、精神生活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和谐以及生态环境的优美。人民性、实践性、共享性与开放性是新时代人民幸福所具有的内在属性。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新时代人民幸福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新时代 人民幸福 内在属性 实现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