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18)
2023(6332)
2022(4910)
2021(4581)
2020(3265)
2019(7221)
2018(6927)
2017(12419)
2016(6465)
2015(6851)
2014(6631)
2013(6355)
2012(5749)
2011(5092)
2010(5279)
2009(4792)
2008(4495)
2007(4125)
2006(3599)
2005(3274)
作者
(17229)
(14464)
(14411)
(13895)
(8931)
(6770)
(6335)
(5459)
(5394)
(5082)
(5037)
(4699)
(4602)
(4452)
(4433)
(4418)
(4114)
(4069)
(4000)
(3986)
(3535)
(3494)
(3375)
(3310)
(3210)
(3191)
(3136)
(3072)
(2814)
(2776)
学科
(28833)
经济(28818)
管理(19200)
(16216)
(12160)
企业(12160)
方法(10053)
(9714)
环境(9121)
中国(8565)
数学(8523)
数学方法(8452)
地方(8201)
业经(7677)
农业(7107)
(6966)
(6722)
生态(5655)
(5357)
(5098)
(4992)
地方经济(4971)
(4557)
理论(4514)
资源(4495)
(4446)
贸易(4440)
税收(4435)
教育(4427)
(4410)
机构
学院(89825)
大学(86501)
(37210)
经济(36517)
管理(31698)
研究(30983)
理学(27289)
理学院(26982)
管理学(26590)
管理学院(26428)
中国(22823)
科学(18598)
(17923)
(17863)
(14619)
财经(13760)
中心(13750)
(13695)
研究所(13281)
(13104)
师范(13022)
(12760)
(12488)
(12053)
经济学(12036)
业大(11918)
北京(11274)
经济学院(10928)
(10870)
师范大学(10415)
基金
项目(61843)
科学(49247)
研究(48944)
基金(43999)
(38136)
国家(37798)
社会(32691)
科学基金(32185)
社会科(30862)
社会科学(30856)
(24870)
基金项目(22665)
教育(21711)
(20499)
编号(19871)
自然(17943)
自然科(17373)
自然科学(17371)
自然科学基金(17040)
资助(16022)
成果(15977)
(15303)
重点(14690)
国家社会(14205)
课题(14186)
(13394)
(12978)
发展(12759)
(12673)
(12535)
期刊
(45025)
经济(45025)
研究(26933)
中国(18145)
(14288)
学报(13033)
(12528)
教育(12339)
科学(12220)
管理(11500)
大学(10241)
学学(9746)
农业(8778)
业经(8472)
经济研究(7534)
(7025)
金融(7025)
技术(7017)
财经(6747)
(5935)
问题(5615)
资源(5125)
(4711)
科技(4299)
(4294)
商业(4149)
(4120)
职业(3979)
生态(3896)
现代(3893)
共检索到1345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文涛   胡建  
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利益立场,立足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指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有利于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新时代实现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存续和强化,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文涛   胡建  
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利益立场,立足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指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有利于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新时代实现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存续和强化,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光文  李晓曈  
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科学指导、党的自我革命的百年历史演变、发展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现实要求的三重逻辑而生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形成的系列党建话语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建构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以"四个自我""两个伟大革命""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为基本内涵意蕴的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新时代构建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我革命重要论述为指导、建立健全自我革命话语体系的体制机制、推动自我革命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一体化发展、加强自我革命话语体系的传播与交流等方面的路径遵循。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潘丽文  万欣荣  
"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亮语词与重要内容,是党的"人民中心"价值取向的直接聚焦。该话语生成有其丰厚的理论逻辑、深刻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智者先贤关于理想生活的哲思道论、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宗旨理论为"美好生活"话语的生成构筑了深厚的思想支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历史逻辑中"美好生活"话语沉淀而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逻辑中"美好生活"话语升华而生。"美好生活"话语实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权利正义诉求和党对这一诉求的回应,同时普遍权利正义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然实践逻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梁学成  
旅游业是一项公认的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也是一种人们参与度最大、影响面最广的现代人文活动。它以探求新知和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为驱动,使游客从领略自然风光、观瞻历史胜迹、体验文化魅力等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身心和感知世界的美好经历,并享受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作为一种显性的精神消费,旅游业的幸福效应已成为社会共识。在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旅游业已被列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结合改革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谢伟光  王慎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式教学法具有深刻的生成逻辑和丰富的价值意蕴,对讲好思政课具有重大意义。其生成逻辑表现为:在课程逻辑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决定其必然性;在教法逻辑上,独白式教学的单一性决定其必要性;在学情逻辑上,对象与学科的统一性决定其可能性。价值意蕴在于:实现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筑牢信仰之基;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锻造时代新人;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促进教学相长;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于无声处化人。实施对话式教学法的主要路径是:教——预设理论框架,加强引导总结;中介——设置良好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学——积极发言倾听,协同共建共享。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昕  
发展关乎一个社会的存续与兴衰,决定人类现代化何以可能。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生成逻辑来看,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研判、是一百多年来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在把握重大机遇与现实挑战中实现发展水平新跃升的时代要求。从实践路径来看,高质量发展应在发展理念、产业体系、经济制度、开放水平等方面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从价值意蕴来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厚植了经济社会的物质技术根基,而且提升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创造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从而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全面超越。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享光  
本文把资源配置效率与制度适应性效率纳入一个统一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内解释了中国经济通过增量和存量改革实现了资源按照机会成本原则在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之间、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进行配置再配置,从而增进了配置效率,同时制度的适应性调整和改革扩展了效率边界,带来了适应性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进一步增进效率的路径选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牛一凡   付坚强  
习近平大农业观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强国建设取得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从生成逻辑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理论原则,借鉴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历史经验,并最终在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锤炼成熟。从核心要义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回答了关于农业强国建设的原则、立场、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蕴藏着对新发展阶段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思考。从价值意蕴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的成功实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为世界粮农发展与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牛一凡   付坚强  
习近平大农业观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强国建设取得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从生成逻辑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理论原则,借鉴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历史经验,并最终在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锤炼成熟。从核心要义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回答了关于农业强国建设的原则、立场、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蕴藏着对新发展阶段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思考。从价值意蕴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的成功实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为世界粮农发展与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牛一凡   付坚强  
习近平大农业观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强国建设取得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从生成逻辑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理论原则,借鉴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历史经验,并最终在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锤炼成熟。从核心要义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回答了关于农业强国建设的原则、立场、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蕴藏着对新发展阶段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思考。从价值意蕴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的成功实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为世界粮农发展与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庄西真  
德技并修既是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的说明,又是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途径。在新时代,培养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从产业层面来看,经济发展方式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是我国推进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起点;从教育层面来看,人才培养模式从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的回归,是我国推进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核心;从社会层面来看,外部环境保障从工匠精神向工匠制度的转移,是我国推进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前提。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周开君  
智慧税务正在改变税收信息化发展应用的运行轨迹,其价值意蕴由“工具理性”逐步向“价值理性”回归,推动构建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税收治理新体系。为推动形成协同共治智慧税务生态,更好发挥数据驱动作用,更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进一步完善智慧税务法治体系,促进海量税收大数据融合,不断拓展智慧税务应用动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娜  赵金科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在中国传统生态哲学与自然智慧的思想精华与文化根脉基础上,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为理论支撑与理念基因,着眼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与人类面临的共同生态危机等现实逻辑,所提出的更为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与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人与自然关系处理新范式。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准则主要表现在尊重自然——秉承尊崇自然的理念前提,顺应自然——深耕因地制宜的自然准则,保护自然——演绎和谐共生的生态实践等方面。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对以往生态思想的理论延伸与思想升华,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选择与科学实践,是为解决全球生态难题、谋求人类共同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可以从夯实经济基础、加强制度支撑与厚植思想根基三方面探讨践行路径与架构举措,进而为解决全球人类共同的生态危机、维系全球生态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曹留成  
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是提升农民专业技术水平、激发农民创造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在逻辑上要坚持适用、实用、管用和好用等原则,在尊重新型职业农民的前提下高效推进。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遭遇的现实困境,有必要在改革路径上从更新认知与思维、明确对象范围、完善标准与办法、加强培养培育、强化治理与激励等方面精准发力,以便更好地赋能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