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57)
2023(7798)
2022(6562)
2021(5925)
2020(5003)
2019(11361)
2018(11152)
2017(20109)
2016(11087)
2015(12349)
2014(12255)
2013(11835)
2012(10737)
2011(9916)
2010(9932)
2009(9094)
2008(9014)
2007(8030)
2006(7234)
2005(6641)
作者
(31826)
(26949)
(26720)
(25260)
(16829)
(12785)
(12062)
(10211)
(10197)
(9487)
(9310)
(8933)
(8693)
(8549)
(8459)
(8257)
(7947)
(7914)
(7721)
(7630)
(6795)
(6525)
(6351)
(6048)
(6000)
(5954)
(5904)
(5866)
(5401)
(5280)
学科
(42136)
经济(42060)
管理(36883)
(33331)
(27400)
企业(27400)
方法(17797)
数学(15428)
数学方法(15253)
(14588)
(13445)
(12776)
中国(11547)
业经(10946)
(9544)
(8798)
农业(8258)
(8011)
财务(7988)
财务管理(7965)
体制(7866)
(7619)
银行(7594)
企业财务(7583)
环境(7488)
(7444)
贸易(7439)
(7272)
(7252)
(7247)
机构
大学(161133)
学院(158744)
(67333)
经济(66016)
管理(60915)
研究(54473)
理学(52472)
理学院(51873)
管理学(51099)
管理学院(50784)
中国(41328)
(33783)
(33555)
科学(31762)
(28023)
(26993)
财经(25896)
(24713)
中心(24682)
业大(24415)
研究所(24221)
(23490)
农业(21941)
经济学(21190)
北京(20702)
(20171)
师范(19962)
(19591)
财经大学(19210)
经济学院(18964)
基金
项目(107510)
科学(85597)
基金(79672)
研究(79048)
(69890)
国家(69302)
科学基金(59452)
社会(52704)
社会科(50008)
社会科学(49997)
基金项目(42037)
(41171)
自然(37085)
教育(36610)
自然科(36238)
自然科学(36229)
自然科学基金(35661)
(35016)
资助(31433)
编号(31140)
成果(26196)
(25891)
(24657)
重点(24526)
(22869)
国家社会(22719)
(22531)
课题(21735)
创新(21521)
教育部(21479)
期刊
(74989)
经济(74989)
研究(47978)
中国(35254)
(27145)
学报(25932)
(25412)
科学(23509)
管理(23279)
大学(20365)
学学(18783)
教育(17631)
农业(16869)
(14255)
金融(14255)
财经(13411)
技术(13334)
经济研究(11755)
(11556)
业经(11451)
问题(9783)
(8999)
图书(8866)
(8174)
技术经济(7660)
(7492)
科技(7389)
理论(7293)
现代(6937)
世界(6734)
共检索到2426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松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是有商品属性的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资本和土地还具有资本属性,对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有贡献,占有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必要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由劳动力的使用——劳动生产出来的,只有劳动力既是劳动者的商品,也是劳动者的资本,才有可能既取得必要价值转化的工资收入,又能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有利于保障劳动者权益。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范新成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要素财富论和生产要素所有权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搞活国企、有利于推进市场经济的进程。生产要素贡献的度量应坚持市场化原则,以要素的稀缺程度和贡献率作为分配的尺度。确立和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路径选择:微观基础再造、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法规政策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任志军  
某一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是衡量该要素的贡献的合适尺度;市场经济中,厂商追求最大化利润的行为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即要素收入与其边际收益产品相等。要使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得以真正确立和运行,必须再造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微观基础,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制定并严格执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朝栋  李新记  
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首先是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贡献,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和尺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产权关系和商品经济原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贡献在现实经济关系和法律上的体现,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这两个方面都有科学的阐述。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吴星泽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这一分配机制的创新表述,完善和深化了对生产要素的认识、及时回应了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特点、提供了可操作的贡献评价和报酬确定依据。贯彻落实这一精神,需多措并举健全按要素贡献分配机制:培育和完善各类要素市场,形成科学评价要素贡献基础;防止按要素贡献分配等同于按要素市场价格分配;加快配套法律法规出台,完善按要素贡献分配保障机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珺  
本文从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问题出发结合分配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大小和多少是分配的客观经济依据,而所有者对要素的合法产权是分配的法权依据和最终实现依据,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原则应是将各种生产要素相互协作生产出来的价值,按要素的贡献由各要素所有者凭借合法产权参与分配,这两者紧密联系,共同构成我国新型分配制度的基础性内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建祥  
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我国高等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立各种合法非劳动收入的地位,缩小效率与公平关系下的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此制度改革,须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完善机制,建立以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为主导的多元化收益分配的模式,优化实施的内外部环境。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永志  任力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在于生产要素的所有制 (产权 )关系 ,我国现阶段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这一分配方式会对居民个人收入差距带来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应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避免收入差距过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长林  
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这是十六大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重要依据。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权或占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方式。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不仅包括非公有生产要素,而且主要包括公有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并非都是非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也并非都是剥削收入。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珺  晏智杰  
在我国分配制度面临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候,从改革的理论基础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原则,就是将各种生产要素相互协作共同生产的价值,按各种要素的贡献由各要素所有者依据产权参与分配,生产要素价值论和产权论分别从经济关系和法权关系两个方面论证了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两论又紧密联系,不可缺失。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杰森   吴宏洛  
习近平数据要素参与分配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性发展,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在新时代的重大推进。这一重大理论成果可以从创新性贡献、方法论意蕴、实践指向三个层面来理解:创新性贡献展现了习近平数据要素参与分配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方法论意蕴表现为数据要素参与分配的目标论、价值论和策略论;实践指向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构建数据要素参与分配的长效机制。习近平数据要素参与分配重要论述指明了数据要素参与分配的新路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新境界,引领了新时代新征程共同富裕的新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方丽  胡祖光  
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当前重大且具有前沿性的研究课题,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量化分配方案研究更是热点及难点问题。文章针对自身此前已研究出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量化方案在具体应用实施中显露的不足,引入新的变量和方法对量化分配方案进行了重新构建,进一步深化了量化分配方案,同时也弥补了旧量化分配方案存在的不足,对企业实施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汉通  
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是目前收益分配制度改革中碰到的新问题,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的设计必须考虑人力资本对企业产出的贡献。文章就这一问题从人力资本的价值度量,对产出的贡献率的测算,以及如何设立以贡献率为基础的分配制度等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汉通  
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是目前收益分配制度改革中碰到的新问题,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的设计必须考虑人力资本对企业产出的贡献。文章就这一问题从人力资本的价值度量,对产出的贡献率测算,以及如何设立以贡献率为基础的分配制度等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燕子  彭必源  
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依据在国内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主张贡献分配论 ,分为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技术进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价值 ,凡是能够增加商品效用的因素都可作为创造的主体参与价值的分配是参与分配的依据。另一种观点主张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依据是技术的所有权。并对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形式有工薪分配、分享分配和市场分配三种 ,同时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也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