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47)
2023(4517)
2022(3595)
2021(3337)
2020(2377)
2019(5595)
2018(5270)
2017(8471)
2016(4463)
2015(4869)
2014(4936)
2013(4910)
2012(4799)
2011(4672)
2010(4933)
2009(4592)
2008(4267)
2007(4073)
2006(3806)
2005(3030)
作者
(13297)
(11398)
(11273)
(10780)
(7062)
(5547)
(5097)
(4326)
(4238)
(4169)
(3873)
(3820)
(3662)
(3524)
(3428)
(3319)
(3305)
(3230)
(3114)
(3047)
(2911)
(2725)
(2706)
(2667)
(2602)
(2570)
(2521)
(2404)
(2395)
(2353)
学科
(22734)
经济(22710)
(22287)
农业(15293)
(13773)
地方(9165)
业经(9026)
管理(7801)
中国(7706)
农业经济(7028)
(6011)
(5752)
收入(5529)
发展(5394)
(5388)
方法(5219)
(5062)
(5059)
企业(5059)
(4747)
农村(4727)
数学(4550)
数学方法(4515)
建设(4331)
土地(3901)
(3851)
工作(3850)
银行(3849)
分配(3808)
(3744)
机构
学院(70347)
大学(67386)
(27770)
经济(27049)
研究(25009)
管理(23975)
理学(20436)
理学院(20119)
管理学(19732)
管理学院(19590)
中国(19308)
(17440)
科学(14517)
(13748)
(12674)
(12641)
师范(12602)
中心(12516)
农业(12118)
(11949)
(11358)
业大(10708)
研究所(10671)
师范大学(9823)
财经(9518)
(9431)
(9318)
经济学(8776)
(8539)
北京(8425)
基金
项目(46733)
研究(38233)
科学(36512)
基金(32751)
(28020)
国家(27674)
社会(25825)
社会科(23956)
社会科学(23951)
科学基金(23066)
(18569)
基金项目(17565)
编号(17008)
教育(16708)
(15118)
成果(14864)
(11998)
(11975)
自然(11711)
资助(11567)
课题(11502)
自然科(11393)
自然科学(11392)
自然科学基金(11164)
国家社会(10854)
(10525)
重点(10412)
(10214)
发展(10149)
(9984)
期刊
(40607)
经济(40607)
(24136)
研究(22023)
中国(17193)
农业(15343)
科学(11138)
学报(10961)
业经(10571)
教育(9723)
大学(9213)
(9200)
金融(9200)
学学(8754)
(8508)
农业经济(7670)
农村(7397)
(7397)
管理(6349)
(5702)
问题(5386)
社会(5338)
农村经济(4980)
社会科(4906)
社会科学(4906)
(4723)
经济研究(4605)
技术(4522)
财经(4484)
经济问题(4240)
共检索到1113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春海   俞渤洋  
身份命题是影响个体融入所属社会群体感知世界产生自我意识并做出决策的关键要素。基于新时代发展诉求呼吁民族地区乡村定向师范生进行身份重构意义深远。民族地区乡村定向师范生身份重构的动因包含制度预期、政策规约、社会规范以及文化割裂与自我身份的冲突与碰撞。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师资为重,从提高政策吸引力、构建有效激励机制、完善课程结构安排以及厚植民族文化底蕴四方面对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定向师范生进行自我身份、教育身份、社会身份以及文化身份重构,提出了国家认同的时代新人、扎根乡土的卓越教师、乡村建设的引路人才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使者四重样态。使其成为振兴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坚守者和推进者,促进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铖  陈鹏  
各地方院校的乡村定向师范生是近年出现的新群体。本研究以身份理论与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三重身份的分析框架,并通过教育民族志研究深描乡村定向师范生内在身份认知与外在身份预期之间的互动图景及内在逻辑。研究发现,该群体在与政策的互动中形成支配性身份的同时,也被赋予身份"特权"、赋能学习动机,但政策的赋权与赋能作用之间呈现相互牵制的局面;在与社会规范的互动中,出于道德义务的拷问而与政策进行互惠性的交换,进而自觉承担身份责任,但自我性与公共性在底层逻辑上依旧相互冲突;在与自我的互动中,经历过污名化认知下的身份拒绝后,逐步自我和解与身份重塑,并在身份的习惯化与制度化之中分别采取被动妥协或主动调适两种不同取向的行动策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黄健毅  黎芳露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而建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队伍是解决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困难和问题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乡村呈现文化多元化和教育需求多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除一般素养外,还应具备由本土化知识、跨文化能力及乡土情怀构成的特殊素养。其中,本土化知识应包含地方自然与人文的知识以及地方学生心理特征知识;跨文化能力应包含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和整合多元文化的能力;乡土情怀应包含对民族地区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认同和热爱,以及以教育促进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特殊素养的培养需基于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背景、教育目标的特殊性,从课程体系、课程资源、课程实践三方面开展基于本土文化背景的有根基、有情感、有实践的融合共生的教师教育。具体而言,可以从特殊素养显现于培养目标中、本土文化融合于课程内容中、挖掘利用民间资源、丰富校园民族文化、融本土实践于课程教学中、悟教育智慧于实践环节中六方面着手培养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特殊素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谢小蓉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重要支撑,其身份认同对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对122名乡村教师调查,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逐渐成为半城半乡的“第三者”,文化知识“传播者”身份被削弱,变成乡村学生的“监护人”,存在所属身份责任逐渐泛化、与相近职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多重身份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等困境。基于此,提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优化策略:首先,明确乡村教师责任范畴,落实相关政策,健全职前培养体系,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正确认识民族习俗,减少学校额外职能,完善乡村学校管理,优化身份认同的协同场域;最后,重点培育教育情怀和动机,加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从内部形塑乡村教师身份认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福帅  
乡村振兴战略加速了传统乡村的内生性改变,致使农村社会地缘共同体、产业共同体、治理共同体等多方面结构重组。针对传统乡村内部的社会治理结构性失衡、文化式微、经济结构的转变及乡村生态生活“三生”空间再造等多方面问题,应通过厘清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重构的内涵与逻辑,从治理、文化、产业、空间等方面着手,探索民族地区乡村共同体的重构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显东   张捐社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决定了其能够在乡村振兴伟大工程中发挥效能、施展作为。以此为理论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主要体现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产业效益、人力资本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和治理效益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在具体实践中,应在做好相关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聚焦现实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和文化繁荣的有机结合为工作切口,依托高校智库作用的发挥和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凝心聚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乡村振兴工作落地见效,为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强大语言之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永庆  
当前乡村文化多从文化的表象层面进行建设,一是相对现代文化或主流文化的认识,针对贫穷与落后的现状而采取的一系列改造建设工程;二是从文化多样性原则出发,针对快速消失和同质化现状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工程。这忽略了文化空间及其整体性的内在关联。透过文化政策实现乡村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自觉,社区营造作为一种强调社区自主的文化重构过程,对建立以民族村寨为社区平台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永庆  
当前乡村文化多从文化的表象层面进行建设,一是相对现代文化或主流文化的认识,针对贫穷与落后的现状而采取的一系列改造建设工程;二是从文化多样性原则出发,针对快速消失和同质化现状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工程。这忽略了文化空间及其整体性的内在关联。透过文化政策实现乡村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自觉,社区营造作为一种强调社区自主的文化重构过程,对建立以民族村寨为社区平台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杰远  
民族地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是民族教育、乡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视域融合后产生的特定议题,是铸牢民族地区乡村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文化价值共生和社会治理的关键。民族地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在于,充分认识作为客观条件与限定的多重现实场域,即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国家及世界;突破传统价值观教育概念,创新价值观教育方法,提取现代价值观教育实践新形式。民族地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特别强调发展儿童理性价值判断力和塑造儿童正确的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乡村社会价值观和中国—世界政治价值观。家庭是价值观"模仿"之源,学校是培育价值观的主阵地,社区则为价值观养成不可或缺的"闲暇"教育空间,民族地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发力、联合促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永庆  
当前乡村文化多从文化的表象层面进行建设,一是相对现代文化或主流文化的认识,针对贫穷与落后的现状而采取的一系列改造建设工程;二是从文化多样性原则出发,针对快速消失和同质化现状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工程。这忽略了文化空间及其整体性的内在关联。透过文化政策实现乡村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自觉,社区营造作为一种强调社区自主的文化重构过程,对建立以民族村寨为社区平台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永强  谢承丹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抓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更是蕴含维护多极政治安全、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夯实区域发展基础、促进多元文化融合等丰富内涵。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民族区域政治安全的"增稳剂"、社会建设的"调节剂"、区域经济发展的"提活剂"、文化空间的"赋能剂"、教育发展的"增动剂"。要促使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通过愿景共建以建立共同期待;关系重构以对接乡村社会生产的职业教育内容;内外联动以重塑职业教育的民族性与乡村性;区域联盟以形成民族地区乡村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要素激活以创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立体空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石艳  
调查发现,免费师范生的身份认同过程经历了个体认知、社会比较和群体认同三个阶段。由于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于责任与义务构成因素的担忧以及人生规划的限制等三方面原因,免费师范生陷入了一定的身份认同困境。要帮助免费师范生走出身份认同的困境,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三方面的努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文棣  
社会群体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单位,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群体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学如此,民族社会学更如此。处于转型期的西北民族乡村社会,社会群体特别是初级群体依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其进行功能分析有助于深化对它们的认识。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峥  宋永忠  
民国时期,华南民族地区乡村中借贷情况较为普遍,借贷种类呈现多样化,利率逐渐升高。债户以中下层农户为主,主要用于衣食、婚丧、宗族活动等消费途径,多属短期借贷,需要抵押。民族之间的高利贷对民族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2018年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组织青年干部调研团赴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开展以"利用多双边国际组织资源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景宁视角"为主题的调研活动。调研组深入田间地头,入村入户,通过座谈走访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以期为利用多双边国际组织资源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