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88)
2023(13160)
2022(10872)
2021(10319)
2020(8168)
2019(18557)
2018(18188)
2017(32879)
2016(17651)
2015(19932)
2014(19438)
2013(18750)
2012(17235)
2011(15571)
2010(15526)
2009(14160)
2008(13753)
2007(12126)
2006(10714)
2005(9498)
作者
(45192)
(37282)
(37172)
(35662)
(23781)
(17731)
(17118)
(14359)
(14195)
(13411)
(12696)
(12603)
(11839)
(11776)
(11472)
(11454)
(10998)
(10869)
(10814)
(10791)
(9314)
(8932)
(8839)
(8604)
(8382)
(8343)
(8296)
(8281)
(7421)
(7342)
学科
(64730)
经济(64656)
管理(47435)
(40701)
(33283)
企业(33283)
中国(25150)
方法(24912)
数学(19922)
数学方法(19711)
(19676)
(17368)
贸易(17351)
业经(17058)
(17026)
(16545)
(14299)
理论(12944)
(12706)
银行(12702)
农业(12626)
地方(12458)
(12375)
金融(12371)
(12266)
教育(11668)
(11472)
(10992)
环境(10567)
(10048)
机构
学院(234269)
大学(231944)
(99136)
经济(97148)
管理(84816)
研究(80686)
理学(71193)
理学院(70369)
管理学(69306)
管理学院(68839)
中国(65164)
(49814)
(47261)
科学(44064)
(38403)
中心(37381)
财经(36512)
(35468)
研究所(34216)
(33690)
师范(33443)
(33441)
北京(31990)
经济学(31824)
(29724)
(29514)
(29182)
经济学院(28596)
财经大学(27183)
业大(26977)
基金
项目(149529)
研究(120073)
科学(118615)
基金(106960)
(91207)
国家(90399)
科学基金(77707)
社会(77470)
社会科(73314)
社会科学(73302)
(56703)
教育(56503)
基金项目(54860)
编号(50713)
(47965)
自然(44739)
自然科(43718)
自然科学(43710)
自然科学基金(42946)
成果(42884)
资助(42631)
课题(35902)
重点(34121)
(34118)
(33797)
国家社会(32597)
(32069)
(31404)
(31009)
项目编号(30957)
期刊
(116614)
经济(116614)
研究(76595)
中国(55671)
教育(38285)
(36777)
管理(33943)
学报(29929)
科学(28934)
(28667)
大学(24167)
(24131)
金融(24131)
技术(21752)
学学(21449)
农业(19894)
经济研究(19631)
业经(19458)
财经(18155)
图书(16791)
(16398)
(16006)
国际(15707)
问题(15128)
世界(12894)
书馆(12877)
图书馆(12877)
(12446)
论坛(12446)
职业(12261)
共检索到3756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姚磊  牛艳秋  
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工作对内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对外直接关系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水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刻也未放松过对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形象塑造的演进历史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经验。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国际形象塑造工作,在文化领域面对着全新的内容,文化软实力、国际话语权、文化自信以及意识形态,这些全新的文化内容,也为后期新时代中国国际形象塑造梳理出了全新的文化路径。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吴建民  
各位听众,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高兴来到这里,跟大家讲一讲世博会和上海的形象问题。禹鹏同志告诉我,对市民讲世博会是他的创意,我认为这个非常好。世博会不是少数人的世博会,上海的世博会是属于全中国人民的,首先是上海人民的,所以利用上海图书馆这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晶  李小红  
渭南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礼仪文化积淀。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中,渭南将服务礼仪纳入《渭南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1-2025)》,通过出台《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礼仪规范》、开展服务礼仪培训、评选服务礼仪“标兵”等举措,将礼仪精神贯穿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各项服务之中,推动“华夏文明之根守护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程”“华彩渭南文化形象塑造工程”建设,契合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示范区创新发展内在要求。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景云  田悦戎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企业在国际化品牌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着消费者固有刻板印象的挑战。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消费者对于中国品牌形成质低价廉的刻板印象。本文从以下七个方面提出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定位的策略:国家品牌、城市品牌和企业品牌形象相结合;吸纳全球化优质品牌基因;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开展多渠道整合传播;借助热点事件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开展传播;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性奢侈品牌。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弛  安选选  
生态文明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理念,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进步的重要体现。森林公安是我国专职于生态保护的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力量。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的背景下,森林公安要积极适应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的战略需求,立足森林公安的职责使命,着重塑造森林公安打击涉林犯罪战士、生态法律宣传员以及林区社会治理重要主体等形象,用文化思维和文化方式塑造森林公安"生态文明卫士"的新形象。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冯刚  杨小青  张智  
高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然而,社会公众对高校思政课的本质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面对范围广泛的对象群体和动态发展的课程形象,厘清高校思政课公众形象塑造的价值意蕴、逻辑建构与重点内容,有利于把握不同群体的需求期待,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在解开公众误解、增进公众认同的同时,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传播效果。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卢灿丽  
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校园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因此,整合高校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态教育资源,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元素溶解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载体,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校园文化阵地的作用,抵御校园中非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淡化、分化、异化,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引导力和凝聚力,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的重要路径。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陶祺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向国际社会塑造和展示出全新伟大形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敢于担当、坚强领导,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并向世界各国分享治党、治国和全球治理经验,塑造和展示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新特征:在治党方面勇于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理;在治国方面坚持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在全球治理方面负责任有担当、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陈金石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农行良好形象陈金石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农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符合企业特点、具有行业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也就是能够统一员工实现企业目标、信念、哲学、道德和价值观等诸方面...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建设金融文化塑造工行形象工商银行南浔区支行近几年来,工商银行南浔区支行紧紧围绕全行的中心工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建设金融企业文化为载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队伍建设,促进了改革和业务的发展。一、转变观念,增强经营意识金融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金融管...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冯悦  向宇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裴根  孙波  
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高校理应率先响应。在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互联网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解决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旧问题的同时,也能全面提升学校综合能力,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校园。为此我们在建设高校物质文化过程中,应实现"互联网+学校特色""互联网+制度建设""互联网+校园活动""互联网+校园文化"的新探索。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勇华  
大学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社会思想库的重要源泉,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承担有重要的职责。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大学往往就处于各种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交锋地带,在促进不同文化的沟通和融合、共存与共享等方面也发挥着独特与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大学和谐文化要求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不断凝练和弘扬大学精神,培育和强化大学文化特色,创新和发展大学文化形式,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大学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来启华  
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要重视文化建设对教育考试事业发展的影响。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灵魂和基石,在文化建设中处于纲举目张的重要位置。考试安全是维护考试公平,促进教育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充分认识教育考试,尤其是选拔性考试的高利害性和高风险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