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07)
- 2023(5350)
- 2022(4389)
- 2021(4393)
- 2020(3505)
- 2019(8253)
- 2018(8616)
- 2017(14654)
- 2016(8932)
- 2015(10528)
- 2014(10759)
- 2013(10063)
- 2012(9733)
- 2011(9132)
- 2010(9743)
- 2009(8702)
- 2008(8640)
- 2007(8290)
- 2006(7805)
- 2005(6999)
- 学科
- 济(26973)
- 经济(26950)
- 教育(20275)
- 中国(18805)
- 管理(17757)
- 业(13929)
- 方法(9913)
- 农(9759)
- 企(9463)
- 企业(9463)
- 数学(8653)
- 数学方法(8572)
- 理论(8115)
- 制(7688)
- 财(7111)
- 教学(6968)
- 学(6860)
- 发(6710)
- 银(6619)
- 银行(6617)
- 行(6443)
- 业经(6137)
- 贸(5995)
- 贸易(5987)
- 易(5876)
- 农业(5667)
- 地方(5661)
- 发展(5594)
- 展(5472)
- 融(5178)
- 机构
- 大学(124801)
- 学院(120208)
- 研究(44939)
- 济(42683)
- 经济(41352)
- 管理(36576)
- 中国(30384)
- 教育(29701)
- 理学(29589)
- 京(29402)
- 理学院(29136)
- 管理学(28599)
- 管理学院(28330)
- 范(26984)
- 师范(26888)
- 财(24262)
- 科学(23615)
- 师范大学(22054)
- 所(22010)
- 北京(20547)
- 江(20308)
- 研究所(19336)
- 中心(19092)
- 财经(17896)
- 职业(17116)
- 技术(16878)
- 州(16419)
- 院(16143)
- 经(16116)
- 农(13430)
- 基金
- 项目(63732)
- 研究(59092)
- 科学(49871)
- 基金(39898)
- 教育(35512)
- 社会(33512)
- 家(32324)
- 国家(31838)
- 社会科(31197)
- 社会科学(31191)
- 编号(28844)
- 成果(27792)
- 省(25934)
- 科学基金(25427)
- 划(23781)
- 课题(23614)
- 年(20769)
- 基金项目(19754)
- 项目编号(17088)
- 规划(16762)
- 性(16426)
- 部(16406)
- 资助(16169)
- 重点(15735)
- 发(15636)
- 度(14994)
- 教育部(14760)
- 研究成果(14492)
- 阶(14420)
- 段(14383)
共检索到2095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吴霓 王远
新时代以来的十年,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实践实质性地推进了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整体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系统性地拓展了服务国家发展能力,为建成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教育强国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从历史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助推我国实现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从理论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彰显了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的理念;从实践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深度嵌入并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被赋予重大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境遇中,教育强国建设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教育;坚持系统发展观念,担负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
关键词:
新时代 教育强国 高质量发展 教育现代化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二勇 李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强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基本方向。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化发展阶段;优先建设教师队伍,教师进入全面素养提升阶段;始终关注教育公平,公共教育服务迈入均等化阶段;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基本形成公民并举的办学格局。我国教育已经进入世界教育发展的中上水平、人民教育获得感逐步增强,教育强国建设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教育改革因势而为、与时俱进,形成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要义,即制度上,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方向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动力;价值上,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公平与优异并存体系;方法上,以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建设教育法制保障的体系。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要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把人民满意作为教育导向、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涵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和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任务。教育强国就其本体特征而言,是由一系列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具体教育领域的强国建设所构成;就其价值特征而言,意味着“通过教育使国家强盛”(石中英,2023),教育强国具有“普遍惠民的重要民生价值”“助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与升级的价值”“提升创造力的科技价值”和“增强文化自信的价值”(朱旭东,2018)等。无论是从本体特征还是价值特征看,职业教育强国都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强国建设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侯怀银 宋美霞
新时代需要教育强国的大教育建设。以大教育理念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既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要求,又是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亦是教育治理能力全方位提升的必然追求。教育强国的大教育建设的内涵在于通过树立综合化、智能化、自主化、协同化和开放化的大教育观,逐步提升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新时代教育强国的大教育建设,应构建大教育体系,凝练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方案;优化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构筑教育强国建设人才高地;重塑系统教育治理理念,勾勒教育强国建设治理谱系;统筹推进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通教育强国建设数字赛道;推动均衡、公平和普惠的教育,激发教育强国建设内生动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炜 周洪宇
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在于通过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全面确保教育中人的现代性增长。从其内涵特征来看,教育强国是指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强大且显著的国家。在决策导向分析框架下,从构建的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得分为74.56,在世界主要的60个国家中居第24位,处于准教育强国的前列。基于中国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低投入、高产出”类和“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综合判断,中国推进教育强国硬实力建设应借鉴同类型教育强国经验,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聚焦教育过程性指标监控和教育产出性指标提升;在软实力建设上应坚持“绿色协调”、“不唯速度”原则,坚定走中国式教育强国新道路;在推进策略上应着重激发国家高等教育能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马晓强
我们正处在强国建设伟大时代。立足伟大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首要问题就是,在历史总结、比较分析和前瞻预测中,全面深刻认识未来12年教育强国建设的地位、方位、重点和路径。一、教育强国:是基础,也是引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素质提升为目标,将每一个人的自信、自强、自立,凝聚为一个民族思想、文化、制度和道路的自信,奠定民族复兴伟业。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潘海生 张玉凤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2010年5月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在国家话语体系中提出了“强国必先强教”,“强教”成为“强国”的核心驱动力,“教育强国”成为“教育大国”的高级演化。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命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构成与重要基石,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文 刘益东
科教兴国和教育强国作为近年的热点政策话语,体现了科技和教育作为孪生性概念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交汇处与联结点,通过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呈现科教兴国与教育强国的联动效应。科教兴国战略正迅速有效地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稳步迈进。深度耦合科教兴国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深入理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知识—社会—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分析框架,在坚持已有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一是树立辩证科学观,警惕披着科学外衣的“反科学”倾向;二是继续深入实施制度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能力建设;三是建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剖析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重塑高等教育话语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辉 滑子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厚基石。从文化主义视域出发,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以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为根基的教育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历程。从历史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历经重教兴学、教育救国、科教兴国和三位一体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从文化基因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文明以止、经世致用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更是伴随着每一次文明的兴衰更替展现出更为强劲的生命力。为此,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的文化教育思想、政策与制度,全面总结文化教育与国家兴衰的联系,既是为现阶段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根基和思想智慧的应然之举,也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觉醒的必由路径。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文化主义 历史逻辑 文化基因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克勇
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可以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支撑,有利于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探索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方面,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形成教学成果,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为解决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在设计、实施与治理方面的难题,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一体化设计,强化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类型特征;通过一体化实施,落实中高职贯通无缝衔接;通过一体化治理,全面增强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吸引力。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需要在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上展示新担当,在服务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上展现新作为,在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上取得新突破,在发挥长学制一体化优势上寻求新进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善槐 赵春阳 杨海波
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保证编制供需平衡是建强师资的首要任务。当前,学龄人口变动新趋势、教育发展新要求和学校功能拓展新导向诱发了教师编制供需矛盾。为了实现编制充足供给,需要转变配置理念:由“总量核定”转变为“结构化核定”,由“单校保障”转变为“区域统筹”,由“静态配置”转变为“动态调整”;并从编制核定标准、核定方式以及调配机制三方面入手,完善教师编制保障机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德祥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探寻并抓住其根本和永恒性主题,解决相应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性选择。动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条件,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深度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承诺,统筹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抉择,系统加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保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廷柱
<正>建成教育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使命。至于我国要建成什么样的教育强国,学界从教育强国的理论内涵、基本特征、目标任务、评估指标等方面多有探讨。从相关政策文件或规划文本来看,教育强国建设也主要遵循的是目标导向策略,具有较为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而放眼当今的世界形势与格局,特别是再次回顾新冠疫情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严重冲击,必须意识到国际国内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影响乃至干扰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尽管暂不具备适当的氛围与依据提出韧性教育强国议题,却也有必要把“韧性之维”作为一个论题来审视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明海 罗丽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之先河。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历经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为目标的起步奠基阶段、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的强力推进阶段、以县域基本均衡为任务的巩固提升阶段,目前正迈入以优质均衡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从差别化发展到标准化建设,持续推动学校扩容提质;整体优惠和专项支持相结合,不断加大学生资助力度;补齐缺口和流动共享互联结,逐步实现师资增量提质;外部帮扶和内部挖潜同发力,深入推进教育对口支援。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要在历史继承基础上守正创新,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义务教育强国基点;健全现代治理体系,落实义务教育主体责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义务教育区域优势;均衡配置优质资源,完善扩优提质动力机制。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义务教育 高质量发展 教育强国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明海 罗丽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的基础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之先河。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历经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为目标的起步奠基阶段、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的强力推进阶段、以县域基本均衡为任务的巩固提升阶段,目前正迈入以优质均衡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积累的历史经验有从差别化发展到标准化建设,持续推动学校扩容提质;整体优惠和专项支持相结合,不断加大学生资助力度;补齐缺口和流动共享互联结,逐步实现师资增量提质;外部帮扶和内部挖潜同发力,深入推进教育对口支援。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要在历史继承基础上守正创新,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义务教育强国基点;健全现代治理体系,落实义务教育主体责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义务教育区域优势;均衡配置优质资源,完善扩优提质动力机制。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义务教育 高质量发展 教育强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