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30)
- 2023(9077)
- 2022(7759)
- 2021(7339)
- 2020(6284)
- 2019(13928)
- 2018(14027)
- 2017(26157)
- 2016(13935)
- 2015(15668)
- 2014(15089)
- 2013(14956)
- 2012(14477)
- 2011(13132)
- 2010(13591)
- 2009(12801)
- 2008(13084)
- 2007(11992)
- 2006(10911)
- 2005(9961)
- 学科
- 济(55034)
- 经济(54971)
- 管理(48049)
- 业(46662)
- 企(41132)
- 企业(41132)
- 方法(22596)
- 中国(19066)
- 数学(18325)
- 数学方法(18129)
- 财(17594)
- 技术(16484)
- 制(14691)
- 农(13866)
- 业经(13404)
- 学(13390)
- 银(12684)
- 银行(12656)
- 行(12140)
- 技术管理(12056)
- 理论(11234)
- 务(10970)
- 财务(10960)
- 财务管理(10932)
- 融(10751)
- 金融(10750)
- 贸(10493)
- 贸易(10481)
- 企业财务(10413)
- 易(10217)
- 机构
- 大学(208326)
- 学院(204906)
- 济(85677)
- 经济(83841)
- 管理(77131)
- 研究(70995)
- 理学(65219)
- 理学院(64509)
- 管理学(63537)
- 管理学院(63150)
- 中国(56665)
- 京(45301)
- 财(44555)
- 科学(41503)
- 所(36177)
- 财经(34030)
- 研究所(32202)
- 江(31747)
- 中心(31411)
- 农(31268)
- 经(30781)
- 北京(29451)
- 业大(27735)
- 经济学(26735)
- 范(26048)
- 师范(25725)
- 院(25665)
- 州(25586)
- 财经大学(25378)
- 农业(24756)
- 基金
- 项目(125598)
- 科学(99211)
- 研究(93442)
- 基金(90617)
- 家(79511)
- 国家(78807)
- 科学基金(66800)
- 社会(59552)
- 社会科(56279)
- 社会科学(56263)
- 省(49023)
- 基金项目(47234)
- 教育(43272)
- 自然(42228)
- 划(41862)
- 自然科(41275)
- 自然科学(41256)
- 自然科学基金(40564)
- 编号(37248)
- 资助(36533)
- 成果(32355)
- 创(32022)
- 创新(28918)
- 重点(28875)
- 部(28287)
- 发(27162)
- 课题(26852)
- 国家社会(24501)
- 教育部(24371)
- 性(23958)
共检索到3261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亚平 费荣荣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充分肯定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改革和创新,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宏观经济治理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决议》精神,系统梳理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重大创新,将其归纳为调控理念、调控模式、调控主线、调控定位、调控导向、调控视角和调控工具等七个方面的创新;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宏观调控创新的理论贡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领会《决议》精神,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陈彦斌
一、宏观调控的起源与定义国际上通称的宏观政策在中国通常也被称为宏观调控,两者经常混用。宏观调控这个中国特色术语是在政策实践过程中与时俱进而逐渐形成的。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宏观调节"的概念,1988年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正式使用了"宏观调控"的概念,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
关键词:
预期管理 定向调控 资产泡沫 结构性改革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正图 朱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既然如此,这一重大贡献到底是哪些?本文试图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视域中探索这个问题。本文认为,消除中国的绝对贫困、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样本、积极参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事业是新时代中国精准扶贫实践的重大贡献;新时代我国脱贫攻坚战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既是对西方反贫困理论的颠覆,也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新视域。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 精准扶贫 重大贡献 理论创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吕义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来调节国民经济,在西方又称为政府干预。对于政府干预是否有效,一直是世界各国经济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学派,如凯恩斯学派认为政府干预有效;有的学派,如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主义、供应学派等认为政府干预无效。瑞典皇家科学院官方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本文在系统总结中国30年宏观调控经验的基础上认为,中国的宏观调控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明显迥异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转轨国家的宏观调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宏观调控本身来看,这些特色表现为涵盖领域广泛、政策工具多样、宏观调控频繁、调控力度适度等;在转轨经济背景下,宏观调控还表现出实践性、过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这一独具特色的宏观调控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宏观调控 实践模式 理论创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楚尔鸣 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新的特征和新的要求,新时代亟需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创新与完善。本文提出通过总量与结构调控相结合,需求与供给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数量、质量与效益相结合,时机、节奏与力度相结合"五个结合"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范式,然后构建了传导逻辑维、时间状态维、空间状态维"三维系统"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框架,最后针对新时代下中国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路径。
关键词:
新时代 宏观调控 经济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调控创新”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宏观调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直面市场主体发力,促进深化改革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突出就业政策优先地位,用新动能拓展经济增长空间,注重发挥结构性调控工具作用,在多重困难中确保国民经济始终运行在合理区间,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的统一,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宏观调控经验。
关键词:
宏观调控 新常态 方式创新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周学
鉴于现代宏观经济学存在一些缺陷,本文认为需要从3个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宏观经济学的中观化和微观化;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需要从均衡模式上升到轨道模式;宏观调控(政府干预)的方向应该从总量调控转为局部调控。宏观经济学从产生、发展到成熟,须经历3个阶段:宏观层面阶段、宏观层面与中观层面相结合的阶段、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相结合的阶段。当前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之中,为推进这一进程,本文做了一些尝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魏颖
近年来,西方学者提出"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的呼声不绝于耳。事实上,新常态下,我国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每一次宏观调控都需要接受来自世界的评判和考验。大数据时代,无疑给宏观调控带来一次极好的革新机会。借助大数据,挖掘和创新宏观调控的指标体系,推进完善宏观调控分析研判机制、政策储备机制与落实机制、评估调整机制的滚动闭环,支持宏观调控科学化,推动国家治理精准化。
关键词:
大数据 宏观调控创新 国家治理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志刚
十八大以来,顶层设计理念已成为各界共识,其旨在从制度上根本解决一些中长期深层次结构问题,这需要时间来进行。在当前中国转型改革的关键阶段,政府宏观调控仍然有改进的空间。宏观调控虽为短期行为,但是它承上启下,可以保证制度与政策的执行并及时修正偏差,从而可以实现政策的动态最优。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不尽相同,对宏观调控的误解或认识不清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为此,本文从宏观调控的内涵、难点、创新三个方面全面阐释政府宏观调控,基于此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旭友 张龙 郭蓓
文章对股市宏观调控研究作了简要回顾,运用VAR模型对货币政策调控股市的有效性进行了最新检验,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股市调控的效果不显著;同时,现有的财政政策调控属于漏损型调控,不利于股市的长期发展。因此,必须创新股市宏观调控机制。
关键词:
股市 宏观调控机制 创新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李树青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催化了宏观调控思想的创新:一是建立在实际贷款增长率调控基础上的动态调控模式,主张要将宏观调控由静态的事后调控转为动态的事前调控,从而更有利于把握宏观调控的主动权,保持经济较长时间的均衡增长;二是虚实一体化宏观调控思想,提出建立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体系,将宏观调控的核心由货币总量调控转化为资本市场调控,将虚拟经济尤其是资本市场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三是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节奏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想,为宏观调控进一步创新思想、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提供了科学指南。这三方面思想创新的内容不同,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为深化宏观调控理论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克莎 汪红驹
经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重大转变,必然是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将2012年确定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开端,预计新常态的持续时间至少要达到10年以上,其中前5年将是比较艰难的转换期和适应期。这种艰难性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速能否平稳换挡和如何防止经济失速上,因为经济发展阶段转变与周期性影响交错在一起,可能使市场出现过度反应和较大扭曲,也使宏观调控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把经济发展新常态引起的条件变化与对未来经济运行的预测分析结合起来看,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新特点将表现为调控思路的重大转变,即转为主要稳定经济增速、主要防控通货紧缩、主要防范资产泡沫破裂、主要促进转型升级、主要激发市场活力。
关键词:
新常态 宏观调控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项怀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承伟
新时代党在“三农”领域的理论创新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不断成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理论化体系化、建设农业强国方略的提出与完善。党的“三农”理论创新形成了逻辑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并引领改革实践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作出了时代贡献,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系统总结、研究新时代党的“三农”理论创新的过程、成果及其时代贡献,对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建设农业强国,对于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