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36)
2023(15781)
2022(13642)
2021(12773)
2020(10358)
2019(24017)
2018(23983)
2017(45347)
2016(24734)
2015(27740)
2014(27749)
2013(27385)
2012(25544)
2011(23303)
2010(23674)
2009(21534)
2008(21123)
2007(18726)
2006(16879)
2005(15223)
作者
(71739)
(59233)
(58797)
(56003)
(38139)
(28316)
(26826)
(23232)
(22624)
(21390)
(20258)
(20071)
(18971)
(18959)
(18379)
(18344)
(17649)
(17432)
(16988)
(16958)
(14860)
(14596)
(14360)
(13601)
(13282)
(13262)
(13207)
(13191)
(11935)
(11713)
学科
(103595)
经济(103490)
管理(70920)
(68024)
(55284)
企业(55284)
方法(39977)
数学(33856)
数学方法(33431)
中国(33049)
(28956)
地方(27844)
业经(24002)
(23614)
(21232)
农业(19506)
(18830)
贸易(18816)
(18677)
(18172)
(17141)
银行(17101)
理论(16963)
环境(16896)
(16611)
(16495)
(16488)
技术(16294)
(16250)
金融(16249)
机构
学院(350290)
大学(350171)
(140623)
管理(138474)
经济(137259)
研究(123307)
理学(118381)
理学院(116996)
管理学(115170)
管理学院(114499)
中国(92482)
(76588)
科学(74998)
(64810)
(61835)
研究所(55861)
中心(55081)
(54806)
(53192)
财经(50606)
业大(49698)
(49343)
北京(49265)
师范(48942)
(45912)
(45264)
(43526)
农业(42368)
经济学(40612)
师范大学(39480)
基金
项目(232987)
科学(183342)
研究(174274)
基金(166803)
(144050)
国家(142761)
科学基金(122804)
社会(108628)
社会科(102854)
社会科学(102829)
(91260)
基金项目(88296)
教育(79654)
自然(78743)
自然科(76879)
自然科学(76864)
(76849)
自然科学基金(75451)
编号(72434)
资助(68304)
成果(60000)
(53374)
重点(51973)
(50848)
课题(50810)
(48112)
创新(44761)
项目编号(44140)
教育部(43600)
国家社会(43597)
期刊
(163930)
经济(163930)
研究(110070)
中国(72591)
管理(52940)
学报(50757)
(50750)
科学(49057)
(46619)
教育(44844)
大学(38659)
学学(35962)
农业(35263)
(34496)
金融(34496)
技术(30958)
业经(27843)
经济研究(25266)
财经(23824)
问题(22459)
(20341)
图书(20195)
(18004)
理论(17253)
现代(17150)
科技(17010)
技术经济(16896)
(16037)
(15960)
商业(15842)
共检索到5371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月起  
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城市群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载体,必须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成渝城市群(经济区)快速发展并日趋成熟,成为我国重点培育的城市群之一,但其一体化发展程度还有待提升,城市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在响应新发展理念、落实发展规划等方面仍大有作为。因此,成渝城市群应通过共立决心、共建机制、共筑内涵、共赢合作实现共生发展,以有效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和发展质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川  
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发展是城市群建设的根本要求。本文通过耦合协调度函数分析发现,成渝城市群在时序上呈现小范围的上下浮动以及从以人口为主导转向以空间为主导的特征,在空间上一直维持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发展结构、其他城市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的特征。但由于产业结构转型过慢,导致成渝地区的大部分城市表现出产业与空间协调度滞后的特点。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人口、产业、空间协调发展,使成渝城市群更快成长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锁利铭  位韦  廖臻  
区域合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方向之一。成渝城市群作为西部地区典型城市群,在区域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011~2017年成渝城市群80条府际协议数据以及28项政策文本表明,国家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成渝城市群跨区域合作治理局势明朗,并在跨区域合作治理过程中形成了治理网络机制和协作网络机制,但仍然存在部分阻碍。为提升合作绩效、实现区域一体化,响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渝城市群要加强区域协同治理,以合作驱动区域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形成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高地效应"。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登娟  吕一清  
2003~2014年成渝城市群环境质量和经济质量双提升,成渝城市群因环保滞后于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与经济失调程度不断降低并趋近于初级协调。四川省和重庆市环境经济评价结论不同,2003~2009年四川环境质量、经济质量、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均优于重庆,2010年以来重庆不断改善并逐步优于四川。四川和重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轨迹不同,重庆实现了从经济滞后型向环境滞后型的转变,四川经历了从经济滞后型向环境滞后型再向经济滞后型的转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登娟  吕一清  
20032014年成渝城市群环境质量和经济质量双提升,成渝城市群因环保滞后于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与经济失调程度不断降低并趋近于初级协调。四川省和重庆市环境经济评价结论不同,20032009年四川环境质量、经济质量、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均优于重庆,2010年以来重庆不断改善并逐步优于四川。四川和重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轨迹不同,重庆实现了从经济滞后型向环境滞后型的转变,四川经历了从经济滞后型向环境滞后型再向经济滞后型的转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宁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应该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同步发展。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真正分享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梦"的成果。城镇化是城市群的塑造过程,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城市群则是城镇化推进演绎的结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程玉鸿  罗金济  
城市群作为一种新的空间地域组织单元正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协调的现象,因此,加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群协调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方法、协调机制及战略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梳理和评述,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给予了展望。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明  刘月颖  
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产业作为其主要支撑,直接关系到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能否顺利实现。本文通过研究长株潭城市群的案例发现,该城市群产业存在行政分割与城市竞争、产业结构趋同且彼此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创新发展缓慢以及支柱产业支撑减弱等问题。完善协调发展机制、构建产业合作体系、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合理高效配置资源,加速改造传统企业等措施将有助于提升长株潭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水平。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方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探索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研究中国整体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同群效应,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内部存在着正向的同群效应;较大规模城市对较小规模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积极的同群效应;较小规模城市对较大规模城市有正向的同群效应;相同规模城市之间也有正向的同群效应。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对不同规模的城市进行科学定位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朱志远  苗建军  
为考察城市群的资源协调利用状况,在界定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构建了协调性测度模型,分析了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显示:成渝城市群的协调发展趋势与区域生态效率变化一致,二者呈现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协调发展状况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变化不一致;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与生态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样本期内,成都、达州、资阳三地的协调水平较高,眉山、乐山的协调水平较低。据此认为,成渝城市群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条件,二者的协调发展必须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并且应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促进成渝城市群土地的集约利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朱志远  苗建军  
为考察城市群的资源协调利用状况,在界定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构建了协调性测度模型,分析了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显示:成渝城市群的协调发展趋势与区域生态效率变化一致,二者呈现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协调发展状况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变化不一致;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与生态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样本期内,成都、达州、资阳三地的协调水平较高,眉山、乐山的协调水平较低。据此认为,成渝城市群区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剑波  涂建军  
新型城镇化是人口、土地、经济、生态、社会五大要素协调推进的统一整体,本文运用层次分析一熵值法、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分析并结合障碍度模型对2005-2014年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时序变化以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结果表明:①2005-2014年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不断上升,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是影响成渝城市群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②研究时段内成渝城市群城镇化发展协调度不断增长,子系统的两两协调关系变动趋势基本与之一致,其中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间的协调水平最高,城镇人口比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社会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两者间协调水平最低,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人均城市道路面积。③城镇人口比重、人均GDP、职工平均工资、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例、非农人口规模等成为影响研究区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的主要障碍因子。成渝城市群应重点突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控制农地过度非农化,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巩固和提升新型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永锋  高建华  张智先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竞争与技术创新日益聚焦于大中城市,创新是城市的灵魂,并引导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作为创新的“神经中枢”,只有区域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相应的创新才会产生。二者的关系在于城市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对创新起塑造作用,而创新则通过物质与能量的输出,对城市具有反作用。城市与创新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以时空为参照系、城市化水平与创新能力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基于上述理论,运用相关分析、熵权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对中原城市群9个省辖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状况作了综合评价,并在综合和分组两个层面对二者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河东  
以中国18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计算城市化及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指数,并建立耦合评价模型,计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并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并且地区差距明显,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党兴华  郭子彦  赵璟  
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出发,并通过关中城市群实例,分析得出市场外部性与政府行为外部性是导致城市群内部利益矛盾的重要原因,进而造成城市群发展不协调。要减弱外部效应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解决思路是外部效应的内部化,通过制度的合理制定,达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