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98)
2023(3268)
2022(2567)
2021(2549)
2020(1894)
2019(4359)
2018(4347)
2017(6207)
2016(3888)
2015(4367)
2014(4294)
2013(3613)
2012(3287)
2011(3003)
2010(3198)
2009(2719)
2008(2584)
2007(2554)
2006(2210)
2005(1905)
作者
(9394)
(8188)
(7885)
(7726)
(5034)
(3857)
(3642)
(3000)
(2977)
(2953)
(2718)
(2693)
(2552)
(2529)
(2367)
(2364)
(2349)
(2328)
(2283)
(2278)
(2007)
(1991)
(1960)
(1912)
(1801)
(1801)
(1733)
(1700)
(1695)
(1615)
学科
(12324)
经济(12318)
管理(7378)
(6596)
(6219)
中国(5985)
地方(5518)
农业(5146)
教育(4714)
工作(3495)
方法(3371)
地方经济(3142)
业经(3012)
教学(2988)
数学(2913)
数学方法(2877)
(2803)
企业(2803)
学校(2715)
(2709)
劳动(2706)
理论(2679)
人口(2507)
政治(2485)
动力(2460)
思想(2380)
劳动力(2326)
思想政治(2315)
政治教育(2315)
治教(2315)
机构
大学(51873)
学院(48498)
研究(16924)
(16481)
经济(16056)
管理(14700)
理学(12473)
理学院(12259)
管理学(11819)
管理学院(11733)
中国(11213)
(10736)
(10397)
师范(10338)
科学(10153)
(7941)
师范大学(7938)
中心(7625)
(7473)
教育(7418)
(7408)
研究所(7281)
(7270)
业大(6937)
北京(6794)
(6712)
(6192)
财经(5610)
图书(5586)
农业(5573)
基金
项目(33521)
研究(28707)
科学(25485)
基金(21537)
(18246)
国家(18028)
社会(17242)
社会科(16097)
社会科学(16093)
教育(14945)
科学基金(14892)
(13293)
编号(13163)
成果(12975)
(11289)
基金项目(11187)
课题(9794)
(9112)
项目编号(8313)
高校(8222)
(8090)
(7854)
重点(7813)
资助(7797)
自然(7556)
自然科(7357)
自然科学(7355)
大学(7217)
自然科学基金(7207)
规划(7153)
期刊
(19797)
经济(19797)
研究(16663)
教育(16144)
中国(13871)
学报(7718)
(7347)
图书(6655)
大学(6647)
科学(6643)
(5595)
管理(5244)
学学(5203)
书馆(5154)
图书馆(5154)
农业(5144)
技术(3867)
高等(3512)
职业(3483)
(3078)
业经(3056)
成人(3045)
成人教育(3045)
(2929)
论坛(2929)
财经(2883)
高等教育(2880)
(2802)
经济研究(2705)
(2641)
共检索到77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晓华  桂还官尚  张琼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高校行动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助力“反贫困”、推动“产业升级”和践行“教育公平”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的逻辑下,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高校需要激活支援政策储能蓄力的支撑力、区域协调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和内涵式发展的内在源动力。通过升级对口支援的纵横层次,构建“省—校”合作战略联盟;下沉对口支援的合作向度,形成基于学科组织的支援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监督评估机制,提升对口支援的政策效应等方式,深化实现新时代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高校行动的改革,助力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曦辉   王贵铎   段朋飞   黄基鑫  
文章通过系统梳理中国特色对口支援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演进逻辑,总结回顾了对口支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任务,发掘了对口支援的理论内涵及其促进受援地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运用1990~2020年3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对口支援对西藏、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对口支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受援地的经济增长,推动了西藏、新疆各地级市(州、地区)的发展。第二,对口支援政策在促进受援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动了受援地经济增长。第三,公共服务方面,从经济效果来看,对口支援政策通过促进受援地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提升促进受援地经济增长,相较于基础设施建设来说,短期间接效应相对较弱,但从社会效果来看,对口支援政策对于教育和医疗水平提升效果显著,有利于更好满足满足受援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丰富和拓展了对口支援政策效果评估的相关研究,为对口支援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任雪园   闫广芬  
职业教育是推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和关键力量。面对实现共同富裕这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和复杂挑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应当以复杂性思维为逻辑遵循,从动态性、关系性和整体性思维的三重视角构建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相互耦合的思维分析框架。依据这一分析框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应当以动态性思维促进系统要素不断优化,以关系性思维推进系统结构适时调整,以整体性思维推动功能定位及时转变,进而充分认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复杂过程并指引其行动路向。一是超越线性思维方式,以民族地区的文化革新重塑精神支撑;二是打破实体思维范式,以民族地区的产业创新牢固物质基础;三是转变碎片思维现象,以民族地区的意识更新激发主体行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闫卫华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政策具有国家强制性、历史时效性、地区互动性、涵盖全面性、影响持久性的特征。构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长效机制,应保持对口支援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确保各项针对西部受援高校的政策配套衔接,激活对口支援支受双方的内在动力,争取学校学术权力积极参与,建立对口支援资金保障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铁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对对口支援行为模式的演变进行了跟踪,并对这种行为模式转变的理论基础从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的角度予以了分析。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现代化进程中,共同体的脆弱性意味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需要持续开展。在中国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面对不同阶段的共同体脆弱问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一直致力于培育和铸牢国民共同体意识,从以国聚族到以族兴邦,从反抗侵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阶级联合革命,到带动民族地区建设、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改革,党和国家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追求一直贯穿始终。这些努力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由此奠定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进一步"强起来"的政治经济基础。沿着聚族兴邦的实践轨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得以深化的基本路向,就是要突破对象范畴的狭窄性、教育方式的宣教性以及团结进步的物化性,在全民性、生活性和意义性上加以完善。以此为基础,方可更好地满足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熊晴  朱德全  
职业教育承载多维价值,是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遵循以培养"现实的人"为价值目的、以"反贫"与阻止"返贫"为价值功能和以"扎根乡土"为价值实践的教育逻辑,并通过人存在的五种状态直接或间接服务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表现出五重向度的价值耦合。因此,要构建"五维一体"的实践联动体系,以教育扶智、技术赋能、载体创新、场域变革和秩序重构全方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晓光  董维春  唐昕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实施5年来,成效显著。而现行模式中也存在运行资源不足、高校成本与收益不相称、与相关政策联系松散、政府与学校的责任界限模糊等问题。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向兵  伍聪  曾丙健  
自生能力理论是林毅夫先生在21世纪初提出的理论,其背景在于分析如何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自生能力理论引入到对口支援工作中,是指一所大学是否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融合并形成比较优势、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能否具备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通过详尽的数据和案例分析,认为我国十年间的对口支援工作显现出受援高校自生能力得到了提升,提出了大学的自生能力组成要素为融合能力、生产能力和自我推动能力,以及受援高校提升自生能力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杰远  
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认同是重点与难点;认同逻辑作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心理基础,其主旨在于对人心进行导引,使不同族群的人对文化、民族、政治和国家产生认同。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认同逻辑与结构中,文化认同是逻辑起点,民族认同是主体自觉,政治认同是信任基石,国家认同是精神导向。教育在促成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应价值分别在于建构治理的民族文化心理场、夯实治理的民族融合基础、优化治理的公共权力服务和凝聚治理的集体精神力量,建构从"乡土"到"天下"的治理逻辑链条。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卢德生  
不论从世界社区教育发展的特点还是从民族村寨发展的需要来看,民族村寨需要带有本土性的社区教育。文化是民族村寨社区教育的立足点,建立文化中心是民族文化与村寨双向滋养的社区教育的可行模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峻峰  
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夯实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在尊重文化的根本属性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构建文化育人的基本原则,从教师、学生、教学方法与社会实践四个方面将高校文化育人落到实处。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商兆奎   谢佳丽  
基于脱贫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所处的战略意境、风险环境和问题情境,以生计韧性、产业韧性、生态韧性、文化韧性、组织韧性五大要素构建韧性乡村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2011—2020年大湘西地区韧性乡村建设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研究发现:样本地区韧性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并呈现阶段性特征,“十三五”时期提升幅度较为显著;各维度韧性贡献力呈不均衡发展趋势且建设水平差异明显,文化韧性、生计韧性和产业韧性是推动韧性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的主要动力源泉;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总体呈现出以“芷江侗族自治县-中方县-溆浦县”一线为分界线且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脱贫民族地区应厚植内生性韧性治理理念,构筑高质量韧性乡村要素体系,完善多元化韧性乡村系统功能,打造一体化韧性乡村空间协同机制,促进韧性乡村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江涛  杨兆山  
职业教育的职责定位、办学方向、办学格局和育人机制为其推动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提供了充分条件,彰显了其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民生发展保障、推动区域产业进阶、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在职业教育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中,必须遵循“政治性、全面性、适配性、文化性”等实践逻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职业教育实践的“总纲”,以产教同频共振发展助推民族地区产业高移,以促进全员发展和全面发展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以文化性视角推动民族地区物质和精神的“双维度”富裕。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结构性改革优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以技能培训提升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水平、以研发服务助力民族地区产业迭代、以技术牵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仲敏  
民族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和"洼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战略选择和应有之义。教育精准扶贫有双重内涵:"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在实践中,对于这两种内涵的发展逻辑,应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或需求,在各自的扶贫模式、路径上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围绕内在逻辑的意蕴,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双重内涵的侧重点、精准度的把握和民族特色的结合三个方面。唯有牢牢把握"精准"这一核心要义,切中贫困要害,回归教育本源,有针对性地突出"精准扶教育之贫"和"依靠教育精准扶贫"的侧重点,加强政策、理念和推进方式的精准度,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精髓,以精神文化扶贫带动教育扶贫,才能通过有限的教育供给,获得最大化的边际效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