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41)
2023(9601)
2022(8313)
2021(7747)
2020(6599)
2019(15514)
2018(15772)
2017(27579)
2016(16356)
2015(19394)
2014(20287)
2013(19093)
2012(18045)
2011(16518)
2010(17172)
2009(15421)
2008(15589)
2007(14718)
2006(12606)
2005(11369)
作者
(48935)
(40956)
(40811)
(39236)
(25991)
(19830)
(19010)
(16216)
(15400)
(15056)
(13905)
(13862)
(13294)
(13277)
(13031)
(12870)
(12685)
(12117)
(12042)
(11806)
(10605)
(10356)
(10095)
(9752)
(9360)
(9255)
(9161)
(9122)
(8542)
(8537)
学科
(57306)
经济(57233)
管理(41231)
(36690)
(28677)
企业(28677)
方法(25775)
数学(22274)
数学方法(21979)
中国(18814)
(18553)
(15969)
(15150)
教育(14739)
理论(14579)
(13480)
地方(12486)
业经(12200)
农业(11871)
教学(11585)
(10806)
贸易(10802)
(10418)
(10237)
银行(10195)
(9935)
(9702)
(9677)
(9443)
财务(9407)
机构
大学(233720)
学院(231671)
(82528)
研究(80279)
经济(80155)
管理(78109)
理学(65522)
理学院(64631)
管理学(63005)
管理学院(62590)
中国(58469)
科学(52012)
(51309)
(45611)
(42681)
(40602)
(39595)
研究所(38563)
业大(37285)
中心(37193)
农业(36177)
(36023)
师范(35575)
北京(32894)
(31242)
财经(31215)
技术(31170)
(28856)
(27960)
师范大学(27950)
基金
项目(145254)
研究(110394)
科学(109766)
基金(96708)
(84292)
国家(83457)
科学基金(68441)
社会(62890)
(60804)
社会科(58960)
社会科学(58939)
教育(56005)
(51071)
基金项目(50544)
编号(49629)
成果(43472)
自然(43037)
自然科(41934)
自然科学(41916)
自然科学基金(41111)
资助(40529)
课题(36954)
重点(33830)
(31654)
(31626)
(30471)
(29945)
大学(29376)
项目编号(29335)
(28782)
期刊
(97383)
经济(97383)
研究(72306)
中国(58436)
教育(50211)
学报(42223)
(41559)
(34187)
科学(33775)
大学(31802)
学学(28228)
农业(27743)
管理(26980)
技术(23704)
(19146)
金融(19146)
业经(17025)
财经(15566)
图书(15204)
(15046)
经济研究(14962)
职业(14234)
(13483)
(13166)
问题(12840)
(11400)
论坛(11400)
书馆(10880)
图书馆(10880)
技术经济(10738)
共检索到363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新刚  
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形成各学科共同培育的协同效应,构建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平台,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包银山  王奇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当前民族工作的重心,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义重大。民族地区高校是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民族团结知识,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手段和方法,全面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地区高校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别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讲清讲透为何、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组织领导、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各民族学生嵌入式交往的校园环境等路径,有效铸牢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智  宋春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我国56个民族对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共同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演进的客观进程和今天56个民族求发展求进步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重大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元的、立体的,其核心是文化共同体意识和政治共同体意识。因此,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是增强国民对各民族相互依存、团结奋斗、共创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认同,增强国民对最具影响力和穿透力、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与"魂"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何以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路丽丽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既有利于增进“五个认同”,增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包括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认同和社会责任行动三个阶段以及政治、学习、生命、学校和网络五个方面。对S省3所高校3111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表明,大学生学校责任认知和政治责任认知相对较低,生命责任认同和学校责任认同存在不足,政治责任行动和学校责任行动有待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路径,一是聚焦思政课程引领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认知;二是依托校园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情感认同;三是紧扣社会实践提升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自觉性。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付倩  么加利  
促进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早期建构,激活这一特定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必要且急迫。基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精神成长文化空间的原生态文化属性,可以从中华民族身份认知、中华民族情感和中华民族性行为三个维度规定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多重价值:一是实现儿童由原生民族身份认知向中华民族身份认知的超越;二是促成儿童感性化的原生民族情感向中华民族情感的提升;三是形塑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的中华民族性行为精神特质。培育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依赖有效路径:第一,优化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教育场域;第二,拓展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文化空间;第三,揭示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一致性,突破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与中华民族性行为贯通的瓶颈;第四,优化儿童游戏的内容,促成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胡平  高宇  薛金洋  
民族社会建构观认为,"民族"是在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政治等因素建构而成的用于标记文化的标签。这一标签超越了个体固有的生理属性,能够随着历史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在历史长河中所有民族由于各种原因共同建构而形成的。本研究从发展的视角总结了民族社会建构观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儿童民族社会建构观的水平及各学段的教育特点对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出了建议。在幼儿园阶段要教育幼儿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念,小学阶段帮助儿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逐步树立民族建构观;在中学阶段深化共同体意识,形成中华民族历史观,在大学阶段通过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的政治认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黄泰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需从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承四个维度入手。文化认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文化认知的理性升华,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情感体验,文化传承是前三者发展的旨归,同时,四者又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所在。民族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立足文化认知这个起点,抓住文化认同这个关键,围绕文化自信这个重点,筑好文化传承这条主线。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林林  赖海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项重大任务。文章认为,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各民族国家之间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樊篱",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出现了认同的"同质化"和"混合化"代替和冲淡民族认同的声音,使民族意识面临着被消解的挑战。不过,民族认同在全球化时代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应当也完全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京桦  
为了应对新时代不同价值观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所在。正是基于民族的政治价值,中华民族概念得以提出并在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7年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们坚持独立自主但忽视了民族价值也需要新的政治文化和民族精神来充实才能应对社会变化的、潜在的冲突的客观事实。改革开放阶段,在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我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统一民族的共识价值对国家建设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引导我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方面重新审视,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上更重视开放性价值、更重视爱国主义的实践价值、更重视同胞之间的关联价值、更重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范价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彭云青  
将乡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二者融合,从特定的乡村儿童群体及其生存的乡村场域出发,注重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可以为实现乡村儿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提供思想准备和实践基础,从而引导乡村儿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以原初的儿童价值观教育为起点进行研究,发现当前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乡土文化被边缘化、教育主体被分割化以及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等问题。通过场域耦合改革单一教学模式、主体耦合探索联动陪伴模式、目标耦合建立潜力滋养模式,扎实推进乡村儿童与民族意识有机耦合的培养模式,激活与唤醒乡村儿童价值观的原初意义,从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乡村儿童心灵深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旭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话语体系中,"中华民族"是"大家庭",各个民族就是组成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民族大家庭"与新中国是二位一体的。新中国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虽然并未明确提出铸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和任务,但在实践中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和自觉,通过一系列政策设计、制度安排和舆论引导,不断强化各民族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在事实上强化了各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认识。这是贯穿新中国民族工作与民族政策的一条主线,也凸显了新中国民族工作与民族政策的初心,其历史经验值得研究和汲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亚明   王巧  
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一个恒久主题是对“一”与“多”关系的调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天然就包含着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的内在需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既要在哲学层面上深刻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两者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也要在理论层面上正确认识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的基本内涵及其定位,还要在实践层面上秉持着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基本原则来指导民族工作,扎实稳妥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永刚  侯红霞  
“国家在场”既是边疆治理的基础,也是维护、彰显边疆的国家属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征的治理内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边疆治理的文化视角与“臣民-文化治理”下中华文化支撑着边疆的“国家在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以统一国民身份体系为国家治理依托的同时,辅之以边民的“民族”身份实施差别治理以加快边疆发展,边疆的国家在场以制度、族际、发展的方式予以体现。进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发展理念和边疆社会的整体发展,进一步突出了以边民的国民身份为基础的区域治理,凸显了边疆治理的中华民族主权国家属性和整体国民内涵。面对“两个大变局”的当下,以边疆治理现代化为取向、以铸牢边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保障边民的合法权益为基础,通过各族人民共建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新时代边疆治理“国家在场”的新意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宣辰  程倩  
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传播语境的变迁,也带来了文化空间的延伸和社会互动的变革。其中,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思想、非理性网络民族主义及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煽动与破坏,会诱发中华民族共同体集体记忆的断裂、混乱和隐退,打破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联结的紧密性和稳定性。由此,借助互动仪式链理论确证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转向”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中华文化符号互动、中华民族共同体集体记忆建构和价值情境的展演,回应个体情感、刻写群体情感、强化共同体情感,实现民族情感从体验感知到认同领悟的演进,发挥“情感”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功能。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赵英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被写入了党章。青海藏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几大藏区的一个缩影。因区位战略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思想与价值环境的多元性、社会特征的风险性等多重因素,新时代藏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工作既不能成为纯粹的意识形态教育,也不能成为片面的文化沙文主义教育,而是要通过经济发展、宣传教育、文化浸染等多维途径摄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成为"草根"层面简单朴素、自觉自为的社会心理认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