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93)
2023(4412)
2022(3727)
2021(3606)
2020(2889)
2019(6524)
2018(6416)
2017(10223)
2016(6066)
2015(7355)
2014(7522)
2013(6866)
2012(6339)
2011(5651)
2010(5948)
2009(5448)
2008(5612)
2007(5269)
2006(4746)
2005(4669)
作者
(16014)
(13182)
(12884)
(12643)
(8344)
(6172)
(6128)
(5000)
(4993)
(4942)
(4580)
(4475)
(4110)
(4070)
(4029)
(3976)
(3866)
(3844)
(3844)
(3692)
(3478)
(3161)
(3128)
(3114)
(3077)
(2923)
(2848)
(2843)
(2677)
(2665)
学科
(18769)
经济(18737)
管理(16443)
(14768)
(13642)
企业(13642)
教育(9500)
中国(8559)
(7629)
业经(7374)
理论(7197)
(6647)
方法(6341)
农业(5341)
教学(5207)
(4848)
(4599)
财务(4586)
财务管理(4575)
企业财务(4330)
(4279)
(4239)
地方(4106)
政治(4096)
思想(4049)
思想政治(3890)
政治教育(3890)
治教(3890)
数学(3844)
德育(3833)
机构
大学(86162)
学院(82435)
研究(26947)
管理(26459)
(26204)
经济(25320)
理学(21773)
理学院(21410)
管理学(20638)
管理学院(20474)
中国(20025)
(19027)
(16738)
师范(16683)
(15475)
科学(15409)
(14368)
教育(14348)
师范大学(13325)
(13118)
北京(13029)
中心(12259)
(11871)
财经(11335)
研究所(11280)
(10087)
技术(9872)
(9851)
(9812)
职业(9473)
基金
项目(46227)
研究(40898)
科学(35995)
基金(29585)
社会(24050)
(23645)
国家(23277)
社会科(22411)
社会科学(22402)
教育(22004)
科学基金(19790)
(19607)
编号(19126)
成果(18739)
(16422)
课题(14947)
基金项目(14669)
(13667)
资助(12021)
项目编号(12010)
大学(11741)
规划(11076)
(11074)
重点(10883)
自然(10491)
自然科(10213)
自然科学(10212)
(10193)
研究成果(10059)
自然科学基金(9996)
期刊
(37223)
经济(37223)
研究(32482)
教育(29181)
中国(23754)
(13748)
学报(11428)
管理(11232)
(10754)
大学(10657)
科学(9427)
(8063)
金融(8063)
学学(8025)
图书(7930)
技术(7404)
农业(7399)
业经(7115)
职业(6416)
书馆(6335)
图书馆(6335)
财经(6313)
高等(5659)
(5537)
经济研究(4967)
问题(4893)
高等教育(4817)
(4729)
论坛(4729)
(4473)
共检索到144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龙献忠  胡乂尹  陈方芳  
树立文化自信需要一个持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提振大学生文化自信对于新时代国家、民族和个人发展都有深远的价值意蕴。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存在弱化之"困",这主要源于西方文化渗透下社会文化生态的不良发展,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淡化和缺失,以及学生自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弱化。提振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主体着力,不断强化各教育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和交互性;需要占领相关场域,发挥好课堂主渠道、校园主阵地和网络主战场的作用;需要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软激励、硬约束并重的文化育人制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丽红  
乡土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的底气,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新时代重塑乡土文化自信,发挥着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乡风文明建设的“导航灯”、和美乡村社会构建的“黏合剂”、城乡融合发展的“连心桥”的重要价值作用。目前乡土文化生成载体的缩减、多元文化价值的角逐、传承主体的断代等困境,使重塑乡土文化自信面临严重挑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乡土文化多样性生成,深度挖掘优秀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引育结合壮大乡土文化传承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重塑乡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马亚平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其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障碍和不足,这与大学生社会需求、认知程度和性格特点有关。应当从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出发,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人际关系的协调。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光辉  
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原因,90后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问题,科学剖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适合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解决路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嘉琪   赵华威  
语言、文化、思维密不可分,文化在英语语言教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英语专业教育既要坚持把英语世界引入国内,更为紧迫的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缺失现象进行探讨,分析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有利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体系,培养兼具人文修养与家国情怀,在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中能坚守中国立场,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的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元龙  
大学生过错行为的发生原因涉及多个维度,包括个体层面的生理心理发展不协调,学校层面的教育人文精神缺失、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学校管理疏漏,家庭层面的教育引导欠缺,以及社会层面的多元文化、价值冲突。为此,应该构建个体、学校、家庭、社会"四方联动"的防控体系,实施预测、预防、矫治、控制"四位一体"的防控策略。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肖阳梅  
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94名听障大学生学习和交往成败归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听障大学生在学习和交往中倾向于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的归因,并具有利己主义归因偏向。研究还发现,不同年级、专业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听障大学生,其学习和交往成败归因具有显著差异。文章还分析了听障大学生归因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几点教育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宝权  李熙元  徐竹林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笑笑  杨晓莉  张奇  
为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成因的认识及态度,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3所高校的540名文、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能够从主观动机、负面经历和环境影响等7个方面对同性恋进行归因;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和学科差异,主要受情感和认知的影响,对同性恋的认识越全面,态度就越宽容,反之就越反感。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旭  
时下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现实。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她们陷入了就业的困境。为了帮助女大学生走出就业的困境,要在正确归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社会上传统落后观念的影响,健全就业政策与法规体系,扩大就业渠道;应改变教育方式,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女大学生也必须改变自身的就业观念,增加自信心,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金崇芳  
大学生"显性"或"隐性"的逃课现象是当前高等院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导致大学生逃课的缘由很多,其中有社会环境影响、学校教育的错位、学生素养的相对缺失等。我们应该从教育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检测等方面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进行矫正。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英丽  程永佳  
为了解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现状及其心理根源,对1641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较为普遍;大学生对学术道德失范的归因偏外归因,社会大环境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生学术道德素养的最重要原因;教育和社会学习因素对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有一定的直接预测作用,但主要通过影响大学生的学术道德认知和态度来影响其行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相英  
研究考察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和情感平衡的关系,并比较体育与非体育大学生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体育与非体育大学生在归因方式和情感平衡上不存在差异,但是二者的情感平衡均低于一般水平;所有大学生在进行归因时多做内在的、整体的和可控的归因;体育大学生在归因方式、自我效能和情感平衡上均不存在性别差异;自我效能对体育大学生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情感平衡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小麟  
选取上海市8所高职院校3个年级的大学生共1794人,以《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为研究工具,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职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普遍,并且较为严重,具体体现在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以及行为不当三个方面,其中情绪低落得分最高,其次是成就感低,再次为行为不当;对学习倦怠各个维度的分析发现,在情绪低落上,高职大学生存在比较明显的性别、年级以及家庭收入差异;在成就感低维度上,高职大学生存在显著的年级效应;而在行为维度上,高职大学生则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家庭收入的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