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76)
2023(6295)
2022(4939)
2021(5038)
2020(3727)
2019(8567)
2018(8260)
2017(12303)
2016(8088)
2015(9348)
2014(9372)
2013(7909)
2012(7028)
2011(6697)
2010(6933)
2009(5823)
2008(5534)
2007(5220)
2006(4653)
2005(4303)
作者
(17665)
(14675)
(14436)
(14232)
(9289)
(6988)
(6908)
(5724)
(5639)
(5427)
(5078)
(4911)
(4721)
(4585)
(4582)
(4446)
(4403)
(4356)
(4275)
(4212)
(3922)
(3650)
(3630)
(3406)
(3402)
(3338)
(3227)
(3225)
(3038)
(3001)
学科
教育(22567)
(15571)
经济(15550)
管理(14660)
中国(13921)
(12910)
(9549)
企业(9549)
理论(9271)
教学(9102)
(7957)
(6349)
农业(5796)
(5585)
业经(5522)
(5214)
发展(5102)
思想(5094)
政治(5018)
(4975)
学校(4907)
研究(4875)
思想政治(4720)
政治教育(4720)
治教(4720)
德育(4660)
学法(4584)
教学法(4584)
高等(4258)
(4133)
机构
大学(101600)
学院(94603)
研究(35647)
教育(33764)
(27965)
师范(27837)
管理(25565)
(24891)
经济(23890)
(23220)
师范大学(22947)
理学(21919)
理学院(21452)
管理学(20687)
管理学院(20463)
科学(20005)
中国(17967)
职业(16508)
(16339)
(16230)
北京(15997)
技术(15566)
研究所(14853)
中心(14447)
(13405)
(13010)
(12961)
教育学(12953)
职业技术(11286)
研究院(10916)
基金
项目(59080)
研究(56894)
科学(47784)
教育(36658)
基金(36334)
社会(32431)
社会科(30091)
社会科学(30085)
(29312)
国家(28766)
编号(27791)
成果(27304)
(25552)
课题(23807)
科学基金(23792)
(23775)
(21569)
基金项目(17608)
规划(17408)
项目编号(16789)
(16025)
(15660)
重点(15292)
研究成果(14757)
(14743)
(14736)
大学(14375)
(14222)
(14167)
阶段(14126)
期刊
教育(61890)
研究(43201)
中国(33539)
(30723)
经济(30723)
职业(14544)
技术(12186)
大学(12146)
学报(12081)
(10296)
科学(10266)
(10199)
高等(8885)
技术教育(8867)
职业技术(8867)
职业技术教育(8867)
管理(8433)
学学(8102)
高等教育(7686)
农业(7304)
图书(7008)
成人(7004)
成人教育(7004)
(6989)
论坛(6989)
(6464)
业经(6061)
书馆(5423)
图书馆(5423)
发展(5248)
共检索到1584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文兵  吴连才  
培育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化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历史认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程。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具有思想引领、精神塑造和实践导向价值。在这项教育实践中,课程存在虚化泛化倾向,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善;教学内容缺乏完整性,创新融合有难度;教师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教学实践效能流于浅层,实效性有待增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途径协同引导,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教育常态化;需要夯实理论基础,以整体性为目标导向,推进教育内容体系创新;需要增强主体力量,聚焦实践针对性,提升教育的转化能力;需要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方法,进而提高实效性。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薛寒冰  刘泽锋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需要依靠教育来培根铸魂、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它源自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在当下这一史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是时代的任务,其推进有着三重进路,一是把握人民主体性的民族历史认同,以唯物史观阐明中华民族的“人民”本质;二是抓住统一延续性的国家发展脉络,以平衡的历史立场明晰“中国”国家性质与疆域变迁;三是激扬历史共融性的共同体建设情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出发构建多学科协作下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的大势,而历史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只有让中华民族历史回应各族人民的根本问题,才能鼓舞中华民族迸发出更为磅礴的前进动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文光  胡明  马宜果  
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四个共同”的论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贡献,“四个共同”论述中包含着深刻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国家发展、大一统思想及其实践和“华夷共祖”民族思想及其实践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观与“四个共同”的内在逻辑,以“四个共同”为前提追溯中华各民族的动态关系,可以避免对中华民族进行简单“一体”的讨论,从而强调中华民族超越差异性的主体性。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新刚  
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形成各学科共同培育的协同效应,构建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平台,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黄泰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需从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承四个维度入手。文化认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文化认知的理性升华,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情感体验,文化传承是前三者发展的旨归,同时,四者又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所在。民族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立足文化认知这个起点,抓住文化认同这个关键,围绕文化自信这个重点,筑好文化传承这条主线。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冯刚  刘文博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把握好劳动教育的原则,探索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高校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完善管理机制,创新载体,促进融合,以生为本,优化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与建设者作出应有贡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崔玉敏  文景刚  
自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更容易对大学生造成侵袭,培养其科学历史观愈发重要。极具先进性、时代性、丰富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点的红色文化可以为高校开展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特色素材,将其融入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有助于他们强化民族自信心、抵御错误思潮侵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通过学科建设、实践课程和实地教学等方式,依托新媒体技术等平台,充分挖掘泰山文化、齐鲁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中的"红色元素",将其与新时代的"文化兴国"战略相契合,对于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有裨益。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陆颖龙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奋斗精神,以实际行动建功新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可以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修为、担当时代责任、练就过硬本领。高校要把握关键抓住根本,引导大学生勇担奋斗使命,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激扬奋斗热情,拓展奋斗路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阿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法治也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也存在着地位有待提升、渠道有待拓宽、方式方法有待创新、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待提升等一系列问题。直面问题,做好新时代法治教育需要高校转变观念,做好顶层设计,保障法治教育地位;拓宽法治教育渠道,构建"三位一体"法治教育新局面;直面新媒体技术环境,创新法治教育方式方法;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提升法治教育教师素质等路径来实现"法治中国"理念在高校的落地生根。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兰海涛  王琼  
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具有综合育人价值。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开展,要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内容与重要意义;完善高校劳动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劳动教育的科学化管理;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考核制度;不断拓展劳动教育平台;积极促进高校与家庭、社会的密切合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柴艳萍  
现今,国家对高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关注度与重视度与日俱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教育工作内容中最为关键的一大元素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应致力于对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不断延展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思政教育中的融合度,促使我国大学生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思想,提升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度与认可度。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路丽丽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既有利于增进“五个认同”,增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包括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认同和社会责任行动三个阶段以及政治、学习、生命、学校和网络五个方面。对S省3所高校3111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表明,大学生学校责任认知和政治责任认知相对较低,生命责任认同和学校责任认同存在不足,政治责任行动和学校责任行动有待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路径,一是聚焦思政课程引领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认知;二是依托校园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情感认同;三是紧扣社会实践提升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自觉性。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蔚   李一凡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将新时代雷锋精神与在沈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相融合,对丰富沈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提升沈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坚定沈阳大学生理想信念,涵养沈阳大学生道德情操及培养优秀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雷锋精神融入沈阳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契合点并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及个人层面提出推进路径建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郭艳燕  
红色音乐文化是指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革命和建设密切相关的音乐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英勇斗争精神和坚定信仰。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性。红色音乐文化在强化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情趣和厚植爱国情怀等重要功能。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路径包括丰富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内容、改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提升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成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包银山  王奇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当前民族工作的重心,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义重大。民族地区高校是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民族团结知识,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手段和方法,全面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地区高校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别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讲清讲透为何、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组织领导、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各民族学生嵌入式交往的校园环境等路径,有效铸牢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