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19)
- 2023(5715)
- 2022(4988)
- 2021(4804)
- 2020(3956)
- 2019(9314)
- 2018(9394)
- 2017(15997)
- 2016(9418)
- 2015(11273)
- 2014(11795)
- 2013(10924)
- 2012(10233)
- 2011(9133)
- 2010(9470)
- 2009(8249)
- 2008(8127)
- 2007(7698)
- 2006(6796)
- 2005(6252)
- 学科
- 济(34274)
- 经济(34243)
- 管理(20420)
- 业(17367)
- 方法(14385)
- 企(14122)
- 企业(14122)
- 中国(11669)
- 地方(11647)
- 数学(11251)
- 数学方法(10915)
- 教育(10512)
- 理论(9442)
- 农(8819)
- 学(8724)
- 财(7800)
- 教学(7427)
- 业经(7420)
- 农业(6409)
- 和(6313)
- 地方经济(6265)
- 贸(6178)
- 贸易(6167)
- 易(5851)
- 制(5521)
- 税(5156)
- 税收(4960)
- 收(4938)
- 融(4706)
- 金融(4703)
- 机构
- 大学(127655)
- 学院(124815)
- 研究(43961)
- 济(42604)
- 经济(41276)
- 管理(39791)
- 理学(32604)
- 理学院(31972)
- 中国(31903)
- 管理学(30877)
- 管理学院(30608)
- 京(28602)
- 科学(27689)
- 所(22444)
- 范(22351)
- 师范(22207)
- 江(21994)
- 财(21675)
- 研究所(19942)
- 中心(19906)
- 北京(18813)
- 农(18226)
- 州(18052)
- 师范大学(17653)
- 教育(16737)
- 技术(16626)
- 院(16518)
- 业大(16499)
- 财经(16298)
- 经(14540)
- 基金
- 项目(75618)
- 研究(60098)
- 科学(57688)
- 基金(49540)
- 家(42539)
- 国家(42095)
- 科学基金(34856)
- 社会(34454)
- 社会科(32316)
- 社会科学(32308)
- 省(31085)
- 教育(30819)
- 编号(27238)
- 划(26534)
- 成果(25022)
- 基金项目(24994)
- 资助(21453)
- 自然(21265)
- 课题(20905)
- 自然科(20681)
- 自然科学(20676)
- 自然科学基金(20239)
- 年(18011)
- 重点(17928)
- 大学(16992)
- 发(16791)
- 项目编号(16417)
- 部(16082)
- 性(15652)
- 规划(15305)
共检索到2108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向阳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崇高理想。新时代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文化认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通过"人文湾区"的建造、学校有效教育的影响、加强大湾区身份认同、创建文化交流平台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文化认同,有助于统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实施。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文婷 柯昀含
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就必须要有法治保障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成后,生态环保领域的立法进入应用立法时代。我国现有的一般性法律无法解决流域、区域存在的特殊生态环境问题,有必要制定专门法律,对现有体制、制度和机制进行系统集成,探索出适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模式。“十三五”以来,针对长江、黄河、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青藏高原等区域的生态保护问题所进行的立法尝试,就是对立法模式的集成创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已经通过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在粤港澳大湾区展开法律制定工作的过程中,建议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综合性立法结合特殊问题和协同治理情况,以提升流域性、区域性专门法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璟
粤港澳大湾区治理与合作已进入关键期,本文从合作内容、动因分析、差异化机制分析出发,以"互融共兴"为理论核心,从合作前提、联动机理、执行机理以及监督、评估、反馈四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分析范式。建议构建以协调委员会为主的协调管理体制,从法律、市场、政府和社会四个方面创新协调机制,以结构式强制、契约式和互动式三种方式配套相关政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璟
粤港澳大湾区治理与合作已进入关键期,本文从合作内容、动因分析、差异化机制分析出发,以"互融共兴"为理论核心,从合作前提、联动机理、执行机理以及监督、评估、反馈四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分析范式。建议构建以协调委员会为主的协调管理体制,从法律、市场、政府和社会四个方面创新协调机制,以结构式强制、契约式和互动式三种方式配套相关政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德洋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主导的充分发挥"两制"基础上的"一国"之内的国际经济大平台,为粤港澳地区的高校大学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需要他们在新时代有担当、有作为。本文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些优势和短板的基础上,对高校大学生如何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迎合新时代发展的步伐,练就过硬本领,抓住机遇、克服挑战和担当使命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大学生 机遇 挑战 担当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信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金融业和制造业均较发达、创新环境良好,为绿色金融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当前,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应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绿色金融产品 环境信息披露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陆金芳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构建,也可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即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作用,对接DEPA数字规则,成为湾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大湾区战略位置的“中转性”、地方立法的多重性与聚焦性和湾区前瞻性先行发展为对接DEPA规则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性条件,很大程度上也倒逼了大湾区的法治创新。但粤港澳大湾区对接DEPA数字规则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的因素、自身约束性条件和风险性,特别是要面对可能出现的规则排斥和规则缝隙。因此,大湾区应在发挥前沿数字技术的支撑作用、优化湾区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的衔接与创新探索数据安全监管机制三方面克服规则对接难题。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杨红 田光明 刘鸿
作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储备土地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土地要素保障。本文在全面梳理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储备运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大湾区土地储备创新发展的若干建议。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王亚煦
近年来,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是相一致的。新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扎实推进有助于服务大湾区的建设,面对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该文提出从4个方面落实对高校"双创"教育的支持,即构建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培育大湾区三地的创新创业文化交融、构建产学研融合的多方协同实践平台和打造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葛立宇 庞磊 张方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移动应用程序等新兴数字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各国的税收征管模式。粤港澳大湾区税收征管协作在纳税信息采集、第三方数据分享、税务风险评估、自助纳税服务等方面存在新的合作机遇,数字技术同样在纳税身份认证与安全、数据传输与安全等方面带来了全新的税务风险。只有在税收征管协作中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改造协作的机制、流程和方法,并从平台设计、组织构建和文化培育三个方面保障三地数字化变革的顺利推进,才能更加灵活地应对纳税人对大湾区税收征管协作的数字化期望,加速大湾区内部纳税营商环境的融合统一。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袁庆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在会计与审计准则、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实现了会计服务行业创新发展,迎来了加快完善的新机遇。针对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会计服务行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会计与审计制度差异、资格互认、三地跨境执业及监管等,本文提出建立会计与审计标准、打造人才新高地、挖掘服务新动能、提升跨境监管效率等对策建议,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会计服务行业又好又快融合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萍 蔡昭权 董鹏中 张逸琴 周克强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把职业教育推上了新的历史起点,同时也给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极大挑战。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方向同质化发展问题比较明显,高度集中在"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制约着未来人工智能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据此,大湾区高职院校应积极打造AI+X复合型人才培养矩阵,构建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人工智能职教共同体,建设集场景展示、技术体验、产业合作、咨询服务、示范培训等于一体的人工智能展示体验培训基地,以AI+X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推进大湾区高职院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链。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成洪波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创建国际一流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加强湾区高校与产业的融合创新,从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出迫切需求。"产学融创"致力于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形成价值整合、功能互补和创新要素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东莞理工学院凝练的"产学融创"理念,在打造创新型产学集群、创建特色产业学院、建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产学融创” 产学集群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赖红 李钦 蔡铁
"1+X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大意义。针对职业教育中"一技一岗"的学科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粤港澳地区软件行业"一岗多能"全栈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在高职专业群中实施"1+X证书制度",聚焦粤港澳区域软件产业的发展需求,专业群与产业群需求对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可定制化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满足分层按需施教的需求,解决了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