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09)
2023(8513)
2022(6604)
2021(6128)
2020(4451)
2019(10193)
2018(9798)
2017(17905)
2016(9350)
2015(10245)
2014(10159)
2013(10042)
2012(9716)
2011(8944)
2010(9274)
2009(8740)
2008(8289)
2007(7727)
2006(7346)
2005(6997)
作者
(27061)
(22913)
(22889)
(22049)
(14683)
(10795)
(10066)
(8850)
(8722)
(8160)
(8145)
(7420)
(7417)
(7380)
(7157)
(7114)
(6713)
(6624)
(6536)
(5992)
(5951)
(5511)
(5413)
(5273)
(5224)
(5215)
(4913)
(4743)
(4671)
(4406)
学科
(67912)
经济(67874)
管理(25935)
(22454)
(20076)
企业(20076)
方法(18724)
地方(17614)
业经(15908)
数学(15320)
数学方法(15216)
中国(14768)
地方经济(12677)
(12596)
(11624)
(9538)
(9521)
农业(9148)
理论(8827)
(8096)
环境(7923)
(7845)
金融(7844)
(7802)
(7785)
贸易(7776)
(7751)
经济学(7710)
(7440)
银行(7434)
机构
学院(146218)
大学(145403)
(74343)
经济(73026)
研究(55166)
管理(52475)
理学(44118)
理学院(43608)
管理学(43074)
管理学院(42784)
中国(41699)
(33352)
(30242)
科学(29289)
(26918)
财经(25754)
经济学(24919)
研究所(23965)
(23283)
中心(23150)
(22569)
经济学院(21931)
(19950)
(19650)
北京(19598)
师范(19542)
财经大学(18917)
(17898)
(17612)
科学院(16395)
基金
项目(88305)
科学(70351)
研究(69364)
基金(63851)
(54374)
国家(53900)
社会(47517)
科学基金(45972)
社会科(45037)
社会科学(45026)
(33841)
基金项目(32112)
教育(31005)
(27788)
编号(27506)
资助(25082)
自然(24985)
自然科(24358)
自然科学(24354)
自然科学基金(23925)
成果(23344)
(21470)
重点(20533)
国家社会(20520)
课题(20164)
(19644)
发展(18382)
(18103)
(18063)
(18028)
期刊
(95505)
经济(95505)
研究(52769)
中国(29815)
(26014)
管理(22692)
科学(18467)
学报(18286)
(17417)
经济研究(16788)
教育(15792)
大学(14775)
财经(14616)
(14176)
金融(14176)
学学(14063)
技术(13340)
业经(13314)
(12955)
问题(12120)
农业(11540)
(9180)
技术经济(9130)
世界(8226)
经济问题(7702)
统计(7687)
国际(7672)
改革(7354)
(7354)
商业(7304)
共检索到2380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政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再次完整、系统地提出"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体现出增强国有经济"五力"作为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目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百年建党历史经验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出增强国有经济"五力"对于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的重要性。国有经济"五力"的演化和完整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中国道路的必然选择。国有经济"五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的,其中创新力是核心,是决定竞争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关键因素。增强国有经济"五力"需要从企业内部管理和运营机制创新、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创新、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创新和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着手,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国民共进",支持国有企业与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哲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其核心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国有经济已成为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意义不言而喻。国有经济创新力是一种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为一体的综合创新能力。现阶段国有经济创新力明显增强,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前提,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必然选择,还是培育国际循环竞争优势的强有力保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国有经济应肩负起具有全局观与使命观的“链长”角色,在围绕提升供应链安全水平与增强产业链韧性、打造创新链、助推价值链重构等方面承担关键任务。此外,还需要从攻坚科技创新、推进开放创新、紧扣数字创新、发展绿色创新以及落实制度创新五个方面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欣  
增强国有经济“五力”是实现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从历史场域视角对国有经济“五力”目标形成的演进脉络进行系统回溯,深入分析了“单力—两力—三力—四力—五力”的阶段演化。基于共同演化理论以及世界一流企业成长逻辑,对国有经济“五力”进行重新审视,认为国有经济“五力”与世界一流企业的特征维度高度契合,世界一流企业成长逻辑赋予国有经济“五力”更深刻的内涵,可以通过世界一流企业演化规律深度透视国有经济“五力”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面向世界一流的国有经济“五力”评价模型,形成包含17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的国有经济“五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A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国有经济“五力”进行系统评价发现:国有经济“五力”综合指数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分项指数出现明显的分化趋势;指数区域间差距逐渐缩小,但是省际间和行业间差距仍然较大。最后,围绕增强国有经济“五力”协同性、夯实制度基础与能力基础、实施差异化提升策略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邵华璐   周佰成   张贺  
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基石,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对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特别提出要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目前,我国国有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国有经济创新力提升明显,但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严重;国有经济控制力较强,但形式较为单一、布局有待优化;国有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产业链的纵向关联度有待提升;国有经济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但内控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为促进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国有经济“五力”按照“三个层次、五个构成”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增强差异化竞争优势以提升国有经济竞争力,促进向产业链价值链延伸以提升国有经济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在关键领域的引导核心作用以夯实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扩大国有经济影响力,化解不确定条件下的各类风险以提升国有经济安全防控能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欧阳强  
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因此,必须加大对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的力度;通过资本与非资本结合的方式控制、扩大国有资本支配的范围;保持国有经济必要的数量和比重;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李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其中,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首次被正式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对未来我国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乃至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思想史基础马克思是公认的创新思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牛牧晨  
纵观中国乡村秩序的变迁历史,可发现其呈现出由内生性向外生性、由稳定性向流动性、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型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要求我们深刻把握乡村秩序的历史演变逻辑与现实指向。乡村秩序的转型意味着需要在新时代再造乡村秩序,在共同体格局下充分认识再造乡村秩序的必要性,在市民社会视角下充分理解再造乡村秩序的紧迫性,在社会自主性视域中充分把握再造乡村秩序的现实性。在此基础上,深刻意识到新时代再造乡村秩序面临的复杂态势与现实挑战,充分增强党组织在乡村秩序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培育乡村内部的自循环系统,积极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法治体系,促进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再造。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慧   郑霖豪   任羽卓  
文化在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人文经济是文化与经济交融互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我国乡村振兴、赋能高质量发展上起着引领作用。人文经济可通过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径、实现乡风文明传承创新、促进乡土社会和谐稳定、营造乡村美丽宜居环境五个方面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然而,当前人文经济引领乡村振兴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数字融合度较低、发展主体缺失三重现实挑战。据此,提出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特色文化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加强人才储备提高乡村振兴内驱力等途径破解现实困境,实现人文经济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明皓  叶敬忠  
城乡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内容。新时代城乡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共同富裕理论的创造性转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创新,其理论机理内含目标维度上的城乡全民富裕、动力维度上的城乡共建富裕、内容维度上的城乡全面富裕和策略维度上的城乡渐进富裕。本文通过结合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经验,以“全民、共建、全面、渐进”为原则提出了新时代城乡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包括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健全城乡全民共富提升机制,以紧密型城乡协作共同体建设激发城乡共建创富活力,以政策集成改革撬动城乡全面富裕建设,以区域性共富联盟和特色化发展战略支撑城乡渐进富裕路径,最终推动城乡共荣和全民共富的如期实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谢地   王圣媛  
国有经济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经济保障、是实施按劳分配的主要载体,并通过履行政府公共政策工具职能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阻碍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主要制约因素,而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均离不开国有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经验数据显示,国有经济在消除绝对贫困,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支撑政府调节作用等方面业已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但国有经济实际贡献与披露信息不对称也造成民众对国有经济真实价值、作用的某种误解。因此,可以从宏观制度顶层设计、中观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微观企业运营治理等角度探索发展国有经济的优化路径,以促进国有经济更好地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文涛   胡建  
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利益立场,立足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指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有利于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新时代实现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存续和强化,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文涛   胡建  
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利益立场,立足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指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有利于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新时代实现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存续和强化,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豆书龙   刘欢颜   胡卫卫   常亮  
党建引领是推进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事业的核心机制。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具有一体两面的鲜明特征,它既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也是促推党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二者是党和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相互增能、相互证成的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内在机理表征为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一致性、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必然性和乡村振兴促进党建的锻造性。通过对山东省招远市的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取得卓越成效,但仍存在共识凝聚难、主体协同难、平台搭建难和策略实施难等问题,据此应以建构主体认同凝聚价值共识,以推动协同治理实现效能提升,以搭建互动平台奠定物质基础,以确保精准施策提供有力保障,最终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互动互促和深度融合。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永江  袁俊丽  黄惠春  
本文以农业强国的内涵与特征为切入点,从理论上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基于我国农业强国的发展现状,从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扩大内需四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并从对内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对外提升我国农业全球影响力两方面提出推进农业强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强化农业发展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推动要素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可以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廖敏伶  李明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三农”理论创新具有科学深邃、系统完备的逻辑理路。一是理论逻辑,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三农”问题基本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二是文化逻辑,在于对中华农耕文化的转化与创新;三是历史逻辑,在于对中国及世界现代化历史的反思与借鉴;四是现实逻辑,在于对“新三农”问题的化解和回应;五是实践逻辑,在于对“三农”实践创新的指引和领航。通过以上“五重逻辑”审视习近平“三农”理论创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增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自觉自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