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06)
- 2023(14020)
- 2022(12152)
- 2021(11364)
- 2020(9391)
- 2019(21851)
- 2018(21615)
- 2017(40905)
- 2016(22486)
- 2015(25138)
- 2014(25010)
- 2013(24603)
- 2012(22689)
- 2011(20411)
- 2010(20678)
- 2009(18801)
- 2008(18596)
- 2007(16536)
- 2006(14670)
- 2005(13038)
- 学科
- 济(88089)
- 经济(87998)
- 管理(69514)
- 业(66161)
- 企(56526)
- 企业(56526)
- 方法(40224)
- 数学(34288)
- 数学方法(33776)
- 财(25366)
- 农(23677)
- 中国(23439)
- 业经(20094)
- 学(18340)
- 地方(18330)
- 务(17040)
- 财务(16966)
- 财务管理(16938)
- 贸(16190)
- 贸易(16179)
- 制(16148)
- 企业财务(16128)
- 农业(15792)
- 理论(15742)
- 易(15728)
- 策(15320)
- 和(14464)
- 技术(14393)
- 划(13888)
- 环境(13733)
- 机构
- 大学(319195)
- 学院(317702)
- 管理(129334)
- 济(125805)
- 经济(122886)
- 理学(111669)
- 理学院(110473)
- 管理学(108640)
- 管理学院(108050)
- 研究(106241)
- 中国(78623)
- 京(68148)
- 科学(64514)
- 财(59695)
- 所(52836)
- 农(48195)
- 研究所(47889)
- 中心(47707)
- 财经(47266)
- 江(46773)
- 业大(45866)
- 北京(43632)
- 经(42902)
- 范(42108)
- 师范(41798)
- 院(39239)
- 州(38156)
- 农业(37622)
- 经济学(35897)
- 财经大学(35040)
- 基金
- 项目(214636)
- 科学(168603)
- 研究(159631)
- 基金(154663)
- 家(134053)
- 国家(132913)
- 科学基金(114356)
- 社会(98532)
- 社会科(93382)
- 社会科学(93354)
- 省(82957)
- 基金项目(81427)
- 自然(74770)
- 教育(73536)
- 自然科(73000)
- 自然科学(72983)
- 自然科学基金(71646)
- 划(70385)
- 编号(66338)
- 资助(64573)
- 成果(54776)
- 重点(47729)
- 部(47432)
- 课题(45685)
- 发(45479)
- 创(44183)
- 项目编号(41399)
- 创新(41043)
- 教育部(40713)
- 科研(40569)
- 期刊
- 济(139418)
- 经济(139418)
- 研究(96395)
- 中国(59613)
- 管理(48533)
- 学报(47320)
- 财(45110)
- 科学(43993)
- 农(43246)
- 教育(39289)
- 大学(36062)
- 学学(33673)
- 农业(30373)
- 技术(28297)
- 融(28125)
- 金融(28125)
- 业经(22341)
- 财经(22229)
- 经济研究(21634)
- 经(18872)
- 图书(17943)
- 问题(17743)
- 技术经济(15957)
- 理论(15804)
- 业(15647)
- 现代(15065)
- 科技(15013)
- 实践(14600)
- 践(14600)
- 贸(14423)
共检索到4702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君 张威 鲁施雨 刘典浩
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支撑作用,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总缺口和“瓶颈”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许多短板、弱项和漏洞,部分领域存在过度投资和粗放发展。当前,在中国经济恢复关键期,启动基础设施投资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不宜采取大水漫灌的行为,更不宜在一般基础设施领域实行强刺激。本文在对城镇化和基础设施行业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基础设施高质量投资模式和当前基础设施投资循环战略,通过解析概念、需求、作用和投资策略选择,把高质量投资与推进结构调整、补短板、强弱项有机结合起来,旨在拓宽传统风险分析与管理的视野,将ESG等因素整合进投资过程之中,聚焦民生改善、环境保护和增强发展后劲领域,形成行稳致远的投资战略。同时,针对目前国内基础设施融资矛盾,提出了破除困境的金融创新策略和方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田园 任毅 李金林 周瑜
文章在测算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第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显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第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通过影响市场一体化、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来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时还对周边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改革
[作者]
潘雅茹 罗良文
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个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8—201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借助GMM动态面板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显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效果具有明显差异;基础设施投资既可以直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可以通过影响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间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门槛值,只有存量达到一定门槛值时,才会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都有显著正向作用,传统型基础设施和民生型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在中部、东部地区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姜慧 韩琪
东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但最后加入东盟的四个国家电力基础设施滞后,严重阻碍了整个东盟电力基建的建设,更不利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开展。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对新四国的电力基础设施投资的现状来充分挖掘四国的投资潜力,为今后中国投资者对新四国电力基础设施投资增强信心和提供对策。
关键词:
东盟新四国 电力基础设施 投资 潜力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唐安宝 李康康 管方圆
基于2010-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全国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FDI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基础设施投入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全国各省份整体上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且在沿海地区尤为明显;FDI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沿海地区,一般性基础设施投入与科技型基础设施投入均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在内陆地区作用效果不显著;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两类基础设施投入均能够正向调节FDI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作用大小有所区别。从政策层面来看,各地区要继续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科学规划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入,以更好地发挥对FDI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卢安文 王跃平
为降低重复建设成本,促进电信市场有效竞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被纳入新一轮电信重组之后资源整合的重点措施之一。从国内运营商间签署的协议以及共建共享实施现状发现,共建共享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文章提出了政府牵头、政企配合,加大对运营商的激励力度和成立第三方通信建设公司或仲裁机构三个策略来推进我国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施。
关键词:
基础设施 共建共享 推进策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马荣 郭立宏 李梦欣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全新的转型方向,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相关要素的空间配置提供数据形式和智能形态的规范性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向新型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可以充分规避规模不经济的严峻压力,缓解区位之间的独立性和错位性,以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分配、城市产业集聚的自增强式效果。本文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层次架构以及转型方向的双向互动视阈中,提出新时代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向信息网络模式构建、大数据模式构建、人工智能模式构建、5G产业模式构建转型,并认为高效推进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转型需要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创新发展,激发新型基建潜力与优势;加强协调与合作,实现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转型;优化制度供给,提高基建运营与管理效率。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俞孙婷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平台经济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凭借互联网经济的优势,改变了传统的规模经济,提供了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的新商业模式。在平台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平台经济 互联网 高质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陆凤芝 王辉 景光正
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的关键。本文借助宽带中国战略这一外生政策冲击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1年我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首次评估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举措能够显著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在作用机制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数字金融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等途径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此外,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对空间关联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从异质性视角来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区域、大中城市组更为明显。本文研究为准确理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及作用机制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裴尔洁 张治栋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新基建”实施的“快进键”,已成为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文章基于2007—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以“宽带中国”战略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经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释放互联网发展效应、城市创新效应和人才集聚效应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能显著促进中西部地区及中小城市规模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孙玉琴 姜慧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访问中亚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的实施将使沿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深入,实现长期的互利共赢。其中,中亚各国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枢纽地段,均为内陆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其对外经济联系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深度。而中国与中亚地缘相近,优势互补,长期以来保持着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及中国强大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钞小静 廉园梅 罗鎏锴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是由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所形成的数字型基础设施,具有与制造业发展融合相长的最佳结合点。立足于制造业全产业链条,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匹配"三个环节阐释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并基于2004—2018年我国283个地级市的爬虫数据和手工收集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且对高效率制造业的正向影响更加强烈;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东部地区、城市群内部城市、高技术行业、高数字化行业和成长期企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强烈;在作用机制方面,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升级生产制造、改善市场匹配两条渠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童健 张聪 闫勇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明确要求,“新”“老”基建协同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明确“老基建”的生产外部性和“新基建”的网络外部性基础上,本文突破静态研究框架,从动态视角研究了经济增长路径上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迁效应,并发现,“老基建”的短期经济刺激效应强于“新基建”,“新基建”的长期经济刺激效应和创新激励效应明显强于“老基建”。同时,“任期约束”是政府设定基础设施投资结构转型时点的关键变量,对短期经济增长目标关注程度越高、关注期限越短的政府往往选择延迟基础设施投资结构转型时点,但这会带来经济增长的“下台阶”现象。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老基建”在经济增长初期充分发挥了生产外部性作用,但现在对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激励效应明显减弱,而“新基建”对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激励效应显著增强。因此,政府应因地制宜结合“新”“老”基建边际产出相对变化,尽早推进“新”“老”基建转型,统筹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晓民 金卫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推进过程中仍存在重硬轻软、重政轻企、重建轻用等一系列问题。应充分发挥我国在市场、政策和数据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保障,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应用主导,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谢众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清算所于2009年11月28日成立,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基础设施领域填空白、补短板的一项战略举措。十年来,上海清算所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引入并持续拓展中央对手清算机制、创新发展并不断完善债券发行登记托管结算服务,基本建成了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