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44)
- 2023(12863)
- 2022(10754)
- 2021(9691)
- 2020(7684)
- 2019(17239)
- 2018(16538)
- 2017(29446)
- 2016(15963)
- 2015(17703)
- 2014(17534)
- 2013(17370)
- 2012(16585)
- 2011(15364)
- 2010(16045)
- 2009(14900)
- 2008(13993)
- 2007(12488)
- 2006(11594)
- 2005(10829)
- 学科
- 济(71623)
- 经济(71559)
- 业(41898)
- 管理(38807)
- 企(31382)
- 企业(31382)
- 中国(29291)
- 融(26760)
- 金融(26759)
- 地方(24876)
- 银(24771)
- 银行(24736)
- 农(24408)
- 行(24155)
- 方法(22282)
- 业经(19717)
- 数学(19037)
- 数学方法(18768)
- 农业(17289)
- 制(17196)
- 财(16399)
- 学(14477)
- 发(13568)
- 地方经济(12383)
- 贸(12102)
- 贸易(12085)
- 易(11630)
- 教育(11581)
- 理论(11534)
- 环境(11278)
- 机构
- 学院(232664)
- 大学(231445)
- 济(94455)
- 经济(92102)
- 研究(89819)
- 管理(80622)
- 中国(71437)
- 理学(67776)
- 理学院(66840)
- 管理学(65469)
- 管理学院(65040)
- 科学(54521)
- 京(50915)
- 所(46105)
- 农(45159)
- 财(43860)
- 研究所(41866)
- 中心(40960)
- 江(37992)
- 业大(35148)
- 农业(34924)
- 范(34715)
- 师范(34326)
- 财经(33590)
- 北京(32563)
- 院(32378)
- 州(30925)
- 经(30317)
- 经济学(29363)
- 省(28389)
- 基金
- 项目(151204)
- 科学(117991)
- 研究(112567)
- 基金(106315)
- 家(93408)
- 国家(92523)
- 科学基金(77653)
- 社会(70985)
- 社会科(67299)
- 社会科学(67276)
- 省(61926)
- 基金项目(55608)
- 教育(51659)
- 划(51610)
- 自然(47716)
- 自然科(46594)
- 自然科学(46579)
- 自然科学基金(45742)
- 编号(45722)
- 资助(42465)
- 发(39449)
- 成果(38118)
- 重点(35394)
- 课题(34240)
- 创(32345)
- 部(32221)
- 发展(31651)
- 展(31118)
- 创新(30207)
- 国家社会(29232)
- 期刊
- 济(116013)
- 经济(116013)
- 研究(76241)
- 中国(58624)
- 农(44308)
- 学报(38426)
- 融(37413)
- 金融(37413)
- 科学(35662)
- 教育(33591)
- 财(31788)
- 管理(30636)
- 农业(29859)
- 大学(29333)
- 学学(27480)
- 业经(20215)
- 技术(19959)
- 经济研究(17778)
- 财经(16503)
- 业(15126)
- 问题(14376)
- 经(14330)
- 版(11935)
- 资源(10981)
- 科技(10926)
- 贸(10712)
- 商业(10664)
- 技术经济(10645)
- 世界(10621)
- 图书(10584)
共检索到3780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丽英 何嘉南 吴倩
生产融合—生活融合—生态融合(简称“三生融合”)是新时代大力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运用改进CRITIC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模型、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究2012—2021年我国城乡“三生融合”的演进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城乡“三生融合”总体水平和子系统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上升,但生态融合与生产融合、生活融合演化速率剪刀差不断拉大,三者极差呈现“V”型变化;(2)生态融合是制约“三生融合”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3)城乡“三生融合”耦合协调度在观察期内上升速率放缓,整体陷入发展困境,而且区域异质性明显,高值区域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扩展;(4)政府干预程度等显著影响城乡“三生融合”耦合协调度,各个因素对子系统存在不同的影响;(5)子系统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问题区域分析表明,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主要问题区域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丽英 何嘉南 吴倩
生产融合—生活融合—生态融合(简称“三生融合”)是新时代大力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运用改进CRITIC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模型、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究2012—2021年我国城乡“三生融合”的演进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城乡“三生融合”总体水平和子系统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上升,但生态融合与生产融合、生活融合演化速率剪刀差不断拉大,三者极差呈现“V”型变化;(2)生态融合是制约“三生融合”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3)城乡“三生融合”耦合协调度在观察期内上升速率放缓,整体陷入发展困境,而且区域异质性明显,高值区域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扩展;(4)政府干预程度等显著影响城乡“三生融合”耦合协调度,各个因素对子系统存在不同的影响;(5)子系统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问题区域分析表明,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主要问题区域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高增安 何兴隆
习近平深刻把握我国城乡关系的时代特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借鉴吸收西方社会有益成果,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原则、目标、路径、保障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论述,形成了全面系统、深邃科学的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丰富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处理城乡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
新时代 城乡融合发展 重要论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渊基 蔡保忠 郑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面临崭新的历史机遇。城乡融合发展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城市和乡村逐渐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总结了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成绩和历史经验,探讨了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进城乡生产经营融合、资产收入融合、要素资源融合、人力资本融合、基础建设融合、管理服务融合等六个融合的对策建议,以期真正扭转城乡二元的历史格局。
关键词:
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逯苗苗 周思思
本文基于2015-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测算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各省份之间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关联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关联关系数量与网络密度呈现上升趋势,网络等级度与图效率呈现下降趋势;位于板块Ⅰ的北京、天津等10省是净溢出省份,能够有效溢出产业融合发展理念。位于板块Ⅲ的江苏、湖北等8省是双向溢出省份,能够承担双向引导角色,是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关键。地理位置、数字技术、经济增速、乡村投资与乡村收入所构成的差异矩阵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网络结构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志强 范建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基于系统论观点,城乡融合发展是城市和乡村两个包含不同功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演进的一种新发展形态,城乡经济融合、政治融合、文化融合、社会融合和生态融合等五大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多维有机整体,来自城乡五个子系统的内部融合推力和外部环境压力共同形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要通过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城乡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建立城乡文化互哺机制,健全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健全城乡一体绿色治理机制,推进新时代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关键词:
系统论 城乡融合 维度 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颜培霞
产业融合不仅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力。产业融合从优化升级城乡产业结构、推动城乡空间互联互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强化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等不同层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探讨了产业融合的不同模式以及产业融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提出从推进城乡管理体制的联动发展、加强全域统筹建设与促进产业和高级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三个方面,分别强化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撑、外部环境支撑和要素支撑,加快推动以产业融合为内驱动力的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融合发展。
关键词:
产业融合 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乡关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骞 金华丽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思路。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扎实成效、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提质增效、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面对新征程新任务,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脱贫质量等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在“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新征程上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金晓斌 叶超 岳文泽 马利邦 罗震东 杨忍 吕晓 王成 李传武 张国俊 范业婷
城乡融合发展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大现实需求。为全面认识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探寻城乡协同治理的路径,明晰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特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就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态势与路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路径、乡村聚落重构、乡村新业态发展、数字技术驱动乡村转型、不同区域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等前沿问题进行笔谈,以期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关注:(1)全局统筹与区域联动导向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主要壁垒与创新路径。构建城乡有效衔接和互补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以县域为载体加快城乡联动发展,推动流动人口的弹性治理和城乡自然社会统筹治理。推动跨界治理,鼓励东西部地区帮扶协作,实现区域尺度的城乡协同发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强化县域及小城镇的联动作用,增强人才、技术、资本流入的吸引力,推动产业结构向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东部发达地区要构建多点支撑、网络布局、层次分明的空间结构体系,拓展城乡要素流动的广度与精度,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转型升级和普惠发展。(2)国土空间“规划—利用—整治”驱动下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实现城乡共治和乡村重构。通过国土空间规划锚定城乡发展空间格局,由规划实施落实城乡空间布局优化,通过空间有机更新提升空间品质,驱动不同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重点关注乡村功能供给水平、资源利用方向和产业发展模式,挖掘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景观等复合功能,探索区域适配、特色凸显、高效增益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强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整治,推动资源要素整合和价值提升,加强城乡产业互动、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有序流动。(3)数字技术和智能化平台支撑下城乡治理精细化和乡村转型发展的认知提升与实践创新。建立城乡数据共享平台,破解城乡融合的“数字鸿沟”,实现城乡治理精细化。深度应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数字设备的覆盖面,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城乡文化资源。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数字技术对接消费市场,打通多元化的农产品上行渠道,刺激城乡居民消费转型和消费能力提升。将数字技术植入乡村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全过程,推动农业生产智慧化、乡村产业发展数字化、乡村政务智能化和乡村社会治理数字网格化。以上观点可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融合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晓蓓
新时代发展新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城乡融合发展支持,近年来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大量涌现能够印证这一认知。基于此,文章简单介绍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并结合城乡融合发展的困境,深入探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具体涉及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拓展宣传教育渠道等内容。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意义 困境 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长明
文章在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2014—2020年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进行测算,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研究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2014—2020年,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逐渐提升,在空间上表现出“东—中—西—东北”阶梯递减的特点。乡村消费占比、劳动效率、农业总产值增速等是驱动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作用存在差异。文章最后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集群化发展、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动机制、创新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长明
文章在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2014—2020年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进行测算,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研究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2014—2020年,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逐渐提升,在空间上表现出“东—中—西—东北”阶梯递减的特点。乡村消费占比、劳动效率、农业总产值增速等是驱动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作用存在差异。文章最后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集群化发展、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动机制、创新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晏朝飞 陈江鹤
通过构建数字经济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8—2022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指数,运用泰尔指数刻画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期间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驱动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保持提升态势,全国省际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总体收敛,但各区域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化现象,区域内部差异构成全国总体差异的最重要来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显著促进作用,且随着城乡数字鸿沟的缩小,其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边际效应逐渐增强。鉴于此,建议持续消弭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晏朝飞 陈江鹤
通过构建数字经济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8—2022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指数,运用泰尔指数刻画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期间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驱动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保持提升态势,全国省际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总体收敛,但各区域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化现象,区域内部差异构成全国总体差异的最重要来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显著促进作用,且随着城乡数字鸿沟的缩小,其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边际效应逐渐增强。鉴于此,建议持续消弭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志飞 宋伟轩 王捷凯 陈艳如 熊烨箐
在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案例,运用熵值法计算长三角地区2008—2018年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城乡融合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高低高”结构向“Σ”转变的空间演变特征,空间融合发展水平和社会融合发展水平的高值区大致呈现出“Σ”的空间分布特征,经济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高低高”的圈层结构特征,生活融合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地理探测器模型结果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高级化、财政支农支出比例、财政分权有助于城乡融合的发展,经济发展的速度、产业结构偏离、城乡基本建设支出比例不利于城乡融合的发展;从时间变化上看,政府力量在逐步减弱,市场力量在逐渐增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