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64)
2023(16154)
2022(13512)
2021(12537)
2020(10207)
2019(23349)
2018(22689)
2017(42714)
2016(22439)
2015(25004)
2014(24902)
2013(24238)
2012(22483)
2011(20179)
2010(20401)
2009(18934)
2008(17623)
2007(15415)
2006(13631)
2005(12452)
作者
(61869)
(51629)
(51237)
(48577)
(32696)
(24699)
(23338)
(20074)
(19737)
(18398)
(17547)
(17458)
(16177)
(16025)
(16005)
(15879)
(15141)
(14847)
(14760)
(14692)
(12910)
(12466)
(12365)
(12052)
(11775)
(11529)
(11253)
(11187)
(10370)
(10136)
学科
(99136)
经济(99028)
(64165)
管理(63587)
(52026)
企业(52026)
方法(39104)
中国(34063)
数学(33550)
数学方法(33071)
(29825)
(28144)
金融(28140)
(26801)
银行(26776)
地方(26707)
(26348)
(25896)
业经(24778)
(20789)
农业(20579)
(18391)
(17304)
贸易(17286)
(16691)
理论(16521)
(16174)
财务(16111)
财务管理(16075)
企业财务(15349)
机构
学院(313558)
大学(311373)
(132378)
经济(129623)
管理(119974)
研究(105129)
理学(102570)
理学院(101427)
管理学(99657)
管理学院(99082)
中国(86530)
(64837)
(63559)
科学(61120)
(51138)
中心(50627)
财经(49676)
(47939)
(47068)
研究所(45845)
(45135)
(42762)
师范(42373)
业大(42013)
经济学(41580)
北京(40938)
(38956)
(38053)
经济学院(37304)
财经大学(37023)
基金
项目(206414)
科学(164467)
研究(155708)
基金(150129)
(128752)
国家(127578)
科学基金(111011)
社会(100997)
社会科(95747)
社会科学(95726)
(81389)
基金项目(78913)
教育(71682)
自然(69071)
(67775)
自然科(67526)
自然科学(67513)
自然科学基金(66279)
编号(63213)
资助(60222)
成果(51379)
(48999)
重点(46782)
(45698)
课题(44099)
(44074)
国家社会(41846)
创新(41022)
教育部(40088)
发展(39678)
期刊
(151480)
经济(151480)
研究(96606)
中国(65288)
(49402)
(46395)
管理(45803)
(43818)
金融(43818)
学报(43400)
科学(42088)
教育(36462)
大学(34501)
学学(32437)
农业(30894)
技术(27890)
业经(26561)
财经(25039)
经济研究(23838)
(21648)
问题(19839)
理论(15299)
(15162)
(14897)
技术经济(14737)
商业(14700)
(13956)
现代(13896)
统计(13728)
图书(13675)
共检索到4840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冯永泰  
城乡分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通过乡村城市化城乡又将走向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城乡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变革与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由于制度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城乡融合发展还面临着发展制度的区隔性、要素流动的单向性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偏向性等现实问题。要立足于中国城乡关系实际,着眼于未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基础,以深化城乡产业融合为关键,以提升乡村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根平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原理批判资本主义城乡关系异化以及对前人的城乡理念进行"扬弃"的结果。其主体内容包括城乡融合的逻辑必然、本质内涵和实现条件,最终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从理论层面、价值层面和实践层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有助于从根本上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郭殿生  宋雨楠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导致城乡分离和对立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城乡对立进一步强化。实现城乡融合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条件,而这一条件也是从现有的生产力发展需要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理论价值主要包括它高扬了人的核心价值、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和验证了方法论的科学性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与进步;加快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城乡融合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对立的制度条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依法规划,统筹协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盛辉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研究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撷取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关系发展的相关理论,形成了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城乡融合及其发展思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前提;发展和协调布局生产力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基础;以城带乡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工农产业融合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客观要求;科学技术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推力。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皇甫鑫  唐依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的视角对城市和乡村及其关系进行了理论探索,提出了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差别、城乡融合的经典论断。反观当今中国,城乡分离、对立、差别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愈演愈烈,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瓶颈,要想跨过这个瓶颈达到城乡融合的良好态势,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城乡发展的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提升城乡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联结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石玉顶  
马克思恩格斯面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城市的扩张所引起的城乡对立和矛盾的现实,提出了丰富、系统且富有科学预见性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学习和领会这些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城乡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林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等早期文本中,马克思恩格斯基于泛分工论的视角剖析了城市与乡村的分离运动与城乡关系的历史本质。城乡的分离与对立,是分工与所有制发展的必然后果与私有制条件下分工导致的社会历史矛盾的症候体现。因而,消灭城乡分立并实现城乡在更高历史阶段的融合发展,就构成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内在趋势与要求。就如何超越城乡对立的现实举措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大工业发展的基础性与必要性,但在"农业与工业的结合"等具体举措尚显空泛。这也显示了泛分工论视域下的城乡发展观内在的逻辑困境与理论局限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许彩玲  李建建  
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整个人类社会城乡关系的发展脉络,形成了系统的城乡关系思想。随着我国城乡差距的日益扩大,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给予了关注,进行了不少的梳理和研读,并从中获取了颇多有益的启示。但目前学术界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进行解读时,往往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鲁  李剑芳  
中国关于城乡关系的探索与实践是对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关系不断演变,由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走向融合,党和国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目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城乡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农村病"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对此,应通过顶层设计与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挖掘农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等,为促进中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桂枝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人的存在是客观的,人的生存发展也是客观的,从而分析出人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持续满足源于人类可持续的实践劳动;这个劳动过程使人类渐渐渴求平等,而人类真正实践平等则需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保障,这个保障只有科学社会主义能够提供。所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即实现人的真正平等架构社会制度基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明桂  
在新自由主义冲击下,非公工会组织被异化为资方的附属机构,低权利、低福利来维持的企业高增长不具有持续性,企业和政府必须为劳动者健全的生活支付成本和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马克思恩格斯工会思想(以下称马恩工会思想)揭示了工会产生的使命和维权职能,为指导非公企业工会发展和满足劳动者的现实需要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积极组建和完善非公企业工会以扭转"资强劳弱"的不和谐局面;充分激活和发挥工会维权功能以解决工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设法探索和拓宽工会职责范围以满足工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平正义需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高京平  苏荣  
近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但价值观念偏差、道德意识低下等问题仍需引起足够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加强道德教育,以科学的理论引领道德教育实践,推动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讲师高凤敏写作的《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一书,在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体现出较高的学术水平,具体可归纳为三个特点: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施九青  
人的自由发展贯穿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自由具有日常用语、身份认定、制度意义、科学与哲学四个层面的含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文本中具体是在哪个层面上使用自由一词,要看其具体语境。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发展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主张人的自由意识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阶段,主张费尔巴哈的人的自由本质的异化、复归的人本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阶段,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人的自由发展思想阶段。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姜伟贤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形成了生产力平衡布局、区域分工协作等思想,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在中国化过程中经历了区域均衡发展阶段、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区域统筹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阶段的演进。进入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统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同步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并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