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34)
- 2023(12554)
- 2022(10798)
- 2021(10343)
- 2020(8373)
- 2019(19351)
- 2018(19500)
- 2017(36745)
- 2016(19935)
- 2015(22463)
- 2014(22420)
- 2013(22249)
- 2012(20063)
- 2011(18209)
- 2010(18176)
- 2009(16459)
- 2008(15766)
- 2007(13925)
- 2006(12415)
- 2005(10592)
- 学科
- 济(80777)
- 经济(80689)
- 业(60830)
- 管理(52020)
- 农(48111)
- 企(39640)
- 企业(39640)
- 方法(33961)
- 农业(32104)
- 数学(29332)
- 数学方法(29015)
- 业经(22518)
- 中国(20906)
- 地方(17618)
- 财(17116)
- 学(16771)
- 制(14868)
- 贸(13511)
- 贸易(13503)
- 发(13298)
- 易(13147)
- 环境(12915)
- 技术(12793)
- 理论(12657)
- 和(12084)
- 教育(11710)
- 策(11649)
- 农业经济(11179)
- 银(10982)
- 银行(10949)
- 机构
- 学院(281732)
- 大学(278262)
- 管理(115153)
- 济(110082)
- 经济(107613)
- 理学(100728)
- 理学院(99695)
- 管理学(98061)
- 管理学院(97577)
- 研究(92291)
- 中国(69059)
- 农(63138)
- 京(58806)
- 科学(58725)
- 业大(49266)
- 农业(48268)
- 财(46246)
- 所(45788)
- 中心(43018)
- 研究所(41922)
- 江(40459)
- 范(37928)
- 师范(37650)
- 财经(37488)
- 北京(36649)
- 经(34286)
- 州(33084)
- 院(32748)
- 经济管理(32218)
- 经济学(30541)
- 基金
- 项目(197963)
- 科学(155300)
- 研究(149011)
- 基金(141935)
- 家(122793)
- 国家(121659)
- 科学基金(104482)
- 社会(92322)
- 社会科(86885)
- 社会科学(86858)
- 省(78879)
- 基金项目(76552)
- 自然(66987)
- 教育(66804)
- 自然科(65346)
- 自然科学(65335)
- 划(65069)
- 自然科学基金(64153)
- 编号(63928)
- 资助(56739)
- 成果(51043)
- 重点(43583)
- 发(43478)
- 部(43300)
- 课题(42305)
- 创(41175)
- 创新(38192)
- 科研(37230)
- 项目编号(37097)
- 国家社会(36974)
- 期刊
- 济(125090)
- 经济(125090)
- 研究(78746)
- 农(65791)
- 中国(54091)
- 学报(45147)
- 农业(44906)
- 科学(42335)
- 管理(37065)
- 大学(34872)
- 学学(33048)
- 教育(32233)
- 财(31571)
- 业经(26800)
- 融(24208)
- 金融(24208)
- 技术(24022)
- 业(20624)
- 问题(17495)
- 经济研究(16913)
- 财经(16580)
- 版(15256)
- 图书(15107)
- 农业经济(14567)
- 科技(14530)
- 资源(14028)
- 农村(14020)
- 村(14020)
- 理论(14002)
- 经(13941)
共检索到403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孔德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民群众有了较多获得感,但是,农民获得感仍然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农民群众需要更可持续的获得感。新时代让农民的获得感更可持续,经常倾听民怨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前提,努力破解民生痛点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关键,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核心,不断创新制度性供给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保障。
关键词:
新时代 农民 获得感 可持续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灵光 陈媛媛
以往评估新农合制度的政策效果主要是围绕着医疗和健康领域展开,却忽略了更加综合的指标——幸福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农合制度的本质就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健康以及透明简化的报销手续等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农民的幸福感。文章采用2010年和2012年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CFPS)以及2006年、2009年和2011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考察新农合制度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农合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文章进一步按照性别、年龄、收入、教育以及地区分组后研究发现,新农合
关键词:
新农合 幸福感 农民 工具变量 倍差法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灵光 陈媛媛
以往评估新农合制度的政策效果主要是围绕着医疗和健康领域展开,却忽略了更加综合的指标——幸福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农合制度的本质就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健康以及透明简化的报销手续等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农民的幸福感。文章采用2010年和2012年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CFPS)以及2006年、2009年和2011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考察新农合制度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农合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文章进一步按照性别、年龄、收入、教育以及地区分组后研究发现,新农合的局部效果也不理想。这可能因为新农合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报销比例低、报销范围窄以及报销手续繁琐等,致使该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文章从学术角度支持了新农合制度改善的必要性,即新农合的改善不仅要围绕提高报销比例和范围展开,还要在报销手续及流程上进行简化,增加报销规章的透明度,这样才能全面地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
新农合 幸福感 农民 工具变量 倍差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荣 段晓雪
如何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以解决目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集体行动的困境”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探究政府信任在民生保障获得感与农民公共精神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民生保障获得感与政府信任是影响农民公共精神的重要变量,二者均能对公共精神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第二,政府信任是民生保障获得感影响农民公共精神的重要机制,在二者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据此,政府要进一步把握民生关切,增强民生保障的精准性、公平性与普及性,同时通过制度建构确保在社会保障治理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以协调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提升农民的政府信任和对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抓好乡村公共生活空间的价值规范与价值引领,强化农民的集体归属感,涵育农民公共精神,加强乡村社会凝聚力。
关键词:
民生保障获得感 政府信任 农民公共精神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学静 陈海玉
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是树立和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这一时代化问题展开研究,让人民群众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同时,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界定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内涵及维度,并提出了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对策。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人民生活 人民群众获得感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璐璐 吴群 周应恒 邹伟 黄征学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获得感是衡量改革必要性、迫切性、成效性的重要标尺。从获得感的视角来剖析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增强农民获得感,应从如下方面着手:确权登记,让农民更有安全感;"还权赋能",让农民更有主人感;规范交易,让农民更有幸福感;完善法律法规,让农民更有信任感。要加快修订和完善农地产权的法律制度,规范农地流转市场,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权利监管,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治理。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璐璐 吴群 周应恒 邹伟 黄征学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获得感是衡量改革必要性、迫切性、成效性的重要标尺。从获得感的视角来剖析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增强农民获得感,应从如下方面着手:确权登记,让农民更有安全感;"还权赋能",让农民更有主人感;规范交易,让农民更有幸福感;完善法律法规,让农民更有信任感。要加快修订和完善农地产权的法律制度,规范农地流转市场,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权利监管,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治理。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付臻
“获得感”具有统摄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的双重特性,需要依托外在衡量和内在评判的双向标准来把握,基于哲学角度理解和探究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内在意蕴极富意义。从自身的基本需求满足到他者间交互性社会承认,从外在的物质保障到内在的精神追求,从自然的个体存在到价值的自为发展,“获得感”体现出自然基础、社会交往、情感活动、价值实现等多维哲学属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拓展丰富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哲学意蕴,使其具备了各维度全面立体展现的基础和可能。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付臻
“获得感”具有统摄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的双重特性,需要依托外在衡量和内在评判的双向标准来把握,基于哲学角度理解和探究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内在意蕴极富意义。从自身的基本需求满足到他者间交互性社会承认,从外在的物质保障到内在的精神追求,从自然的个体存在到价值的自为发展,“获得感”体现出自然基础、社会交往、情感活动、价值实现等多维哲学属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拓展丰富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哲学意蕴,使其具备了各维度全面立体展现的基础和可能。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限 许辉 朱博文
<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成效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成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进入新时代,获得感一词被广泛应用在诸多行业、诸多领域,成为评判和检验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也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理论界与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扎实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及测评研究,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与鲜活的实践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吴炜
干中学作为教育之外的人力资本的形成方式,长时间以来缺少关注。本文使用2010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农民工调查数据研究了干中学对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干中学是农民工劳动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重要性超过了教育培训。干中学习得的技能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与教育培训习得的技能相比,干中学习得的技能对农民工工资收入会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教育与干中学存在交互作用,干中学习得的技能所获得的收入回报率要高于教育培训所获得技能的回报率。这说明要提升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在加强教育培训的同时也应鼓励干中学。
关键词:
农民工 干中学 人力资本 教育 技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柏霖 庞海云
中学阶段是我们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阶段和黄金时间,中学思想政治课获得感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知识、情感、思维、实践四个层面浅谈获得感提升路径,响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号召,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高精尖创新型人才打好思想基础,固牢政治根基,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课获得感。
关键词:
中学思想政治课 获得感 中学生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金龙 王桂玲
作为产业工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是支撑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其工作获得感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工作收入、工作安全、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和工作晋升5个维度来解释农民工工作获得感状况。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农民工工作获得感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不同维度获得感状况差别较大,其中工作安全获得感最强,工作环境获得感和工作时间获得感水平一般,而工作晋升和收入两方面的获得感则严重不足; 51~65岁农民工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获得感优势,31~50岁群体与18~30岁群体之间工作获得感差距不显著;绝对收入与工作获得感之间呈现复杂的关系,相比中低收入群体,高收入农民工对不同维度工作获得感的评价最高,但中等收入农民工的工作获得感低于低收入群体,其中又以工作收入获得感尤为突出;较之于在体制外就业群体,就业于体制内的农民工具有明显的工作获得感优势,在工作晋升获得感上则不存在部门差异。
关键词:
农民工 工作获得感 多维结构 差异特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聂伟
农民工获得感的评价主体是农民工,评价内容是"客观获得",而评价标准则是"主观感受"。文章基于主客观相结合的分析思路,利用8个城市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以生活控制感为中介变量,分析农民工就业质量对获得感的影响及其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对获得感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具体而言,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越高,即工资水平、职业身份、技能培训和主观职业地位状况越好,获得感水平越高,工作权益维度各变量的影响不显著,较长的工作时间不利于获得感的生成。(2)就业质量能够通过生活控制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获得感。生活控制感是职业身份、工资水平、技能培训、主观职业地位、单位所有制、加入工会、职业类型与获得感的中介变量。据此,文章提出在就业领域推动包容性的政策设计,改善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而提升农民工获得感水平。
关键词:
就业质量 获得感 生活控制感 农民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瑶瑶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的获得感如何值得关注。运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数据,探究社会资本、就业质量对农民工获得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和就业质量对农民工获得感的影响比较显著。社会支持网越大、人情礼支出越多的农民工获得感越高。工资收入增加对农民工获得感有促进作用,签订劳动合同会抑制农民工的获得感,购买社会保险的农民工获得感更高。社会资本通过就业质量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农民工获得感,表现为社会资本越丰富,就业质量越高,获得感越强。社会资本和就业质量对农民工获得感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影响显著高于新生代农民工。据此提出相关措施,拓宽农民工社会网络,改善其就业质量,提高农民工获得感。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就业质量 农民工 获得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