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68)
2023(12563)
2022(10753)
2021(10256)
2020(8006)
2019(18666)
2018(18544)
2017(34427)
2016(18598)
2015(20867)
2014(20832)
2013(20477)
2012(18587)
2011(16980)
2010(16960)
2009(15281)
2008(14535)
2007(12737)
2006(11203)
2005(9170)
作者
(53076)
(44182)
(43752)
(41711)
(27878)
(21047)
(19768)
(17290)
(16709)
(15611)
(15149)
(14701)
(13751)
(13729)
(13377)
(13211)
(13164)
(12912)
(12446)
(12321)
(10877)
(10730)
(10570)
(10048)
(9923)
(9822)
(9718)
(9680)
(8860)
(8714)
学科
(73109)
经济(73028)
(51117)
管理(49916)
(38887)
企业(38887)
方法(32307)
(31540)
数学(27712)
数学方法(27379)
农业(21005)
中国(20422)
业经(19959)
(17457)
地方(16546)
(16433)
(13775)
理论(12487)
(11744)
(11731)
贸易(11724)
教育(11549)
(11362)
环境(11216)
(10922)
技术(10843)
(10555)
银行(10521)
(10030)
(9961)
机构
学院(262545)
大学(261673)
管理(106216)
(98747)
经济(96320)
理学(92798)
理学院(91788)
管理学(90207)
管理学院(89731)
研究(85807)
中国(61964)
(54981)
科学(54349)
(45534)
(43842)
(41760)
业大(40856)
中心(39106)
研究所(38289)
(37375)
(36777)
师范(36503)
财经(35407)
北京(34426)
农业(34366)
(32239)
(31441)
(30809)
师范大学(29438)
经济学(28416)
基金
项目(186411)
科学(146186)
研究(140484)
基金(133568)
(115217)
国家(114130)
科学基金(98087)
社会(87567)
社会科(82509)
社会科学(82488)
(73855)
基金项目(71477)
教育(63829)
自然(62110)
(61501)
自然科(60590)
自然科学(60580)
自然科学基金(59459)
编号(59365)
资助(53243)
成果(48381)
重点(41169)
课题(40413)
(40362)
(40356)
(38709)
项目编号(35938)
创新(35842)
国家社会(35247)
科研(35127)
期刊
(112255)
经济(112255)
研究(75314)
中国(48973)
(47223)
学报(42012)
科学(39371)
管理(36042)
教育(32465)
大学(32259)
农业(31861)
(30664)
学学(30347)
技术(22042)
业经(21877)
(20971)
金融(20971)
经济研究(16270)
财经(16004)
图书(15084)
问题(14634)
(13833)
(13479)
科技(13393)
理论(13289)
(13251)
实践(12459)
(12459)
现代(11940)
技术经济(11863)
共检索到3730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牛牧晨  
纵观中国乡村秩序的变迁历史,可发现其呈现出由内生性向外生性、由稳定性向流动性、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型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要求我们深刻把握乡村秩序的历史演变逻辑与现实指向。乡村秩序的转型意味着需要在新时代再造乡村秩序,在共同体格局下充分认识再造乡村秩序的必要性,在市民社会视角下充分理解再造乡村秩序的紧迫性,在社会自主性视域中充分把握再造乡村秩序的现实性。在此基础上,深刻意识到新时代再造乡村秩序面临的复杂态势与现实挑战,充分增强党组织在乡村秩序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培育乡村内部的自循环系统,积极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法治体系,促进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再造。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思红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总体性国家整合模式逐步裂解并演化为弱国家弱社会整合方式,乡村秩序变得越来越弱质,并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了一个危机时期,直到现在才走出困境。这主要归因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的困境以及相关整合因素的支撑。但是,随着一些相关结构要素的变化,当前相对平稳的乡村秩序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建构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有新内容的强国家强社会整合模式是实现平稳乡村秩序的客观要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云峰  吴越  
本文试图探讨乡村治理文化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变迁,这套逻辑包含了属阴的宗教信仰和属阳的儒家伦理规范两个面向。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存在一阴一阳两个操作系统,阳面是儒家伦理,阴面则是神道设教;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的内在一致性构建了一种阴阳和合的治理秩序,并促成了贯穿国家与乡村的教化之治。而在现代中国,现代化使得神道设教基本崩解,乡村治理体系从阴阳和合到阴阳二分,这也成为当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为此,国家尝试以产业化、非遗化和场所合法化等制度性方式重新吸纳民间信仰;与此同时,地方社会自发的民间信仰复兴也有效地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文化资源,其关键在于这种复兴所激发的地方自主性正是乡村共同体形成内生秩序的基础。本文认为,乡村治理应当继续赋予民间信仰等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从而发挥其低成本治理优势。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猛  李世祥  
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是理解民族乡村治理的核心维度。民族乡村的秩序均衡是乡村内生的自发秩序与国家正式的建构秩序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作用强度的差异,而在民族乡村呈现出不同的主导秩序。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引发乡村自发秩序与国家建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的双重失灵,造成了民族乡村的秩序危机。重构现代民族乡村秩序,其关键是实现乡村自发秩序、国家建构秩序与市场扩展秩序的融合统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云峰  吴越  
本文试图探讨乡村治理文化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变迁,这套逻辑包含了属阴的宗教信仰和属阳的儒家伦理规范两个面向。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存在一阴一阳两个操作系统,阳面是儒家伦理,阴面则是神道设教;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的内在一致性构建了一种阴阳和合的治理秩序,并促成了贯穿国家与乡村的教化之治。而在现代中国,现代化使得神道设教基本崩解,乡村治理体系从阴阳和合到阴阳二分,这也成为当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为此,国家尝试以产业化、非遗化和场所合法化等制度性方式重新吸纳民间信仰;与此同时,地方社会自发的民间信仰复兴也有效地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文化资源,其关键在于这种复兴所激发的地方自主性正是乡村共同体形成内生秩序的基础。本文认为,乡村治理应当继续赋予民间信仰等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从而发挥其低成本治理优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豆书龙   刘欢颜   胡卫卫   常亮  
党建引领是推进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事业的核心机制。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具有一体两面的鲜明特征,它既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也是促推党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二者是党和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相互增能、相互证成的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内在机理表征为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一致性、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必然性和乡村振兴促进党建的锻造性。通过对山东省招远市的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取得卓越成效,但仍存在共识凝聚难、主体协同难、平台搭建难和策略实施难等问题,据此应以建构主体认同凝聚价值共识,以推动协同治理实现效能提升,以搭建互动平台奠定物质基础,以确保精准施策提供有力保障,最终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互动互促和深度融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华滨   杨新宇  
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必须回应的关键问题。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工程”,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起点,全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机制,问题导向、科学路径、精准治理为增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供了实践载体和参照样本。“千万工程”通过丰富乡村治理组织资源、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提供了树立乡村系统治理理念、优化乡村基层治理结构、协调乡村治理主体利益、创新乡村治理实践方法的经验启示。基于此,在未来改进乡村治理中应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聚焦农民关切,突出民生导向;构建共治格局,改进治理效能;坚持统筹推进,强化多元保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华滨   杨新宇  
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必须回应的关键问题。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工程”,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起点,全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机制,问题导向、科学路径、精准治理为增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供了实践载体和参照样本。“千万工程”通过丰富乡村治理组织资源、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提供了树立乡村系统治理理念、优化乡村基层治理结构、协调乡村治理主体利益、创新乡村治理实践方法的经验启示。基于此,在未来改进乡村治理中应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聚焦农民关切,突出民生导向;构建共治格局,改进治理效能;坚持统筹推进,强化多元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国栋  
研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政策逻辑,探索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而为建设农业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参考。通过对乡村建设核心要义、政策内容以及时间演进的深度分析,总结梳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路径。挖掘认识和灵活运用乡村价值,探索新时代我国乡村实现现代化的方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许源源  左代华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内生秩序先后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行政渗透、人民公社时期的双重挤压、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获新生以及后税费时期的转型生长四个阶段。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社会改造运动以及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利益分化的组织形态、契约主导的市场秩序、组织化的社会关联正在重塑内生秩序的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透过"制度—过程—能力"的三维分析框架,可见村庄场域中内生秩序的逻辑演进路线。在权威主体自觉性的制度安排、利益主体策略性的调适行动以及人际能量场赋予的行动能力的运行机制下,制度嵌入与内生秩序达致适配能够降低制度的嵌入成本,避免乡村治理的内卷化,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动态平衡。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佩霞  朱明熙  
乡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是一个内嵌于社区内生秩序的复杂体系。小农经济形势下,社区"场域"的"熟人社会"特性催生出精英群体引领公共产品供给的基层治理路径;其"结构互动"的生成逻辑与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模式,在组织层面上决定了村社需作为"国家"与"社区"的介质承载起社区内公共产品供给的主导责任。当前村社公共产品供给最需解决的问题,在于借助国家资源来激活村社内部的组织力量,通过强有力村社组织的建设来实现农户的"组织化",从而在"统"的层面上确保村社基本公共产品供给。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石丹淅  
农村职业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变量。由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滞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政策系统碎片化、供需结构失衡等主要诱因,使其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效明显不足。新时代,以农为本积极转变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构建农村职业教育联合体;以生为本着力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筑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闭合系统;以人为本稳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整体性治理,促进农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更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秀兰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乡村治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是对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思想精髓的传承和弘扬,同时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经验的精华。其科学内涵包括治理目标、治理理念、治理原则和治理方式四个方面,并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让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推进乡村治理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点,是检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试金石,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压舱石。只有深刻理解乡村治理的基本逻辑,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篇章,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慧   郑霖豪   任羽卓  
文化在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人文经济是文化与经济交融互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我国乡村振兴、赋能高质量发展上起着引领作用。人文经济可通过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径、实现乡风文明传承创新、促进乡土社会和谐稳定、营造乡村美丽宜居环境五个方面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然而,当前人文经济引领乡村振兴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数字融合度较低、发展主体缺失三重现实挑战。据此,提出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特色文化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加强人才储备提高乡村振兴内驱力等途径破解现实困境,实现人文经济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丙存  
行政调解在当前乡村实践中,所调处纠纷的数量整体趋增,类型日益多样,且由新型城镇化引致的纠纷开始凸显;党政领导包保、司法所参与、村干部帮衬的责任机制逐渐形成;以行政权力为内核的行政权威是其内在的合法性基础,信访维稳是其外在制度性压力,恢复人际关系、重建乡村秩序则是其潜在功能。行政调解的乡村实践逻辑表明,每一起纠纷的行政调解就是由乡村干部、纠纷当事人等共同完成的一项权益性成就,而随着行政调解在时空向度上的持续延伸,农民的日常生活、乡镇政权的行政权威、乡村的社会秩序也得以共同再生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