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87)
2023(15813)
2022(13131)
2021(12311)
2020(9904)
2019(22625)
2018(22521)
2017(42095)
2016(23268)
2015(25939)
2014(26058)
2013(25192)
2012(22705)
2011(19796)
2010(20220)
2009(18371)
2008(17729)
2007(15335)
2006(13401)
2005(12052)
作者
(64117)
(52944)
(52410)
(50225)
(33857)
(25160)
(24031)
(20607)
(20090)
(18997)
(18213)
(17794)
(16725)
(16574)
(16246)
(16201)
(15872)
(15703)
(15145)
(15057)
(13052)
(12987)
(12764)
(11992)
(11788)
(11741)
(11736)
(11617)
(10619)
(10327)
学科
(85270)
经济(85176)
管理(68466)
(66950)
(54920)
企业(54920)
方法(36761)
数学(30454)
数学方法(30101)
中国(26852)
(26595)
(25609)
业经(22533)
地方(19235)
(19153)
(18433)
财务(18360)
财务管理(18273)
(17947)
企业财务(17409)
农业(17119)
理论(15590)
(14932)
贸易(14915)
(14456)
(14190)
技术(13728)
环境(13441)
(13357)
银行(13321)
机构
大学(313666)
学院(313561)
管理(124365)
(117482)
经济(114549)
理学(107395)
理学院(106241)
管理学(104468)
管理学院(103899)
研究(102222)
中国(76603)
(67915)
科学(63769)
(57451)
(50287)
(47269)
(46910)
中心(46574)
研究所(45335)
财经(45331)
业大(45020)
(42985)
师范(42624)
北京(42281)
(41135)
(38424)
(38085)
农业(36546)
师范大学(34398)
技术(34051)
基金
项目(216102)
科学(169376)
研究(163010)
基金(154351)
(133627)
国家(132411)
科学基金(113875)
社会(101565)
社会科(96002)
社会科学(95971)
(84861)
基金项目(81958)
教育(74433)
自然(72058)
(70941)
自然科(70318)
自然科学(70304)
自然科学基金(69005)
编号(68920)
资助(61426)
成果(56818)
重点(48443)
课题(47184)
(46739)
(46008)
(44908)
项目编号(43305)
创新(41760)
国家社会(41193)
科研(40725)
期刊
(132003)
经济(132003)
研究(93375)
中国(65352)
学报(48927)
(46829)
管理(44658)
科学(44219)
(43955)
教育(40263)
大学(37396)
学学(34644)
农业(30621)
技术(27074)
(25507)
金融(25507)
业经(22545)
图书(21473)
财经(21220)
经济研究(21137)
(18032)
问题(17013)
(15761)
理论(15292)
(15213)
财会(15023)
科技(14788)
书馆(14757)
图书馆(14757)
会计(14747)
共检索到4659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葛绍丰  
公安审计作为公安机关经济决策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风险防范常态化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是公安机关的“免疫系统”,是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环节。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公安审计监督,对于强化经济运行制约,规范执法管理活动,促进清廉公安建设,实现有效警务治理,显得十分必要且迫切。本文结合浙江实际,从警务内部治理出发,围绕公安审计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等三重逻辑,分析公安审计服务警务治理现代化的构成要件和现实困境,探索以高质量的公安审计治理能力服务警务治理的主要功能及其路径,以期为公安审计“善治”促进警务“良治”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论证。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郭跃文  
党的二十大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广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和“优等生”。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广东抓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高水平谋划、多路径推进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探讨和梳理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求索  [作者] 代红凯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和理论课题,需要在理论、历史、实践的三重视野中深刻把握它的本质规定,展现出它内在的丰富图景,厘清它发展完善的现实依据。在理论逻辑层面,其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理论为根本支撑。在历史逻辑层面,其以厚重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为重要遵循。在实践逻辑层面,其以鲜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为基本依据。清晰、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提升其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实践自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樊伟  
高校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政治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把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统一起来,使制度在高校工作实践中运转起来,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加快推进教育现化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冯淑慧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创新,有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宗旨,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应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及持续推进,既是院校特点、育人目标与时代发展等校情、时情、势情内生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育人本质、新时代有效教学理论等认识论、课程论及方法论驱动的必然。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机制体系,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的理念与能力,构建匠心独具的思政元素教学融入体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春琳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包括科学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治理形态和先进的教育制度等要素。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要构建以高校为主体,全社会共建共享的高校治理组织形态,完善协同发力的教育制度,推动高等教育治理理念、方式和制度的系统性变革。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光选   戴子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指导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生动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世界之问、“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人民之问以及“何以区别西方生态文明观”的中国之问。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关系梳理,得出这一思想蕴含的三重逻辑在于文明历史观与科学自然观全面性整合的底层逻辑、绿色发展观与中国治理观聚焦性整合的行动逻辑、民生普惠观与合作共赢观持续性整合的使命逻辑。在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社会主体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提供了理论遵循,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体的使命方向和实践路径,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光选   戴子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指导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生动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世界之问、“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人民之问以及“何以区别西方生态文明观”的中国之问。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关系梳理,得出这一思想蕴含的三重逻辑在于文明历史观与科学自然观全面性整合的底层逻辑、绿色发展观与中国治理观聚焦性整合的行动逻辑、民生普惠观与合作共赢观持续性整合的使命逻辑。在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社会主体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提供了理论遵循,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体的使命方向和实践路径,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全胜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发展生态经济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的三重逻辑。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继承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促进了生态价值观的现代转换;中国不断研发环保技术,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资金的管理,保障了生态经济发展;中国不断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动绿色消费和供应链,推动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宣传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加强科技与制度对生态经济的支撑,促进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高振娟  
产业智能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路径。产业智能化以数字技术赋能、经济模式创新和供需两端升级等途径有效驱动治理方式变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实现供需匹配,通过新工作创造效应、竞争示范效应和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助力益贫式发展,提供丰裕的物质产品和富足的精神给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物质共富和精神共富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支持。基于此,界定产业智能化和共同富裕的内涵,阐释产业智能化推进共同富裕契合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社会呼吁和切合新发展阶段现实需要的三重内在逻辑向度。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为较快实现共同富裕,应加快产业智能化的发展步伐,同时为有效缓解和阻断产业智能化对共同富裕的负向影响,在此过程中应均衡协调产业智能化的群体差距、产业智能化的城乡差距、产业智能化的区域差距。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张国钧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面对数字技术不断升级的趋势,税务部门要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牢牢把握税收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和时代性的要求,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聚焦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税费服务模式。
[期刊] 征信  [作者] 邢源恒  
社会信用治理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探寻信用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为信用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社会信用治理将突破传统市域社会治理的治理结构分散、长效治理机制缺失以及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等困境。面对社会信用制度保障不健全、权利保护不到位以及平台标准有待完善的挑战,提出加强信用治理联动机制建设、积极转换社会信用治理方式、打造市域社会信用治理平台等优化路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于昊辰   吕晓   杨俊   卞正富  
研究目的: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国土空间治理的新要求及理论逻辑,为助推中国式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路径支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国土空间治理有必要在人地协调、公平均衡、特色鲜明、绿色高效、稳定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2)归纳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土空间治理之间所存在的系统协调、协同共生、演绎交互、调适匹配、包容共区5大理论逻辑。(3)由于区域间和城乡间差距(宏观)、产业间和地类间竞争(中观)、部门间和主体间博弈(微观),国土空间治理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4)从规划引导、用途管制和实践行动出发,提出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调适匹配与差别管控、精细治理与共治共享的中国式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治理将始终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和整体逻辑去反思治理路径,可为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治理内涵外延和理论实践提供有效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任兵  陈志霞  张晏维  曾伶  
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作为首都的超大城市北京面临着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分析首都治理的基本逻辑,推动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首先,首都超大城市治理以政治导向、问题导向、使命导向三个系统条件为逻辑起点。其次,在中国情境下,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理念包括目标圈层的人本治理、党建引领两个城市治理理念,方法圈层的法治治理、德治治理、智慧治理、协同治理、全球治理五个城市治理理念,七个城市治理理念共同构成一个内外互动、有效协同、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最后,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的路径机制主要通过创造性思维方式构建政治引领、科技赋能、文化涵养、法治保障和经济驱动五维治理的机制系统,既对应了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的治理理念,又回应了首都超大城市治理实践的现实需求。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淑荣  连锦忠  
劳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提供现实逻辑;劳动教育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出发,再到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最终促使人全面发展,这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逻辑;参加劳动教育能促进人的道德、智能、身心和审美的全面发展,是检验德智体美各育成效的实践逻辑。厘清劳动教育的三重逻辑,有利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