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0)
- 2023(1840)
- 2022(1477)
- 2021(1513)
- 2020(1196)
- 2019(2659)
- 2018(2662)
- 2017(3557)
- 2016(1940)
- 2015(2133)
- 2014(2049)
- 2013(2055)
- 2012(1868)
- 2011(1869)
- 2010(1896)
- 2009(1629)
- 2008(1628)
- 2007(1434)
- 2006(1289)
- 2005(1322)
- 学科
- 济(7096)
- 经济(7091)
- 学(6092)
- 管理(3353)
- 业(2720)
- 教育(2588)
- 中国(2427)
- 理论(2340)
- 经济学(2295)
- 方法(2202)
- 企(2162)
- 企业(2162)
- 数学(1555)
- 数学方法(1536)
- 和(1386)
- 农(1380)
- 业经(1357)
- 教学(1343)
- 图书(1341)
- 书馆(1306)
- 图书馆(1306)
- 政治(1229)
- 思想(1225)
- 银(1199)
- 银行(1192)
- 制(1170)
- 行(1154)
- 贸(1102)
- 贸易(1099)
- 易(1061)
- 机构
- 大学(29925)
- 学院(27582)
- 研究(10820)
- 济(10263)
- 经济(10000)
- 中国(8850)
- 管理(8194)
- 科学(6993)
- 理学(6520)
- 理学院(6379)
- 京(6327)
- 管理学(6223)
- 管理学院(6157)
- 所(5570)
- 范(5317)
- 师范(5272)
- 研究所(5156)
- 中心(5057)
- 财(4896)
- 师范大学(4458)
- 江(4266)
- 农(4109)
- 北京(4106)
- 教育(4043)
- 经济学(3981)
- 财经(3858)
- 院(3676)
- 经(3562)
- 州(3487)
- 业大(3438)
共检索到46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付臻
“获得感”具有统摄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的双重特性,需要依托外在衡量和内在评判的双向标准来把握,基于哲学角度理解和探究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内在意蕴极富意义。从自身的基本需求满足到他者间交互性社会承认,从外在的物质保障到内在的精神追求,从自然的个体存在到价值的自为发展,“获得感”体现出自然基础、社会交往、情感活动、价值实现等多维哲学属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拓展丰富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哲学意蕴,使其具备了各维度全面立体展现的基础和可能。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付臻
“获得感”具有统摄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的双重特性,需要依托外在衡量和内在评判的双向标准来把握,基于哲学角度理解和探究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内在意蕴极富意义。从自身的基本需求满足到他者间交互性社会承认,从外在的物质保障到内在的精神追求,从自然的个体存在到价值的自为发展,“获得感”体现出自然基础、社会交往、情感活动、价值实现等多维哲学属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拓展丰富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哲学意蕴,使其具备了各维度全面立体展现的基础和可能。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丁雪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逻辑应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相契合,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意蕴。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阐发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能夯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学理阐释,亦能为推动人民美好生活实现提供进路。
关键词:
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群众 社会主要矛盾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学静 陈海玉
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是树立和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这一时代化问题展开研究,让人民群众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同时,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界定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内涵及维度,并提出了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对策。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人民生活 人民群众获得感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玉珍 张雪珂
促进跨阶层向上流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对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构建测度获得感的指标体系,结合2015年CGSS数据库、2019年和2021年CSS数据库,探究了跨阶层流动对于获得感的影响,并检验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跨阶层向上流动能够提升经济、政治、民生获得感,对于低阶层出身的群体提升效果更明显;跨阶层向上流动可以通过缓解收入不平等和机会不均等影响获得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调节二者之间的作用;跨阶层流动对于获得感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较小。研究结论从微观层面证实了跨阶层流动与获得感的关系,从理论层面探究了二者的影响机理,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
共同富裕 跨阶层流动 获得感 数字经济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汉
"人不可以无耻",耻感文化在中国传统中有宝贵的资源。"耻"、"羞"、"辱"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耻感的形成离不开个体自我评价活动,而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进行又往往要以耻感作为评价标准。耻感的产生以对善的把握为前提,不过是以否定的方式来把握善的。正是耻感中所体现的人的本体的自由或自我意识使人"成为人"。意志以善和耻感作为内在环节。耻感以恶为对象,恶是丑的,但耻感却是美的。慎独固然与要"成为人"的执着联系在一起,但更与对于"耻"的畏惧联系在一起。荣可以正面地引领社会风尚,但无耻则无荣,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对恶的耻感和厌恶,没有对恶和耻的惩罚,就既没有耻感,也没有荣感。一个无耻的社会最可怕。
关键词:
耻感 善 荣感 无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春静 于庆峰
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路径、方向和目标等一系列问题都进行了阐释。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既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深层逻辑;反映了"现实的人"的主体向度;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当代回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航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消除绝对贫困、为共同富裕创造前提,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运用系统论整体论方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从历史观、价值论、方法论上确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哲学逻辑,系统回答了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不竭动力、实现路径三方面的问题。阔步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应当全面总结共同富裕“路线图”深刻的哲学意蕴,准确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系统性整体性的方法论内容,多渠道拓宽共同富裕之路。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吕娉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就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经济思想有着内在的逻辑结构和鲜明特质,包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意蕴,这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所在,更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理论的自信所在。
关键词:
习近平 经济思想 哲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书生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明形态,是伴着时代文明前进和发展的步伐而逐步形成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政策法律的支持,更需要伦理道德的关怀,体现了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还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哲学和技术哲学意蕴。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哲学 人与自然 系统 技术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吴建中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入探讨新时代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动能之际,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了我国首个《公共图书馆法》。《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是我国图书馆界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有助于公共图书馆的稳步向前发展,而且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乃至公共文化事业能级的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不仅要为新法的颁布鼓与呼,而且要做宣传推广的热心人、贯彻落实新法的实践者。《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不仅时机绝佳,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梁灿兴
论证了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传承者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的作用。图书馆职业信念是图书馆哲学的核心。新一代图书馆员的职业信念 ,是所有知识为所有人服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贺幸平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被称作为智慧之学。它是关于世界观或宇宙观的学问,是对人类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宇宙所作的理性的、系统的研究,或者说是理性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具体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构成了哲学同世界之间的一个中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孔德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民群众有了较多获得感,但是,农民获得感仍然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农民群众需要更可持续的获得感。新时代让农民的获得感更可持续,经常倾听民怨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前提,努力破解民生痛点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关键,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核心,不断创新制度性供给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保障。
关键词:
新时代 农民 获得感 可持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