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10)
- 2023(9464)
- 2022(7061)
- 2021(6457)
- 2020(4694)
- 2019(10652)
- 2018(10599)
- 2017(18408)
- 2016(10047)
- 2015(11047)
- 2014(11207)
- 2013(10621)
- 2012(9521)
- 2011(8804)
- 2010(9262)
- 2009(8549)
- 2008(8547)
- 2007(7835)
- 2006(7328)
- 2005(6580)
- 学科
- 济(44084)
- 经济(44031)
- 业(28710)
- 农(27585)
- 管理(25896)
- 农业(18908)
- 企(18785)
- 企业(18785)
- 业经(16065)
- 中国(15790)
- 方法(12972)
- 地方(11008)
- 发(10661)
- 财(10513)
- 学(10396)
- 数学(9845)
- 理论(9793)
- 制(9763)
- 数学方法(9749)
- 环境(9340)
- 发展(9186)
- 展(9165)
- 农业经济(8098)
- 融(8064)
- 金融(8064)
- 银(7883)
- 银行(7875)
- 行(7580)
- 策(7139)
- 教育(6850)
- 机构
- 学院(148627)
- 大学(145465)
- 济(59740)
- 经济(58300)
- 管理(52932)
- 研究(50667)
- 理学(45001)
- 理学院(44515)
- 管理学(43686)
- 管理学院(43434)
- 中国(39218)
- 京(30582)
- 科学(29960)
- 农(28159)
- 财(28083)
- 所(24242)
- 江(23758)
- 中心(23490)
- 范(22552)
- 师范(22379)
- 研究所(21978)
- 财经(21803)
- 业大(21140)
- 农业(20236)
- 经(19766)
- 经济学(19408)
- 北京(19207)
- 州(19186)
- 院(18092)
- 师范大学(17828)
- 基金
- 项目(96991)
- 研究(76758)
- 科学(76541)
- 基金(68659)
- 家(58746)
- 国家(58128)
- 社会(50512)
- 科学基金(49941)
- 社会科(47305)
- 社会科学(47296)
- 省(39244)
- 基金项目(36046)
- 教育(35112)
- 编号(32664)
- 划(31526)
- 自然(28033)
- 自然科(27226)
- 自然科学(27221)
- 成果(27217)
- 自然科学基金(26730)
- 资助(25617)
- 课题(23036)
- 发(22486)
- 重点(22325)
- 国家社会(21380)
- 部(20816)
- 创(20214)
- 性(19711)
- 年(19391)
- 制(19340)
共检索到227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贺奋清
新时代乡村生态资本化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关乎乡村绿色发展、乡村生态建设、乡村生态治理的成败。新时代乡村生态资本化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与发展,蕴含着主体性、全面性、价值性、和谐性的实践特质。为此,推进新时代乡村生态资本化,一要以明晰产权为逻辑起点,调动产权主体的积极性,提高生态资源的流动性;二要发挥绿色科技的“助推器”作用,兼顾生态收益与生态补偿,促使生态资产向生态资本良性转化;三要以三产融合为着力点,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体化的产业链;四要多元共振打出“组合拳”,发挥政府顶层设计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有序参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东 王木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共享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完成农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历史任务和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时代问题的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共享的政治安排和战略行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基本逻辑上以历史延续性、中国现代性、人民主体性的共享发展为历史基点;在行动向度上以"主体、产业、环境、家园"四位一体的共享建设为核心要点;在推进策略上以发展政策、权责关系、服务机制、家园文化的共享治理为实施路径。通过全民共建、全域共治和全面共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共享发展 共享建设 共享治理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承上启下、补齐短板和助推复兴等重大意义,辽宁省阜新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取得的乡村产业初具规模、科技特派工作成效明显和生态环境建设极大改善等成绩,但当地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遇到部分农村党组织领导力弱化、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瓶颈、乡村科技支撑能力仍有待提高,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不够兴旺等困难。对此,阜新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凝聚广大乡村的农民力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夯实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创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注重发展乡土文化产业,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留存、引进和吸引优秀人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承上启下、补齐短板和助推复兴等重大意义,辽宁省阜新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取得的乡村产业初具规模、科技特派工作成效明显和生态环境建设极大改善等成绩,但当地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遇到部分农村党组织领导力弱化、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瓶颈、乡村科技支撑能力仍有待提高,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不够兴旺等困难。对此,阜新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凝聚广大乡村的农民力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夯实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创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注重发展乡土文化产业,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留存、引进和吸引优秀人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葛宣冲 郑素兰
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离不开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精神的催化。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元素是实现从无到有的创新能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责任意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工匠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野、培育全球竞争力的爱国情怀。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既需要民营资本的注入,又需要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精神规范引导资本下乡,还需要推动民营资本壮大生态经济。为此,一要坚持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责任担当,加大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扶持力度;二要发挥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强化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创新要素;三要维护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完善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本化的政策保障。
关键词:
企业家精神 乡村生态资本化 欠发达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国华 龙花楼 林万龙 乔家君 谭华云 杨开忠 岳文泽 郧文聚 黄贤金 陆汉文 李郇
“三农”是百年党建与中国城乡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为推进新时代的“三农”问题破解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特邀请“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10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主要从历史过程与制度情境、城乡系统与跨尺度空间、政策理论—技术方法—实践路径相融合等三大视角,围绕“三农”战略阶段与制度变迁、“三农”问题的本质与新“三农”问题破解、乡村振兴机制与乡建实践等三条主线展开。主要结论有:(1)时空过程和制度语境下的“三农”问题本质、关键领域与体制机制创新。“三农”发展的规律认知与政策调控需要放在全球时空尺度与城乡地域系统中综合把握。“三农”问题是城乡地域系统整体框架下乡村地域系统功能提升的优化决策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人地业”的不协调发展。新时代的“三农”发展体制和工作机制,需在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生计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等关键领域,抓好两个“底线”、做好两个“衔接”、促进两个“融合”。(2)城乡系统互动与人民共同富裕要求下的乡村振兴理论与“三生”空间规划。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与破解,根植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与区位理论、部门经济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发展经济学理论、社会功能理论与社会冲突理论的多学科沃土。在“三农”问题研究实践中也发展出了土地利用转型理论、乡村重构理论、乡村发展多体多极理论、界面理论、乡村吸引力以及乡村可持续性等理论。从区域发展理论和宏观战略政策来看,城乡融合发展与人民共同富裕,是区域均衡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果表征与应有之义。“让乡村生活具有吸引力”的民间表达与“2035年乡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互为“表里”关系,可从乡村聚落演变与多功能转型、城乡互动下的乡村绅士化与乡村吸引力、乡村可持续性科学指导下的乡村现代化发展得到综合解释。提升地方品质是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和一般规律,基于禀赋的特色发展、数字化转型和城镇圈化是重要推进路径。以空间规划来引领城乡空间融合,以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人居空间品质提升,以精细化管理助力农业空间多功能价值实现,以系统性保护和修复保障生态空间可持续利用,统筹乡村“三生”空间重构和功能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乡关系构建的坚实基础。(3)生态文明建设与治理现代化新需求下全面乡村振兴的路径机制和乡村建设的技术支撑。全面乡村振兴需要“业”的振兴、“地”的改革、“人”的福祉发展与“技”的智能更新。一是统合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高品质宜业宜居问题,积极从大食物观的新思路,联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落实食物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安全;二是亟需创新农村土地系统的产权—治权融合机制,尤其是积极构建农户参与的农村绿色发展机制及生态环境治理外部性收益分享机制;三是打通农民分享农村资产升值收益的堵点、补齐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短板、树立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县域治理理念;四是以“可计算乡村”理论和技术,推进国家与乡村之间的有效衔接和信息共享,通过多级主体共建共治共管,共同缔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述观点,可为朝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工作创新与乡村振兴实践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舒伯阳 蒋月华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对于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研究在分析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基础上,以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凝练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底、智慧转型、文化赋能和产业优化”思想内核,识别了绿色生态冲突、产品创新不足、服务体系滞后、内生动力不足等关键性障碍,针对性地提出了以绿色和生态优先为发展主调、以文化与品牌IP为产品的主打、以游客体验感为消费驱动内核、以人才与运营管理为关键保障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研究拓展了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构建,实践路径可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新时代治理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已具备融合的条件。"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和社会关系变革外部驱动、乡村治理结构内源优化和围绕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生成的新逻辑结构,其实践机制总体包括促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治理结构整体优化和实现乡村治理目标系统转化三个维度,具体路径是推动政府联合社会力量在建构制度供给与内生秩序的联通机制、形成振兴乡村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设计治理民生化为导向的政策方面深入推进"三治融合"的基层建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体现出自我革新的制度特性、治理价值的全方位性以及实践布局的系统性,具有克服现代社区民主治理悖论的现实意蕴。
关键词:
自治 法治 德治 三治融合 乡村治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健 何紫菱
乡贤治村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其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新乡贤入场乡村治理提供了内生性依据。在经历传统乡贤与乡土文化的深度互嵌以及近代乡贤与乡村社会的多维脱嵌后,新乡贤现已发展成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新乡贤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汲取了传统乡贤治村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智慧,并结合新时代乡村的发展现实,深入挖掘乡土新文化、嵌入治理新因子的逻辑理路,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振兴范式。在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耦合逻辑不仅能够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淬炼乡村文化特色品牌,而且可以通过文化治理的“软”手段,激发乡村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助力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
乡贤 乡村治理 新乡贤 乡村文化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国栋
研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政策逻辑,探索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而为建设农业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参考。通过对乡村建设核心要义、政策内容以及时间演进的深度分析,总结梳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路径。挖掘认识和灵活运用乡村价值,探索新时代我国乡村实现现代化的方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新时代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孟凡丽 葛永钧
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希望,青年对国家的认同与否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年国家认同实践理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动力来源、联结纽带以及内化表征三个维度:个体参与与国家在场是青年国家认同的动力来源;权益保障与教育引导是青年国家认同的联结纽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青年国家认同的内化表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青年群体是实现党中心任务的中坚力量,抓好青年这一关键群体的国家认同,不仅对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对党和国家乃至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继往开来与锐意进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新时代 青年 国家认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贤宇 王艺筱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重要支撑,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立足科技创新精准供给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之需视角,从宏观上明确科技创新精准供给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然要求,并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驱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逻辑,从内生机理即微观层面明确了科技创新对乡村生态振兴的驱动力,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强化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理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敖丽红 徐建军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郊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新时代城郊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充分发挥城郊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目标中的积极作用,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于2018年6月22~24日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城郊发展新时代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2018年会,会议由宁波市湾区经济研究基地和慈溪市环杭州湾创新中心承办。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西省社会
关键词:
城郊经济 特色小镇 学术研讨会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红 邬志辉
为应对自然生态危机、贫困学生的学业质量危机以及乡村青年的地方身份认同危机,部分西方国家的乡村教育经历着以"地方"为支点的教育生态转型实践,即在地化教育。在地化教育的理念辩证地融合了生态正义理论、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以及批判教育学的理论内涵,通过为"地方"赋权,将培养公民意识、增进社区福祉以及提升学校效能紧密联系起来,学校教育转向"教人存在"的生态思维,以"自下而上"的变革方式为主导,以学习和教学方式变革为手段,以主题课程为载体,以社区资源、知识、文化的教育价值为中介,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就,助力社区民主和生态治理,体现了其可持续的本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推动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实践已经全面铺开。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中呈现出治理体制"类"科层化、治理过程规范化、治理方式技术化的逻辑;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呈现出领导能力精英化、服务能力社区化、公共管理能力专业化的逻辑。但我国存在东中西区域差异和不同发展阶段两个层面的限制,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基础的匹配存在一定的张力,并会产生一些"意外的后果"。基于这一客观现实,需要对当前的国家政权建设理论进行反思,并重视简约治理传统。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治理的转型,有必要从改革乡村关系、推动自治下沉、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多个方面达成国家政权建设与简约治理传统的协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