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06)
2023(8372)
2022(6827)
2021(6161)
2020(4488)
2019(10136)
2018(9801)
2017(16875)
2016(9163)
2015(10063)
2014(10248)
2013(10098)
2012(9997)
2011(9567)
2010(9911)
2009(9017)
2008(8707)
2007(8146)
2006(7643)
2005(6922)
作者
(27546)
(23047)
(22961)
(21561)
(14476)
(11024)
(10296)
(8940)
(8841)
(8324)
(7964)
(7654)
(7475)
(7341)
(7075)
(6968)
(6688)
(6595)
(6592)
(6545)
(6040)
(5683)
(5565)
(5425)
(5312)
(5227)
(5179)
(5041)
(4799)
(4717)
学科
(46206)
经济(46162)
(27102)
(24523)
地方(19016)
管理(18554)
中国(18461)
农业(18382)
业经(14750)
(12629)
企业(12629)
(11921)
地方经济(9677)
发展(9600)
(9574)
(9319)
(9152)
金融(9152)
(9054)
银行(9046)
方法(8979)
(8935)
农业经济(8878)
(7715)
(7666)
数学(7345)
数学方法(7265)
环境(7114)
(6770)
贸易(6759)
机构
学院(137389)
大学(132264)
(56224)
经济(54765)
研究(54013)
管理(46056)
中国(40818)
理学(37935)
理学院(37385)
管理学(36750)
管理学院(36467)
科学(31555)
(29425)
(28770)
(27224)
(25322)
中心(24708)
(24428)
研究所(24278)
师范(24260)
(23255)
农业(20852)
业大(19409)
北京(19359)
(19203)
师范大学(19195)
(19089)
(18701)
财经(18499)
(17029)
基金
项目(84426)
研究(69023)
科学(66405)
基金(57069)
(48419)
国家(47806)
社会(44078)
社会科(41359)
社会科学(41354)
科学基金(40074)
(35846)
教育(31309)
编号(30070)
基金项目(29378)
(29292)
(26226)
成果(26087)
课题(22643)
发展(21881)
资助(21608)
(21461)
自然(21078)
自然科(20516)
自然科学(20514)
自然科学基金(20094)
重点(19463)
(18889)
(18051)
(17873)
国家社会(17777)
期刊
(80452)
经济(80452)
研究(47192)
中国(39018)
(34658)
教育(25283)
农业(22873)
科学(19956)
学报(19341)
(18085)
金融(18085)
业经(17757)
管理(17049)
(16927)
大学(15684)
学学(14559)
技术(12370)
经济研究(11400)
问题(10286)
农业经济(9964)
农村(9240)
(9240)
(9144)
财经(8804)
(7885)
(7781)
(7698)
经济问题(7548)
世界(7295)
商业(7005)
共检索到2333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容中逵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教师教育的日益重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再次成为热议问题。其实,历史发展到今天,乡村教师发展的核心问题已不再是那些看似重要的数量质量、学历学位、待遇地位等问题,而是身份认同问题。为什么说数量质量、学历学位及待遇地位等已相对不成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民办教师转正和师范院校的规模化教师培养等途径,教师数量已大致能满足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即使存在一定的师资短缺,也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牛牧晨  
纵观中国乡村秩序的变迁历史,可发现其呈现出由内生性向外生性、由稳定性向流动性、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型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要求我们深刻把握乡村秩序的历史演变逻辑与现实指向。乡村秩序的转型意味着需要在新时代再造乡村秩序,在共同体格局下充分认识再造乡村秩序的必要性,在市民社会视角下充分理解再造乡村秩序的紧迫性,在社会自主性视域中充分把握再造乡村秩序的现实性。在此基础上,深刻意识到新时代再造乡村秩序面临的复杂态势与现实挑战,充分增强党组织在乡村秩序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培育乡村内部的自循环系统,积极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法治体系,促进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再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健  何紫菱  
乡贤治村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其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新乡贤入场乡村治理提供了内生性依据。在经历传统乡贤与乡土文化的深度互嵌以及近代乡贤与乡村社会的多维脱嵌后,新乡贤现已发展成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新乡贤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汲取了传统乡贤治村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智慧,并结合新时代乡村的发展现实,深入挖掘乡土新文化、嵌入治理新因子的逻辑理路,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振兴范式。在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耦合逻辑不仅能够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淬炼乡村文化特色品牌,而且可以通过文化治理的“软”手段,激发乡村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助力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豆书龙   刘欢颜   胡卫卫   常亮  
党建引领是推进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事业的核心机制。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具有一体两面的鲜明特征,它既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也是促推党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二者是党和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相互增能、相互证成的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内在机理表征为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一致性、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必然性和乡村振兴促进党建的锻造性。通过对山东省招远市的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取得卓越成效,但仍存在共识凝聚难、主体协同难、平台搭建难和策略实施难等问题,据此应以建构主体认同凝聚价值共识,以推动协同治理实现效能提升,以搭建互动平台奠定物质基础,以确保精准施策提供有力保障,最终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互动互促和深度融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华滨   杨新宇  
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必须回应的关键问题。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工程”,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起点,全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机制,问题导向、科学路径、精准治理为增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供了实践载体和参照样本。“千万工程”通过丰富乡村治理组织资源、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提供了树立乡村系统治理理念、优化乡村基层治理结构、协调乡村治理主体利益、创新乡村治理实践方法的经验启示。基于此,在未来改进乡村治理中应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聚焦农民关切,突出民生导向;构建共治格局,改进治理效能;坚持统筹推进,强化多元保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华滨   杨新宇  
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必须回应的关键问题。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工程”,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起点,全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机制,问题导向、科学路径、精准治理为增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供了实践载体和参照样本。“千万工程”通过丰富乡村治理组织资源、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提供了树立乡村系统治理理念、优化乡村基层治理结构、协调乡村治理主体利益、创新乡村治理实践方法的经验启示。基于此,在未来改进乡村治理中应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聚焦农民关切,突出民生导向;构建共治格局,改进治理效能;坚持统筹推进,强化多元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云志   郑泽众  
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加快推进数字乡村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然之举。深刻理解和把握数字经济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需要科学阐述其内蕴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与实践逻辑。其中,理论逻辑是基础,价值逻辑是支撑,实践逻辑是关键,三者共同构成数字经济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秀兰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乡村治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是对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思想精髓的传承和弘扬,同时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经验的精华。其科学内涵包括治理目标、治理理念、治理原则和治理方式四个方面,并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让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推进乡村治理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点,是检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试金石,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压舱石。只有深刻理解乡村治理的基本逻辑,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篇章,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国栋  
研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政策逻辑,探索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而为建设农业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参考。通过对乡村建设核心要义、政策内容以及时间演进的深度分析,总结梳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路径。挖掘认识和灵活运用乡村价值,探索新时代我国乡村实现现代化的方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长发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界定和认识劳动教育的基石,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观的逻辑起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需要劳动教育的奠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劳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多元性,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起始点和凝结点。新时代新实践对劳动教育再发展提出新要求,加强党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领导,强化政策保障,确立劳动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和课程地位,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管理体系,加强劳动教育的科研、教研活动,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向劳动教育开放。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九霞  黄凯洁  王学基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直面乡村社会发展困境,以乡村的多维发展重塑合理的新型城乡关系。文章基于对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的探讨,借助傣族园村寨、双廊村、天龙村、落水村和明月村等多案例研究,具体分析旅游推动乡村在不同维度上的振兴实践,研究认为:旅游发展为乡土空间重聚发展主体,将各类经济生产要素注入乡村,实现乡村在经济层面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和空间多功能化,文化层面的物质文化保存与修复和精神文化的调适与再造,治理层面的内生自组织治理优化和网络治理的构建与深化,有效缓解甚至逆转乡村多重危机;同时,旅游发展在推动乡村各层面发展的过程中释放乡村居民的自主性,构建地方和外部力量的互动场域,共同推动乡村实现"新内生性发展"和持续振兴。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多元内在关系,为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和贫困消除提供指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窦清华  
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支撑,关系着乡村内生发展和持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要突出乡村本土特色,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在产业集聚的推动下发挥自身的价值和能量,因而特色化是其优势产业能否建立的关键,产业集聚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作用的重要途径。为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需为乡村提供人才保障、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保障、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保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曲延春  
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是平等主体基于理性的公共协商。协商民主不仅弥补了选举民主的不足,而且制约了行政权力的扩张。但协商民主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要推进乡村治理中的协商民主政治实践还需进一步明确思路与对策。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宋原  
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总结了我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理论与实践等三方面逻辑基础,提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遵行厘清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注重教师教育逻辑基础上的原创理论培育等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知识创新可以从理念、格局与路径等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要坚持践行协同创新“三位一体”化的强师理念;其二,要培育国家需求与区域特色相融合的理论格局体系;其三,要建构制度体系融合技术佚代及工具撬动的发展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鸿凯  
乡村旅游是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文化传承及促进村民增收的重要路径,也是吸引、带动优质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通过从产业发展、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生态保护和优化乡村治理等视角出发,解读乡村旅游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正确认识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进一步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问题,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