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561)
2023(19806)
2022(16913)
2021(15898)
2020(12854)
2019(29893)
2018(29871)
2017(54661)
2016(29872)
2015(33886)
2014(34390)
2013(33985)
2012(31865)
2011(29391)
2010(29645)
2009(27272)
2008(26885)
2007(23900)
2006(21548)
2005(19717)
作者
(87001)
(72102)
(71682)
(68305)
(46240)
(34527)
(32817)
(28253)
(27544)
(26190)
(24717)
(24531)
(23172)
(22998)
(22312)
(22159)
(21132)
(21017)
(20675)
(20645)
(18428)
(17700)
(17307)
(16774)
(16208)
(16168)
(16038)
(16009)
(14781)
(14309)
学科
(135785)
经济(135628)
管理(79976)
(77017)
(60005)
企业(60005)
方法(50874)
数学(43047)
数学方法(42578)
(41200)
中国(40881)
地方(32705)
业经(30798)
(29672)
(28341)
农业(27299)
(25169)
(23976)
贸易(23954)
(23171)
理论(22451)
(21765)
银行(21721)
(21330)
金融(21328)
(20962)
(20262)
环境(19587)
(19082)
教育(18288)
机构
大学(430824)
学院(428434)
(179216)
经济(175215)
管理(161189)
研究(154529)
理学(136729)
理学院(135074)
管理学(132849)
管理学院(132055)
中国(119198)
(94504)
科学(91748)
(82543)
(78412)
研究所(70462)
中心(69798)
(69288)
(65938)
财经(63934)
北京(61314)
(61109)
师范(60589)
业大(59394)
(58029)
(55543)
经济学(54670)
(53425)
农业(52784)
师范大学(48936)
基金
项目(276525)
科学(216146)
研究(209235)
基金(197475)
(170548)
国家(168975)
科学基金(143835)
社会(131540)
社会科(124325)
社会科学(124296)
(106890)
基金项目(103564)
教育(96740)
(89698)
自然(89082)
编号(86923)
自然科(86899)
自然科学(86881)
自然科学基金(85324)
资助(81291)
成果(73335)
(62417)
重点(62376)
(61669)
课题(61463)
(56510)
国家社会(54021)
教育部(53217)
创新(52672)
大学(52497)
期刊
(215129)
经济(215129)
研究(139075)
中国(96558)
(67123)
学报(65068)
(62619)
管理(61652)
科学(61323)
教育(58698)
大学(50262)
学学(46119)
农业(45760)
(43395)
金融(43395)
技术(39708)
业经(34188)
经济研究(33666)
财经(32044)
(27679)
问题(27352)
图书(27126)
(23098)
(22195)
技术经济(21460)
世界(21363)
理论(21077)
国际(20109)
(19961)
现代(19524)
共检索到6807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敖丽红  徐建军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郊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新时代城郊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充分发挥城郊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目标中的积极作用,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于2018年6月22~24日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城郊发展新时代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2018年会,会议由宁波市湾区经济研究基地和慈溪市环杭州湾创新中心承办。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西省社会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宁满秀  袁祥州  王林萍  邓衡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中央在深度研判中国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本文基于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201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交流成果,系统梳理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与政策方向,总结了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启示与国内实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才能阻止乡村衰落、科学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调,针对如何通过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农业生产以提高食品安全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如何优化农业产业组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何实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思想碰撞与讨论,为中国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万俊毅  曾丽军  周文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应良  尹朝静  鄂昱州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仅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成功地养活了20%多的人口,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并且很好支撑了整个宏观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改革发轫于农村,开启于农民与土地关系的调整。40年来中国农业农村改革砥砺前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回顾和总结中国农业农村改革40年的伟大实践,积极探索和研究农业经济理论前沿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士云  宋浩楠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在此背景下,2019年9月20—22日,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经纶   杨梦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学术探索的焦点。学界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与依据,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等思想是理论基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是现实依据;二是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与特征,学者们主要围绕产业要素、产品结构、产业创新、产业融合、产业体系等方面探讨其内涵,并从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性、经营主体利益关系的协同性、产业经营体系的现代性等角度揭示其特征;三是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与路径,学界认为资金投入、现代化技术供给、城乡产业融合、乡村人才、规划、协作和创新意识等方面不足是当前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应从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推动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开展乡村产业品牌创新等方面进行破解;四是国外乡村振兴有关经验与借鉴等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进路对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制度、经验、问题和启示等进行分析。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边界,聚焦问题与对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经纶   杨梦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学术探索的焦点。学界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与依据,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等思想是理论基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是现实依据;二是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与特征,学者们主要围绕产业要素、产品结构、产业创新、产业融合、产业体系等方面探讨其内涵,并从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性、经营主体利益关系的协同性、产业经营体系的现代性等角度揭示其特征;三是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与路径,学界认为资金投入、现代化技术供给、城乡产业融合、乡村人才、规划、协作和创新意识等方面不足是当前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应从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推动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开展乡村产业品牌创新等方面进行破解;四是国外乡村振兴有关经验与借鉴等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进路对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制度、经验、问题和启示等进行分析。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边界,聚焦问题与对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新艳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实现了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然而我国大部分农村依然发展缓慢,农村产业发展滞后、就业不足,中西部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城乡教育差距大等很多问题依然突出。为此,中共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计划,这是党在新时期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由杜茂华、陈莉著,经济管理出版社于2020年7月出版的《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一书围绕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该书内容详实,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琳  赵祥云  
2021年9月24至26日,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学术工作坊在杨凌召开。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培林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研究员,陕西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何军,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研究员,我校党委副书记吕卫东出席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乡村全面振兴与区域社会发展"的主题对乡村振兴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解读,为相关政策和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潘松刚  杨利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发布。2018年8月10~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人口科学》杂志社主办、兰州大学《西北人口》杂志社承办的"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会议旨在研究探讨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有的放矢地提出应对策略。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荣国丞  张祺午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人。县级职教中心具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和精准扶贫的功能,应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培育人才的作用。为此,全国县级职教中心联盟举办了2018年年会暨聚焦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围绕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县级职教中心的责任和使命。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关立新  刘文革  郭振  
由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和哈尔滨商业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于2004年7月19-20日在哈尔滨市举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东北经济振兴研究是本次学术讨论会的主题。参加本次学术讨论会的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以及哈尔滨商业大学的教师、研究生约120人,会议收到论文80余篇。现将会议讨论情况简要综述如下。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石宝峰  柴娜娜  董春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根本出路,是加快推进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国华  龙花楼  林万龙  乔家君  谭华云  杨开忠  岳文泽  郧文聚  黄贤金  陆汉文  李郇  
“三农”是百年党建与中国城乡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为推进新时代的“三农”问题破解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特邀请“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10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主要从历史过程与制度情境、城乡系统与跨尺度空间、政策理论—技术方法—实践路径相融合等三大视角,围绕“三农”战略阶段与制度变迁、“三农”问题的本质与新“三农”问题破解、乡村振兴机制与乡建实践等三条主线展开。主要结论有:(1)时空过程和制度语境下的“三农”问题本质、关键领域与体制机制创新。“三农”发展的规律认知与政策调控需要放在全球时空尺度与城乡地域系统中综合把握。“三农”问题是城乡地域系统整体框架下乡村地域系统功能提升的优化决策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人地业”的不协调发展。新时代的“三农”发展体制和工作机制,需在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生计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等关键领域,抓好两个“底线”、做好两个“衔接”、促进两个“融合”。(2)城乡系统互动与人民共同富裕要求下的乡村振兴理论与“三生”空间规划。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与破解,根植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与区位理论、部门经济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发展经济学理论、社会功能理论与社会冲突理论的多学科沃土。在“三农”问题研究实践中也发展出了土地利用转型理论、乡村重构理论、乡村发展多体多极理论、界面理论、乡村吸引力以及乡村可持续性等理论。从区域发展理论和宏观战略政策来看,城乡融合发展与人民共同富裕,是区域均衡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果表征与应有之义。“让乡村生活具有吸引力”的民间表达与“2035年乡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互为“表里”关系,可从乡村聚落演变与多功能转型、城乡互动下的乡村绅士化与乡村吸引力、乡村可持续性科学指导下的乡村现代化发展得到综合解释。提升地方品质是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和一般规律,基于禀赋的特色发展、数字化转型和城镇圈化是重要推进路径。以空间规划来引领城乡空间融合,以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人居空间品质提升,以精细化管理助力农业空间多功能价值实现,以系统性保护和修复保障生态空间可持续利用,统筹乡村“三生”空间重构和功能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乡关系构建的坚实基础。(3)生态文明建设与治理现代化新需求下全面乡村振兴的路径机制和乡村建设的技术支撑。全面乡村振兴需要“业”的振兴、“地”的改革、“人”的福祉发展与“技”的智能更新。一是统合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高品质宜业宜居问题,积极从大食物观的新思路,联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落实食物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安全;二是亟需创新农村土地系统的产权—治权融合机制,尤其是积极构建农户参与的农村绿色发展机制及生态环境治理外部性收益分享机制;三是打通农民分享农村资产升值收益的堵点、补齐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短板、树立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县域治理理念;四是以“可计算乡村”理论和技术,推进国家与乡村之间的有效衔接和信息共享,通过多级主体共建共治共管,共同缔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述观点,可为朝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工作创新与乡村振兴实践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剑朝   胡杰   王宗林  
作为一个富有学术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学术论坛,“金融赋能西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9月7日至9日在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研修中心举行,来自国内150余位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汇聚于此,围绕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普惠金融与农户发展、增强农业发展韧性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和交流了金融如何赋能西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本届论坛的一致共识是:金融赋能是实现西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关键政策工具,未来应持续推进金融制度、金融体系、金融产品创新,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发展韧性,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金融力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