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05)
- 2023(12433)
- 2022(10411)
- 2021(9716)
- 2020(7607)
- 2019(17328)
- 2018(16915)
- 2017(30265)
- 2016(16971)
- 2015(18886)
- 2014(18617)
- 2013(17548)
- 2012(16828)
- 2011(15551)
- 2010(16249)
- 2009(14721)
- 2008(14406)
- 2007(13330)
- 2006(12306)
- 2005(11392)
- 学科
- 济(64055)
- 经济(64001)
- 业(51823)
- 管理(50011)
- 企(42449)
- 企业(42449)
- 中国(27912)
- 教育(21468)
- 农(20839)
- 地方(20736)
- 技术(20402)
- 方法(17464)
- 业经(17383)
- 财(15698)
- 数学(14191)
- 农业(14189)
- 数学方法(13879)
- 理论(13678)
- 银(13544)
- 银行(13531)
- 技术管理(13366)
- 制(13345)
- 发(13304)
- 行(13220)
- 学(12989)
- 策(12844)
- 融(12756)
- 金融(12753)
- 贸(11842)
- 贸易(11826)
- 机构
- 学院(231022)
- 大学(229824)
- 济(92875)
- 经济(90621)
- 研究(85564)
- 管理(84290)
- 理学(70515)
- 理学院(69609)
- 管理学(68515)
- 管理学院(68004)
- 中国(61977)
- 京(50729)
- 科学(47884)
- 财(44504)
- 所(42168)
- 范(41338)
- 师范(41108)
- 江(39555)
- 中心(38180)
- 研究所(37494)
- 教育(35748)
- 北京(33722)
- 师范大学(33012)
- 财经(33005)
- 农(31875)
- 州(31708)
- 院(30898)
- 经(29762)
- 技术(28261)
- 业大(27265)
- 基金
- 项目(141305)
- 研究(116602)
- 科学(114170)
- 基金(96928)
- 家(81623)
- 国家(80661)
- 社会(72487)
- 科学基金(69796)
- 社会科(68507)
- 社会科学(68497)
- 教育(59384)
- 省(58991)
- 编号(50158)
- 划(49938)
- 基金项目(49538)
- 成果(44285)
- 自然(40246)
- 自然科(39347)
- 自然科学(39340)
- 课题(39068)
- 自然科学基金(38647)
- 资助(38029)
- 发(37422)
- 创(35023)
- 重点(32867)
- 年(32635)
- 部(31838)
- 创新(31628)
- 发展(31329)
- 规划(30786)
共检索到3885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芳
新时代对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战略地位定位、对民族团结现实格局与理论基础的阐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的确立、对通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团结的实践路径设计,为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创新提出了全新的战略要求。同时,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要求对"如何建立常态化机制""如何实现全面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如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行教育政策创新。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政策创新应致力于紧扣新时代新要求,加强教育政策规划意识,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范围、全思维、全方位"育人政策体系;准确定位,坚持整体、系统、长远思维及价值理性等价值取向;合理整合,以教育规律为指引构建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有力保障,建立并完善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协同创新工作机制。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新国 毛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云南省推进民族团结工作成就斐然,形成民族团结"云南现象""云南经验",不仅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肯定,而且被明确要求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区。新时代,为进一步促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采取了创新政策举措、创新规划指导、创新示范机制、创新示范工程等独创性的重大政策和举措,不仅增进了民族团结,而且加快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左岫仙
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为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创新提供了广阔平台,给民族团结教育带来了手段多样化、主体大众化、范围扩大化的机遇。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我国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表现为网络民族主义、网络恐怖主义的兴起,新媒体成为破坏民族团结政治动员的重要工具。我国利用新媒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基础薄弱、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为了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必须将新媒体建设提升到维系国家最高利益的认识高度,通过打造优质资源、夯实基础等手段合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创新。
关键词:
新媒体 民族团结教育 创新思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梅丽
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特征。步入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民族团结朝向中华民族凝聚力、包容力的提升,民族进步朝向各民族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者相辅相成,团结是进步的保证,进步是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进步,在新世纪新阶段体现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在新时代成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写照。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明确指向,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求"目标—任务—内容"的具象化,要求"区域—学段"覆盖的完整性,要求"实施途径—组织保障"的操作性。贯穿于全部学段的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国民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一直被视为多民族国家内在包容力、凝聚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团结教育因而成为世界各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尽管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诸如公民团结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跨文化理解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但促进国民团结凝聚的主旨是一致的。具体就我国而言,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纵向上体现为自成体系的阶段性发展,横向上体现为与大的德育系统的嵌合,效能上反映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需求。时代性、专门性、针对性成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显著特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敏 薛二勇 皮家胜 李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有必要深入探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功能与发展路径。从内容、目标、对象三个角度,可以基本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内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包括中华各民族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包括"团结"和"进步",二者互为倚靠、不可偏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受教育者,而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受教育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当强调国家观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不应仅仅针对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民族。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德化""教化"三个方面。"文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科学理性水平的提升;"德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民族情感、信念和意志的变革;"教化"功能是指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的自立自强和自我创新。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文化"相对薄弱、"德化"有待加强、"教化"有待提升等挑战,应从解决语言问题、物化问题和普遍问题三方面着手和用力,有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现代化进程中,共同体的脆弱性意味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需要持续开展。在中国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中,面对不同阶段的共同体脆弱问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一直致力于培育和铸牢国民共同体意识,从以国聚族到以族兴邦,从反抗侵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阶级联合革命,到带动民族地区建设、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改革,党和国家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追求一直贯穿始终。这些努力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由此奠定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进一步"强起来"的政治经济基础。沿着聚族兴邦的实践轨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得以深化的基本路向,就是要突破对象范畴的狭窄性、教育方式的宣教性以及团结进步的物化性,在全民性、生活性和意义性上加以完善。以此为基础,方可更好地满足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泽泉 左军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是云南民族大学近年来的"三大目标"之一,和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并列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近三年的创建过程中,云南民族大学高度重视民族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等国家发展
关键词:
民族团结进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蒋士会 张钰与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本质是以主体交互性、内容生活性、手段创造性和评价过程性为特征的生成性过程。运用怀特海过程哲学理论建构的“主体性-相关性-创造性-过程性”模型,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评价四个维度关照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成性过程。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基于过程逻辑,即对话性师生关系、生活性知识世界、创造性技术手段以及过程性评价标尺的逻辑层次。然而,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低质量发展呈现出学生本位的“主体建构”仍需强化、知识世界的“生活关联”相对薄弱、数字化手段推送的“共情体验”亟待深化以及质量评价的“过程生成”有待彰显的现实样态。鉴于此,提出强化主体交互、优化知识谱系、赋能数字技术平台和实化动态评价的路径重构,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质态跃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蒋士会 张钰与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本质是以主体交互性、内容生活性、手段创造性和评价过程性为特征的生成性过程。运用怀特海过程哲学理论建构而成的“主体性—相关性—创造性—过程性”模型,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评价四个维度关照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成性过程。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基于过程逻辑,即对话性师生关系、生活性知识世界、创造性技术手段以及过程性评价标尺的逻辑层次。然而,学校场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低质量发展呈现出学生本位的“主体建构”仍需强化、知识世界的“生活关联”相对薄弱、数字化手段推送的“共情体验”亟待深化以及质量评价的“过程生成”有待彰显的现实样态。鉴于此,提出强化主体交互、优化知识谱系、赋能数字技术平台和实化动态评价的路径重构,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质态跃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周涵
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需要遵循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力的目标逻辑、"三全育人"的教育逻辑、因时而新的创新逻辑三者相统一的原则。河南省C大学结合自身生源特点与高校教育要求,以"凝"与"适"为核心理念,以网络思政、榜样引领、团结小家、课外趣拓、结伴成长、国语桥梁"六大计划"为主线,创设出"石榴树"工程这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综合实践模式。本研究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我国的民族政策持支持态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高校教育者仍需进一步开拓新的教育模式、扩展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同时,"石榴树"工程的品牌性、项目化建设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赵英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被写入了党章。青海藏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几大藏区的一个缩影。因区位战略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思想与价值环境的多元性、社会特征的风险性等多重因素,新时代藏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工作既不能成为纯粹的意识形态教育,也不能成为片面的文化沙文主义教育,而是要通过经济发展、宣传教育、文化浸染等多维途径摄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成为"草根"层面简单朴素、自觉自为的社会心理认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魏健
民族教育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民族的团结进步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北京市回民学校一向倡导以民族教育发展为先,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和谐发展的办学使命为己任。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从四个方面着力深化民族团结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
民族中学 民族团结教育 和谐发展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孙晓倩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美术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积极践行素质教育,通过美术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构建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提升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感知能力、创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应该从实际教学出发,充分利用小学美术教学的特点,从美术课程教学实践内容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和巧妙构思,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美术教学课程中。在艺术教育中,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动手动脑操作,有效提升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民族团结教育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志达 黎贵优 穆智 范强
第三方评估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考核机制,有助于各地区相关部门反思、完善和落实决策,提高民族工作的绩效,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科学的智力支持,弥补决策和实践中的不足。目前,关于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非常薄弱,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体系,确立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非常必要。"五位一体"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第三方评估的主要方法,可以促进民族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全面督促民族工作的落实,推进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