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35)
2023(10821)
2022(8695)
2021(8324)
2020(6449)
2019(14797)
2018(13989)
2017(24803)
2016(13289)
2015(15078)
2014(14638)
2013(14718)
2012(13876)
2011(12479)
2010(12500)
2009(11103)
2008(11133)
2007(9299)
2006(8230)
2005(7541)
作者
(35044)
(29487)
(29394)
(28320)
(18851)
(13980)
(13341)
(11320)
(11306)
(10432)
(10322)
(9968)
(9491)
(9365)
(9275)
(9171)
(8563)
(8524)
(8421)
(8298)
(7507)
(6986)
(6950)
(6712)
(6706)
(6544)
(6307)
(6298)
(5944)
(5920)
学科
(56059)
经济(56005)
管理(35883)
(33755)
(25804)
(22689)
企业(22689)
中国(22576)
方法(21281)
(19899)
数学(19350)
数学方法(19223)
(13798)
财政(13378)
业经(13265)
农业(13229)
地方(13145)
(12231)
贸易(12220)
(11975)
(10937)
(10112)
财务(10102)
财务管理(10061)
(9934)
银行(9932)
(9661)
企业财务(9585)
(9582)
(9520)
机构
大学(183539)
学院(180498)
(82205)
经济(80463)
研究(68054)
管理(65279)
理学(55102)
中国(54464)
理学院(54418)
管理学(53713)
管理学院(53350)
(45142)
(39716)
科学(37121)
(32566)
财经(31865)
中心(30782)
(29261)
研究所(29010)
经济学(27681)
(26870)
北京(25955)
(25788)
师范(25623)
(25411)
(25070)
经济学院(24952)
财经大学(23463)
业大(21229)
师范大学(21179)
基金
项目(119917)
科学(95208)
研究(93464)
基金(88811)
(76893)
国家(76280)
科学基金(65083)
社会(62901)
社会科(59594)
社会科学(59580)
基金项目(45747)
(42440)
教育(42354)
编号(37259)
自然(36972)
(36441)
自然科(36143)
自然科学(36137)
自然科学基金(35500)
资助(35090)
成果(32336)
国家社会(28355)
(28149)
重点(27310)
(26409)
课题(26095)
中国(25641)
教育部(24820)
(24513)
(24160)
期刊
(93553)
经济(93553)
研究(63364)
中国(44489)
(37961)
(25143)
学报(24660)
科学(23986)
管理(23290)
教育(22393)
大学(20064)
学学(18297)
(17960)
金融(17960)
农业(17530)
经济研究(16820)
财经(16769)
技术(14942)
(14648)
图书(14515)
业经(12946)
问题(12534)
(12447)
书馆(11338)
图书馆(11338)
世界(10856)
国际(10468)
(9520)
会计(8856)
(8726)
共检索到2931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楠   赵倪可   高明  
本文初步构建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形成机制框架,重点阐述供给端的财政制度改革脉络,并采用549万个服务设施点位大数据信息,测算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三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地理空间分布、均等化程度和边际受益归宿。结果显示:第一,新时代以来,县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实现翻倍增长;第二,基本公共服务在空间上呈现高集聚特征,但整体上区域差距呈缩小态势,非均衡现象在逐步改善;第三,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事实上践行了财政保障机制设计理念,“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落后和地理区位处于劣势的地区受益更大,基础教育供给表现出更加偏向欠发达地区的包容性。本研究对于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搭建共建共享机制以及推进财政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黄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理论创新的逻辑基点与实践基础在于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为逻辑起点、以战略思维为理论支撑、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实践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基本动力、以群众路线为根本方法、以法治建设为主要依托、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了当代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辟了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段国旭  
财政体制服务于财政职能。河北省财政推动县对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和分税制财政两种体制,对于优化县乡财政资源配置、促进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推动县乡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又是财政体制功能的内在要求,更是以非均衡理念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趋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振  
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是促进乡村内生发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新时代以来,聚焦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关键发展要素,我国深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市场化推进土地要素改革,健全金融、财政支农体制机制,特别是推动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大量向农村流动,改变了过去要素由乡到城单向流动的格局,优化了城乡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我国城乡要素配置改革可概括为盘活、流动、保护、公平四个关键词,盘活即推动更多要素参与市场交易,流动即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梗阻,保护即赋权与强化产权强度,公平即推动实现区域要素禀赋均衡。我国城乡要素配置改革既有着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体现了中国特色,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深邃理论内涵。立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宏伟目标,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盘活、流动、保护、公平的改革方向,持续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童成帅  周向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旨。新时代共同富裕以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为理论基石,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富民、大同思想为文化基因,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理路探索为历史根基,以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为现实基础,具有深厚的生成基础与时代底蕴。新时代共同富裕内具深刻严密的逻辑意涵: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是其认知前提;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富裕是其内涵精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其外延范畴;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其重要标志。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汇聚共同富裕的实现“合力”;要坚持和完善基本制度体系,夯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吕炜  靳继东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制度安排服从于国家发展目标和战略的需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新中国财政70年发展的历史逻辑。财政发展的历史逻辑决定了财政实践的内容和财政理论的进展。本文立足于这一历史逻辑,分析财政发展各阶段的实践特征和理论演进的实质,总结创新性的财政制度设计对于特定阶段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意义,对各阶段中不同财政思想的内在联系做出新的理解和思考。这种基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的研究框架同时也为研究一个国家的财政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上的贡献。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伟同  徐溶壑  周佳音  
在中国的五级行政管理体制中,县级和乡级政府是国家治理体制框架的基层力量,县乡财政体制是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得以顺利推行的制度保障。本文以中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梳理了从分税制到省直管县再到乡财县管下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历程,着重阐释了不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背后的内在逻辑,提炼了新时代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的改革方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伟洪  张旭  
经济全球化构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条件。经济全球化过程也是世界市场体系形成和发育过程,这一过程越来越仰赖于制度构建和完善,在国际组织推动下,除了商品和要素的全球性流动性,经济全球化还表现为市场规则、标准和制度的一体化。中国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既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也适应了中国由高速度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征和需要。建议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推动制度型开放:以申请加入CPTPP、DEPA为契机,在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知识产权等领域对接国际高水平规则;强化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创新功能,加快实行全面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推动“一带一路”制度建设,促进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投资贸易规则纳入经济全球化多边主义制度体系。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玮  
公共服务均等化实际上是公民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纳税人权利意识凸显出来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的产生及其实施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逻辑。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因而会对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同维度的逻辑进行强调,这一状况使得不同国家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标准的选择以及制度安排上出现差异。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目标的情况下,弄清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逻辑是非常重要的。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黄烜  吴颖敏  陈玲  周晶  
社区公共财政作为创新社区治理的物质保障,对提升治理效能至关重要。但仅靠政府无限投入财政资金难以实现社区长效治理。根据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和Giraud的“弹性模型”,本文认为社区公共财政具备经济资本属性,能够通过特定途径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进而对社区治理效能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深入剖析社区公共财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理论逻辑:经济资本提供直接的物质保障、促进社区产业发展;社会资本以构建社区共同体的方式减少治理中的阻碍,从而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文化资本为社区治理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方法,挖掘社区居民本身的治理潜力,促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机制,长效保证社区治理效能提升。本文用成都市的三个典型社区治理案例,验证了逻辑框架的合理性。建议在社区公共财政的管理上跳出经济资本的局限,关注应用过程中培育的社区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将外部输入的经济资本内化为社区内生动力,发挥社区公共财政的“造血”功能,最终长效、高效地转化为社区治理效能。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冯梦黎   仵晓萱   胡雯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效率的均等化是新时代的战略要求。本文运用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配置机制进行探索,把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以及配套户籍政策、土地政策、转移支付政策的分析嵌入考察人口空间流动的一般均衡理论框架,深入分析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相关政策的多维度影响,不仅从公平维度考察均等化水平,同时也从效率维度关注经济发展、总体福利均等化水平。研究发现,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对经济增长和总福利都有一定正面影响,同时从帕累托指数看,使劳动力不过度集聚于东部发达地区;优化户籍政策是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提高居民的整体福利与推动经济增长,也便于人口分散化发展;而将生产性用地变动和转移支付变动倾斜于西部地区,无论是对整体经济发展还是帕累托指数改善都有较大正面作用。为此,应保障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制定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注重产业和经济的支撑作用,协同推进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秉龙  张立承  曹暕  
本文将中国政府“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所列的 592个国定贫困县中的 4 86个 1 999  年财政赤字县作为研究样本 ,选取县乡财政的“财政支援农业生产建设支出”、“农林水气  事业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行政管理费”和“教育事业费”五类支出作为系统分析指  标 ,通过计算指标熵值 ,利用“熵值增加效应”规律 ,判定在财政赤字状态下各类农村公共  物品供给规模不确定性的强弱。从公共产品分品种、分区域和分财政赤字程度三种不同  的视角 ,深入分析五类农村公共产品承担基层财政赤字风险的程度 ,根据模型计算结果 ,  提出了贫困地区县乡财政赤字条件下农村公共支出结构调整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于海峰  葛立宇  
新时代以来,我国财政在继往开来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概括来看,成就突出表现在进一步完善了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调控和治理规律的现代财政制度、政策和管理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望未来,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实践创新需要坚持人民至上、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的思想指引,未来应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个重点方向予以推进。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马洪范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财政工作,历经革命财政、建设财政、公共财政到现代财政的治理变迁,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