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01)
2023(10979)
2022(8910)
2021(8626)
2020(6745)
2019(15303)
2018(14863)
2017(27269)
2016(14604)
2015(16513)
2014(15758)
2013(15883)
2012(14920)
2011(13903)
2010(13731)
2009(12756)
2008(12444)
2007(11203)
2006(10310)
2005(9289)
作者
(42281)
(36225)
(35757)
(34017)
(22437)
(17354)
(15700)
(14109)
(13906)
(12665)
(12492)
(11973)
(11478)
(11317)
(11312)
(11012)
(10549)
(10391)
(10272)
(10234)
(9034)
(8958)
(8875)
(8406)
(8200)
(8133)
(7829)
(7816)
(7441)
(7376)
学科
(67190)
经济(67124)
(49877)
(42448)
农业(33224)
管理(30360)
方法(23298)
中国(23057)
数学(21105)
数学方法(20954)
(20153)
企业(20153)
业经(19545)
(14336)
贸易(14325)
(14171)
(14116)
地方(12960)
(12850)
农业经济(12489)
(12124)
(12073)
发展(10840)
(10822)
(10529)
(10353)
银行(10324)
(10117)
(10097)
及其(9570)
机构
学院(213584)
大学(211567)
(99081)
经济(97504)
研究(83497)
管理(76823)
理学(66296)
理学院(65578)
中国(65514)
管理学(64620)
管理学院(64258)
(58544)
科学(48982)
(45405)
农业(44889)
(42700)
(40293)
研究所(38957)
业大(38305)
中心(37297)
财经(31925)
(31386)
经济学(31353)
(29522)
(29061)
北京(28895)
经济学院(28196)
(27923)
农业大学(27620)
师范(27608)
基金
项目(143868)
科学(113640)
研究(107042)
基金(106220)
(94505)
国家(93635)
科学基金(78064)
社会(71322)
社会科(67146)
社会科学(67131)
基金项目(54949)
(54035)
自然(47346)
教育(46816)
自然科(46213)
自然科学(46198)
(46040)
自然科学基金(45396)
资助(42803)
编号(42531)
成果(34788)
(33658)
(33652)
(33625)
重点(32774)
国家社会(31084)
(29746)
课题(29467)
中国(29248)
教育部(28265)
期刊
(116169)
经济(116169)
研究(65464)
(64420)
中国(49804)
农业(44142)
学报(37650)
科学(35901)
大学(29792)
学学(28470)
(27092)
管理(24891)
业经(23731)
(23033)
金融(23033)
(20786)
教育(20224)
经济研究(17495)
问题(16808)
财经(16207)
技术(15866)
世界(15573)
农业经济(14866)
农村(14499)
(14499)
(14189)
(13339)
(12691)
经济问题(11788)
业大(11396)
共检索到3306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记文  郑玉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日益完善,农业转移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市民化水平显著提高,逐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本文从自由流动、人力资本提升和市民化三个方面梳理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实践。研究认为,取得成就的根本在于党和政府立足国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创造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将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有待提高、返乡农民工进退两难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等挑战,本文建议坚持贯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毫不松懈地推进农村劳动力市民化,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丁洪  
本文对Lewis双元经济理论中的一个结论提出质疑 ,通过中国与韩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比较 ,分析了中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原因和导致发展中国家双元经济长期化的原因 ,并运用Takeo的“主观均衡位置假说”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中兼职就业提高农户收入的可能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阮晓莺  魏澄荣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 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基本的动因是经济利益。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指出的:“全世界的农民在处理成本、报酬和风险时是进行计算的经济人。在他们小的、个人的、分配资源的领域中,他们是微调企业家,调谐做得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吕臣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实质就是农民问题。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我国政府丞待解决的问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彤梅  姚金安  
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尚且不完全,区域间的对外开放度不均衡,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多,本文从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角度,对FDI总额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构建VAR模型对各产业FDI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合理引导外商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流动、实现全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提出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庆丰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时间,发现我国农村就业结构转变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其滞后时间长达9年。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个人因素三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期滞后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只有深化制度革新、妥善解决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的关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方能从根本上缩短滞后时间,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问题。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迅雷  周洪荣  朱蕾  
文章基于国内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困局,通过引入Mas-Colell-Razin二元分析方法,从C-D生产函数出发,建立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重点讨论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可转移剩余劳动力潜在规模的测算,进而利用改革开放后的国内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试图在理论分析和数据获取等方面有所创新。理论与实证分析均表明,中国劳动力转移正趋于均衡;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其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文章进一步测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存约4 000-6 000万人,表明粗放式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倚仗资本和技术进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武国定  方齐云  李思杰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效应包括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本文在界定这些概念、建立测算公式和收集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消费提供资金,促进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还会较大幅度地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促进GDP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是它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游德升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增大、农村人口非农化的空间流动倾向存在很大差异。提高人员素养和技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产业格局和有效地改进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是实现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乐新  
本文试就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农村,加快发展农业,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业基础,在农业内部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 1.农村劳动力的稳健转移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任何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必须保证粮食自足或基本自给,保证在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所必需的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与前提下进行。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在转移了劳动力以后,仍能保证有足够的农产品供应,劳动非农化才能从农业中得到足够的原料。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则是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只有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才能把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国风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我国农业人口多,耕地少,农业剩余劳动力多。估计现有农业剩余劳动力达13亿。搞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非常艰巨。我们不可能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靠大城市膨胀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集中转移的道路,也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骏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之一。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只有确立城镇化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翁杰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问题,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收入分配格局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农村劳动力从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高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非农部门,将直接导致整个经济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通过改变非农部门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谈判能力来影响非农部门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而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间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但现阶段仍可以通过调整国内的产业分布格局形成劳动力需求竞争态势、增加农村居民在第一产业的收入以提升保留工资、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以协调谈判能力来逐步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林华  
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随着二元结构的不断加剧,农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桎梏。因此,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使农民能够真正离开土地,走向富裕,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潘泽瀚  王桂新  
文章在"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分析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能够比较山区和非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家庭收入相互作用关系异同的扩展模型,考察和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山区人口贫困化的影响。发现山区农业收入受到劳动力减少的负面影响较非山区更大;山区农村劳动力打工汇款对农业收入具有替代效应,致使农业收入减少,非山区农村劳动力打工汇款却能促进农业收入的增长;农村劳动力减少和打工汇款增加对农村非农业收入分别形成负向和正向作用,但在山区和非山区之间无显著差异。山区农业机械化生产难题是造成劳动力转移对山区农业收入负面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