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51)
- 2023(8959)
- 2022(7254)
- 2021(6593)
- 2020(5081)
- 2019(11553)
- 2018(10903)
- 2017(19040)
- 2016(9936)
- 2015(11080)
- 2014(10823)
- 2013(10345)
- 2012(9638)
- 2011(9051)
- 2010(9526)
- 2009(9267)
- 2008(8493)
- 2007(7517)
- 2006(6936)
- 2005(6393)
- 学科
- 济(42263)
- 经济(42214)
- 业(29139)
- 管理(26873)
- 融(25458)
- 金融(25454)
- 企(25297)
- 企业(25297)
- 银(22471)
- 银行(22450)
- 行(21854)
- 中国(19258)
- 方法(15575)
- 农(14298)
- 财(14029)
- 业经(13719)
- 数学(12298)
- 数学方法(12094)
- 制(11576)
- 学(11329)
- 地方(11010)
- 中国金融(10982)
- 农业(10545)
- 理论(10095)
- 务(9306)
- 财务(9290)
- 财务管理(9281)
- 企业财务(8958)
- 教育(7830)
- 体(7257)
- 机构
- 大学(149447)
- 学院(149196)
- 济(59090)
- 经济(57722)
- 管理(51074)
- 研究(50915)
- 中国(44877)
- 理学(43792)
- 理学院(43247)
- 管理学(42328)
- 管理学院(42069)
- 科学(31099)
- 京(31018)
- 财(30546)
- 所(25368)
- 农(24831)
- 中心(24477)
- 财经(24170)
- 研究所(23229)
- 江(22489)
- 经(21898)
- 范(21486)
- 师范(21262)
- 经济学(20259)
- 业大(20159)
- 北京(19337)
- 农业(19206)
- 州(18803)
- 经济学院(18239)
- 财经大学(18169)
- 基金
- 项目(96590)
- 科学(75909)
- 研究(72136)
- 基金(70016)
- 家(60857)
- 国家(60267)
- 科学基金(51250)
- 社会(46907)
- 社会科(44266)
- 社会科学(44252)
- 省(38248)
- 基金项目(36310)
- 教育(33114)
- 划(31745)
- 自然(31263)
- 自然科(30531)
- 自然科学(30522)
- 自然科学基金(29999)
- 编号(28804)
- 资助(27617)
- 成果(24828)
- 重点(22599)
- 发(21613)
- 课题(20908)
- 创(20877)
- 部(20824)
- 国家社会(19690)
- 创新(19354)
- 性(19119)
- 科研(18362)
共检索到229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杜帅
马克思以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社会整体性为视角对城乡融合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城乡融合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应从社会全局高度对其进行把握。同时,他透过唯物史观对城乡融合实现路径进行了科学探索,形成了完备的方法论体系。新时代,我国进入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期,马克思城乡融合思想对当前我国城乡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 城乡融合 理论价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郭殿生 宋雨楠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导致城乡分离和对立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城乡对立进一步强化。实现城乡融合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条件,而这一条件也是从现有的生产力发展需要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理论价值主要包括它高扬了人的核心价值、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和验证了方法论的科学性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与进步;加快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城乡融合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对立的制度条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依法规划,统筹协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薛晴 王瑞红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城乡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以农业为基础、工农业并举、城乡兼顾的发展战略,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中国化历程。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改革城乡关系的战略举措,为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中国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实践准备。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体系的形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不断推向前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盛辉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研究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撷取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关系发展的相关理论,形成了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城乡融合及其发展思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前提;发展和协调布局生产力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基础;以城带乡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工农产业融合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客观要求;科学技术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推力。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鲁 李剑芳
中国关于城乡关系的探索与实践是对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关系不断演变,由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走向融合,党和国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目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城乡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农村病"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对此,应通过顶层设计与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挖掘农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等,为促进中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潘红虹 冯楠 杨平宇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消费市场进入新消费时代,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商品和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商贸流通领域加快创新,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稳步提高,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仍然存在着高质量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消费吸引力和集聚力不够、商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受限、收入分配对扩大消费形成制约等一些问题和瓶颈,使得消费在进一步创造需求、引领需求方面的作用受限。应用马克思消费核心思想,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挥消费和生产、分配、交换的相互作用,加快发展新消费新零售,切实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推动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动态平衡,就显得尤为必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薛晴 刘俊英
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诸多相异观点,并没有僭越社会本体论分析框架。文章站在我国省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立场上,对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作出社会本体论阐释,并进一步揭示二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马德隆 许正中
分工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产业融合的新趋势是数字时代的鲜明特征。通过分工理论解读马克思的产业融合思想,进而分析对数字融合的适用性,对于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寻求数字经济政策的理论支点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对马克思分工理论框架的解读,从分工的理论到实践、工场手工业的混成到有机、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演进、大机器应用的影响等方面,再认识马克思的产业融合思想。其次,分析工业时代不同阶段的产业融合,提出数字时代产业融合新特征。再次,应用马克思分工融合思想,对数字融合发展的本质、界限、前提、劳动力结构的分化“、消灭分工”的技术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马克思 分工 产业融合 数字经济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皇甫鑫 唐依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的视角对城市和乡村及其关系进行了理论探索,提出了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差别、城乡融合的经典论断。反观当今中国,城乡分离、对立、差别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愈演愈烈,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瓶颈,要想跨过这个瓶颈达到城乡融合的良好态势,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城乡发展的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提升城乡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联结度。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玉明 王越凤
共享经济以分离资源使用权的形式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人占有到社会公众使用的变革。本文认为,共享经济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使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变为社会公众使用、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实现非人格交易等产权属性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构个人所有制、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私有制导致生产过剩和实现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是新经济情境下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的融合、创新与发展。它在所有制理论的理论范畴内,以使用权的高速流转和无缝衔接实现了生产、生活资料的公众使用,突破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会导致生产积极性相对较低的悖论,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运行速度、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时代化。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根平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原理批判资本主义城乡关系异化以及对前人的城乡理念进行"扬弃"的结果。其主体内容包括城乡融合的逻辑必然、本质内涵和实现条件,最终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从理论层面、价值层面和实践层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有助于从根本上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智强
按照国际价值进行交换,剩余价值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转移。纳入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的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表明,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若不考虑剩余价值率与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一国的技术越先进,劳动生产率越高,从而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越高,该国的经济增速就越快。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坚持创新发展,必将使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大幅跃升,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转移我国剩余价值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经济高质量增长,有利于弱化剩余价值国际转移,推动世界经济联动增长。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冯永泰
城乡分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通过乡村城市化城乡又将走向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城乡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变革与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由于制度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城乡融合发展还面临着发展制度的区隔性、要素流动的单向性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偏向性等现实问题。要立足于中国城乡关系实际,着眼于未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基础,以深化城乡产业融合为关键,以提升乡村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纪欣农 白艳
自从教育领域大力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后,教育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极为重视,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积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二十大时代精神,运用现代化教育资源探寻合理的教学模式,借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增强思政素质,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本文主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进行浅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思政教育 融合教育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侯鹏
马克思在对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就业观的借鉴和批判的基础上,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逻辑原则出发,构建了包括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失业理论、劳动力市场配置理论和劳动就业权理论等内容丰富的就业思想体系。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我国就业理论和就业实践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