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80)
- 2023(3056)
- 2022(2375)
- 2021(2318)
- 2020(1698)
- 2019(3884)
- 2018(3698)
- 2017(5376)
- 2016(3126)
- 2015(3377)
- 2014(3312)
- 2013(3131)
- 2012(3130)
- 2011(2961)
- 2010(3244)
- 2009(2725)
- 2008(2900)
- 2007(2627)
- 2006(2470)
- 2005(2205)
- 学科
- 济(11658)
- 经济(11635)
- 管理(7355)
- 业(6705)
- 企(5256)
- 企业(5256)
- 学(4796)
- 方法(4303)
- 农(4210)
- 中国(3973)
- 业经(3316)
- 数学(3255)
- 数学方法(3153)
- 理论(3010)
- 教育(2830)
- 农业(2765)
- 财(2453)
- 和(2335)
- 制(2211)
- 融(2097)
- 金融(2096)
- 银(2016)
- 地方(2012)
- 银行(2003)
- 贸(2002)
- 贸易(2001)
- 行(1944)
- 易(1918)
- 发(1901)
- 环境(1864)
- 机构
- 大学(52897)
- 学院(50680)
- 研究(20490)
- 济(16788)
- 经济(16378)
- 管理(15937)
- 中国(13993)
- 科学(13991)
- 理学(13758)
- 理学院(13493)
- 管理学(13059)
- 管理学院(12967)
- 京(11621)
- 所(10965)
- 农(10467)
- 研究所(10276)
- 范(9444)
- 师范(9347)
- 财(8359)
- 农业(8334)
- 中心(8331)
- 业大(8176)
- 江(8098)
- 师范大学(7911)
- 院(7356)
- 北京(7244)
- 教育(6873)
- 财经(6663)
- 州(6188)
- 科学院(6104)
- 基金
- 项目(34828)
- 科学(27250)
- 研究(25219)
- 基金(25202)
- 家(23014)
- 国家(22810)
- 科学基金(18456)
- 社会(15877)
- 社会科(14850)
- 社会科学(14843)
- 省(12817)
- 基金项目(12784)
- 教育(12048)
- 划(11844)
- 自然(11535)
- 自然科(11268)
- 自然科学(11261)
- 自然科学基金(11061)
- 编号(10097)
- 资助(9487)
- 成果(9463)
- 重点(8494)
- 部(7667)
- 发(7529)
- 课题(7503)
- 创(7098)
- 国家社会(6909)
- 科研(6650)
- 创新(6642)
- 计划(6526)
共检索到75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潘丽文 万欣荣
"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亮语词与重要内容,是党的"人民中心"价值取向的直接聚焦。该话语生成有其丰厚的理论逻辑、深刻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智者先贤关于理想生活的哲思道论、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宗旨理论为"美好生活"话语的生成构筑了深厚的思想支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历史逻辑中"美好生活"话语沉淀而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逻辑中"美好生活"话语升华而生。"美好生活"话语实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权利正义诉求和党对这一诉求的回应,同时普遍权利正义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然实践逻辑。
关键词:
美好生活 新时代 普遍权利 正义诉求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丁雪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逻辑应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相契合,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意蕴。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阐发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能夯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学理阐释,亦能为推动人民美好生活实现提供进路。
关键词:
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群众 社会主要矛盾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光文 李晓曈
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科学指导、党的自我革命的百年历史演变、发展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现实要求的三重逻辑而生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形成的系列党建话语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建构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以"四个自我""两个伟大革命""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为基本内涵意蕴的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新时代构建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我革命重要论述为指导、建立健全自我革命话语体系的体制机制、推动自我革命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一体化发展、加强自我革命话语体系的传播与交流等方面的路径遵循。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松龄
财富的增长和丰富只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并不一定保障全体人民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能够在初次分配中推进劳动者收入占有上的共同富裕,进而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劳动者财富占有上的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这有利于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深化初次分配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理论认识富有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文涛 胡建
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利益立场,立足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指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有利于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新时代实现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存续和强化,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文涛 胡建
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利益立场,立足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指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有利于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新时代实现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存续和强化,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朱雨可 赵佳 邹红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居民消费需要实现了从"基本生活消费需要"向"美好生活消费需要"的快速跃迁,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人民美好生活消费需要的内涵是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重要前提。本文重点从消费经济视角阐释了新时代我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它是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中产生的获取各种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消费资料的意愿和消费的主观体验。围绕实现美好生活消费需要的要求、动力、方向,本文构建了美好生活消费需要的水平、品质、满意度三个维度,并进一步提出应从城乡发展、区域协调、收入分配、供需平衡、消费质量、消费效率、物质获得感、社会安全感、精神幸福感九个次级维度衡量美好生活消费需要满足程度,旨在为美好生活消费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美好生活消费需要 内涵 维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高海波
文章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人工智能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影响。人工智能是新时代美好生活实现的关键力量,能够提升人类的劳动本领,拓展人类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空间,但现实的人工智能发展却有可能偏离其本质,造成劳动者失业、冲击伦常关系、消解人的主体性和生存意义。并对两方面分析作出理性反思,包括对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可能性反思和消解人工智能威胁的必要性反思,提出引导人工智能科学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失业 伦常关系 人机关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彦 李岩
"美好生活"是哈特穆特·罗萨批判理论的研究主旨。罗萨在对"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为什么生活不美好"以及"如何实现美好生活"这三个问题的理论诠释中形成了"批判性美好生活观"。其中,罗萨将美好生活定义为主体与世界的"共鸣"关系,这是其以往支持的"自治"基础上的发展,实现了对"什么是美好的生活"的建构性诠释的方法论转向。与此相应的是,罗萨在对"为什么生活不美好"的反思性诠释中经历了从"社会加速"到"动态稳定"的认知深化,但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加速"未失去其核心地位,而是以"增长""加速""创新"的概念三元组呈现其核心内涵。针对现代社会的共鸣危机,罗萨提出了"后增长社会"这一社会形态范式,其核心旨向是以"适应性增长"模式代替"强迫性增长"模式,从而为如何走向美好生活提供一种社会构想。罗萨对美好生活的建构、反思与探索,虽不能在具体问题上为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既成方案,但仍不失为一种方法论启示。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杨志勇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掷地有声。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更高,这就对共产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主要矛盾提法的变化,是对过去近四十年改革开放成就的充分肯定。没有改革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何海兵
人民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的现实主线,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文章认为,从理论上看,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从实践上看,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石。只有紧紧守住这个现实基石,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富有时代性的把握,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
关键词:
美好生活 核心价值观 人民主体 执政党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庄西真
德技并修既是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的说明,又是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途径。在新时代,培养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从产业层面来看,经济发展方式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是我国推进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起点;从教育层面来看,人才培养模式从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的回归,是我国推进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核心;从社会层面来看,外部环境保障从工匠精神向工匠制度的转移,是我国推进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逻辑前提。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孟景舟
从历史来看,职业教育是双轨制的产物。"职业教育"是一个含有阶级歧视和文化撕裂性的概念。从世界范围来看,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职业教育正在进入到一个以"新职业主义"为标志的"后职业教育"时代。对我国而言,职业教育发展的百年史,就是一场概念之争的历史。我国目前正处在由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转变的关键时刻。职业教育面临着重新定位。用"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解决了一个学术分类的难题,还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现实政策进行积极的反思。
关键词:
美好生活 职业教育 新职业主义 新概念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子云 潘贝
民族团结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促进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作为民族研究的特色话语,伴随民族话语的变迁,历经从“阶级话语”到“关系话语”、“话语依附”到“话语融合”、“话语本土化”到“话语特色化”等三重样态,话语的转型确证了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流变性和可超越性。新时代基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概念、常态化机制、方式和效果”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意味着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话语重心发生了时代转向,即从基于“民族关系改进”的“策略性建构”研究,转向基于“民族认同自觉”的“主体性生成”研究,为阐释民族团结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范式。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 话语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一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指出,科学发展经历了学院科学、后学院科学阶段,实际上也到了需要关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生活科学阶段,这其中具有一定的动力机制。生活科学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活科学的发展理应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
学院科学 后学院科学 生活科学 美好生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