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19)
- 2023(6475)
- 2022(5296)
- 2021(5214)
- 2020(4045)
- 2019(9461)
- 2018(8955)
- 2017(15924)
- 2016(8015)
- 2015(9304)
- 2014(8801)
- 2013(8612)
- 2012(7891)
- 2011(7298)
- 2010(6950)
- 2009(6263)
- 2008(6022)
- 2007(4827)
- 2006(4142)
- 2005(3790)
- 学科
- 济(36057)
- 经济(36018)
- 管理(20762)
- 业(18986)
- 方法(15486)
- 企(14600)
- 企业(14600)
- 中国(14323)
- 数学(13885)
- 数学方法(13836)
- 贸(10441)
- 贸易(10433)
- 易(10308)
- 农(9084)
- 财(8071)
- 业经(7306)
- 制(6781)
- 银(6327)
- 银行(6327)
- 行(6194)
- 关系(6003)
- 融(5964)
- 金融(5964)
- 农业(5774)
- 出(5761)
- 环境(5654)
- 学(5567)
- 教育(5526)
- 发(5370)
- 和(5064)
- 机构
- 大学(117138)
- 学院(113990)
- 济(59128)
- 经济(58481)
- 研究(43666)
- 管理(42326)
- 理学(36802)
- 理学院(36400)
- 管理学(36102)
- 管理学院(35874)
- 中国(34904)
- 财(25377)
- 京(24631)
- 科学(22061)
- 财经(21029)
- 经济学(20925)
- 所(20164)
- 经(19700)
- 经济学院(18928)
- 中心(18795)
- 研究所(18482)
- 财经大学(16142)
- 北京(16120)
- 院(15721)
- 范(15185)
- 师范(15118)
- 研究中心(13364)
- 江(13318)
- 农(13312)
- 科学院(13072)
- 基金
- 项目(77702)
- 科学(63455)
- 研究(60574)
- 基金(60479)
- 家(52325)
- 国家(51935)
- 科学基金(44724)
- 社会(43162)
- 社会科(41066)
- 社会科学(41061)
- 基金项目(30976)
- 教育(27321)
- 自然(25362)
- 省(25070)
- 自然科(24846)
- 自然科学(24840)
- 自然科学基金(24452)
- 资助(23909)
- 划(22724)
- 编号(22344)
- 国家社会(19950)
- 中国(19792)
- 部(19757)
- 成果(18741)
- 教育部(17818)
- 重点(17701)
- 发(17105)
- 创(16685)
- 人文(16682)
- 制(15984)
共检索到1691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武心波 高梓菁
时值2018年中国进入新时代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中日关系也迎来了新的历史转机。在新时代和重大历史新起点上,中日都需要对彼此有新的认识,而中国的对日新认识和新视角则蕴含在中国新一代最高领导人"对日外交思想"的宏大战略运筹中。通过对习近平的"对日外交思想"的梳理、归纳和总结,不仅可以对近十年来的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从中国的立场出发加以总结,而且将中日关系放到习近平的"对日外交思想"这一宏大框架中加以展望,对认识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也具有十分特殊的战略意义。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姚遥
当前,随着国际秩序深刻变迁,整个世界变乱交加、势力重组、民心思变。本文拟从公共外交的视角出发,梳理中日韩三国之间由大国强权、资本势力、民粹主义交织而成的外交危机与舆论难题,重新认知与思考中国对日韩公共外交的国际背景与主要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拟提出一些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策建议,指出在推进对日韩公共外交时,应重视对日韩两国所身处的国际秩序背景、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结构的研究与分析,持续不懈地推动东北亚"去冷战化"和"去同盟化"的历史进程,在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中聚同化异、塑造共识,使之成为官方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金中夏
中日印三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也有共同的现实利益。三国若在西方大国的摆布下力量互相抵消,最后谁也不会是赢家。三国应当寻求合作以实现共赢。
关键词:
中国外交 日本 印度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吴蓓
中日交涉自“九.一八”开始就以各种途径、不同形式在进行,张群因早年留日,与日本渊源较深,为蒋介石所倚重,负责调整中日关系。华北事变后的中日交涉,是抗战正式爆发前中日间最后的较量,张群在与日方的周旋与应对中,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外交策略。
关键词:
中日交涉 张群 外交策略 主权原则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陈志恒
〕1998 年12 月19 日,日本执政的自民党与自由党达成联合协议,定于1999年1 月改组内阁。“自自联合”体制是自民党参议院选举受挫、党内派系斗争激化的产物。届时,日本政坛将呈保守化特点,日美关系的基轴地位将进一步加强,中日关系也将因此多有波折
关键词:
自自联合 参议院选举 保守化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谷口诚
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日美中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小泉内阁却仍然采取追随美国式的外交,是不可能建立新的日美关系,也无法建立新的日中关系。日本的外交政策必须适应形势变化,转向多方位的外交。
关键词:
自主外交 多边外交 日美同盟 日中关系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阎德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提供了理论和思想武器,为推动国际体系变革完善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强烈的问题意识与变革方向、时势与动态体系的整体把握、智慧与外交实践的相辅相成、底线思维与综合国力的保障、人文主义与天下情怀的观照等五大方面,精准发力,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成功激活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也为全球国际关系理论贡献了中国智慧。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巍
习近平新时代外交话语具有突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从话语表达主体视阈上看呈现关系中的“我”、重道义的“我”、自我约束的“我”多重聚合样态,具有多元、复合、立体形态,彰显了关系和合、充满道义、自我约束而又有责任担当的大国形象。习近平新时代外交话语表达主体样态的呈现是中国传统文化交互性、仁义观以及强不执弱理念的历史延续与现代转化,具有鲜明的历史连续性与时代创新性。从表达主体视阈探究习近平新时代外交话语有助于深刻理解其内在文化机理。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邢丽菊
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宝贵精神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落脚点是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互学互鉴、开放包容等理念是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依据。"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治理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文明交流与互鉴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观等习近平外交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性、关联协作性、整体大局性、包容互补性、和谐共生性等内涵。习近平外交思想启示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力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吴志成 刘培东
新型国际关系观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它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继承和总结新中国外交理念与实践经验,批判吸收当代全球政治理念,其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紧迫的现实必要性。这一思想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以公平正义为准则,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具有鲜明的逻辑性、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和中国特色。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必须秉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等理念原则,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新型国际关系观的提出,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和平发展环境、开辟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路径、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英兰
胡汉民是国民党元老之一,1933年1月~1936年6月,胡汉民在广州创办了《三民主义月刊》,公开针砭时政。其中有关南京政府对日外交的论文十余篇,抨击南京政府依靠国联制日、求助列强抵御日本、国际合作外交以及对日妥协的外交政策;提出一系列抗日外交主张,即从直接交涉到武力抗战。并指出“降日是绝路”,抗日“是我们唯一的生路”。胡汉民既有借抗日而反蒋的目的,也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立场,颇有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
胡汉民 南京政府 对日外交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詹德斌 陈俊杰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表现出“情理相交、真诚温暖”的鲜明风格,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学术界尚未对亲情外交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鉴于此,本文借鉴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以及“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路径来构建亲情外交理论。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亲情外交理论积极汲取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其包含着“天下国家”现代化转型、党的领导以及民心政治的三重理论逻辑;其次,基于亲情外交的理论内涵,可以演绎出“天下一家亲”的世界观、“天下无外”的方法论和“化成天下”的价值观三个维度。最后,本文抽象和提炼出亲情外交的理论范式,并结合新时代中国外交实践进行初步验证。实践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亲情外交在处理国际关系中情理并举、情理融通,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少普
中国的崛起使中日关系产生了某些新的竞争因素,但更为日本和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的崛起在经济、安全、文化交流等领域对于日本以及中日关系的积极影响,从而为中国在争取实现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对日关系,提供了一个侧面的思考依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靳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的十九大报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扎根中国大地、总结实践经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 习近平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汪波 姚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正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思想。作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中东外交思想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中国中东外交思想形成的基础涉及到权力结构、利益结构、制度结构、文化基因和情感积淀等五大要素;其内容包含和平与发展、结伴不结盟、正确义利观、中阿命运共同体、政治解决热点问题等五大内涵。在新时期中国中东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初步成果,中国在中东开展了成功的全方位平衡外交,在中东的贸易、投资和援助大幅增加且结构更趋平衡合理,中阿进入全方位合作的新阶段,同时中国也为解决中东热点问题发挥了独特的第三方调解作用。
关键词:
新时期 中国 中东 外交思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