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24)
2023(10783)
2022(8748)
2021(7939)
2020(6407)
2019(14321)
2018(13801)
2017(26131)
2016(14023)
2015(15669)
2014(14711)
2013(14864)
2012(13917)
2011(12778)
2010(12131)
2009(10767)
2008(10439)
2007(8912)
2006(7695)
2005(6785)
作者
(42709)
(35876)
(35773)
(33619)
(22488)
(17170)
(15759)
(14303)
(13558)
(12515)
(12362)
(11759)
(11395)
(11297)
(11246)
(10964)
(10798)
(10667)
(10319)
(10132)
(9137)
(8730)
(8720)
(8120)
(8064)
(8011)
(7684)
(7600)
(7263)
(7126)
学科
(65572)
经济(65518)
管理(40791)
(39525)
(30186)
企业(30186)
方法(28058)
数学(25359)
数学方法(25253)
中国(18988)
(17290)
技术(15517)
(15098)
贸易(15093)
(14805)
环境(14176)
业经(14027)
(13420)
(12669)
产业(12236)
农业(11869)
地方(10970)
(10162)
(9177)
技术管理(9134)
(8870)
银行(8821)
(8717)
(8590)
金融(8589)
机构
大学(205490)
学院(204759)
(97383)
经济(96151)
管理(78316)
研究(78278)
理学(68816)
理学院(68082)
管理学(67207)
管理学院(66854)
中国(57457)
科学(48347)
(43504)
(42399)
(40280)
研究所(37519)
(37167)
业大(35489)
农业(33939)
中心(33803)
经济学(31643)
财经(31176)
(28868)
经济学院(28838)
(27859)
北京(27489)
(27141)
科学院(25533)
财经大学(23516)
(23397)
基金
项目(148294)
科学(117298)
基金(111328)
(101608)
国家(100909)
研究(100880)
科学基金(84627)
社会(68906)
社会科(65847)
社会科学(65834)
基金项目(59069)
(55619)
自然(55041)
自然科(53832)
自然科学(53815)
自然科学基金(52932)
(48191)
资助(44530)
教育(43546)
编号(35317)
重点(34306)
(33905)
(33427)
(32450)
国家社会(30944)
创新(30619)
计划(29166)
中国(28831)
科研(28718)
教育部(28088)
期刊
(97256)
经济(97256)
研究(56929)
学报(39282)
(37354)
中国(37230)
科学(36194)
大学(28782)
管理(27981)
学学(27892)
农业(26046)
(25867)
经济研究(18177)
技术(17053)
财经(15668)
(15555)
(14964)
金融(14964)
业经(14946)
(13772)
问题(13486)
(13157)
科技(12391)
技术经济(12281)
教育(12000)
世界(11891)
国际(11795)
业大(10344)
(10049)
资源(9176)
共检索到2894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传明  
基于文献综述确定了六种技术进步来源,探寻了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中国产业碳强度的影响机制。选择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构建了技术进步对产业碳强度影响的测度模型。从中国整体产业及产业部门两个层面,运用模型测度了新旧常态下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中国产业碳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R&D、FDI水平溢出和FDI前向溢出三种来源的技术进步可降低整体产业碳强度,FDI后向溢出、进口溢出和出口溢出则会增加整体产业碳强度;相较旧常态时期,新常态时期六种来源的技术进步对于整体产业碳强度影响均展示了正面调整;新旧常态时期,R&D和FDI水平溢出降低了所有产业部门的碳强度,进口溢出和出口溢出则会提升所有产业的碳强度,FDI前向溢出和后向溢出影响不一;除FDI前向溢出和出口溢出外,其余来源技术进步对高碳强度产业部门碳强度的正面影响均差于所有产业均值。在此基础上,针对更好地利用不同来源技术进步降低中国产业碳强度提出了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传明  
国民经济是由多个性质迥异且相互依赖产业构成的复杂系统,科学识别产业碳排放关联传导结构对于实现中国碳减排目标具有的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为此,首先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综合定义全碳足迹,基于能源消耗及生产服务修正直接消耗系数,创立函数改进容许性,及时更新投入产出表,夯实数据来源基础。再设计平衡性投入产出产业全碳足迹生命周期模型测算产业全碳足迹,基于WT指数法构建新旧常态中国产业全碳足迹复杂网络,继而从网络整体、节点地位、社团结构等角度分析新旧常态中国产业全碳足迹网络特征。经比较发现,构造的新旧常态中国产业全碳足迹复杂网络整体结构合理;较旧常态而言,新常态产业全碳足迹联系更为紧密,核心关键产业控制影响力更强,社团结构则总体保持稳定。在此基础上,提出综合衡量产业全碳足迹、全面顾及个体及整体特征、重点关注核心关键节点和充分考虑产业社团特征的对策建议,以求更有效提升新常态中国产业协同减排效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霞  杨传明  
针对国际日益严峻的碳减排形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论述当前产业碳排放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碳生产和消费视角,设定产业全碳足迹概念;通过修正直接消耗系数,构建平衡性投入产出的产业全碳足迹生命周期测算模型BEL-TCP;基于产业规模创立绝对碳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以归纳的中国27个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新旧常态下各产业全碳足迹流;以碳关联产业重要性构建散点图,分类提出差别性减排建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鄢哲明  邓晓兰  陈宝东  
文章在阿西莫格鲁等人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研究框架下,探讨了绿色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低碳化的影响机理,并利用1995~2012年中国分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因果检验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理论分析显示:产业结构低碳化是一个连续和动态累积调整的过程,其水平上升的推动力是偏向于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的绿色技术进步。文章突出技术进步偏向性并回应了已有文献关于技术进步作用的观点不一致的问题。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省级政府的经济干预对产业结构低碳化存在负向影响,可能抵消绿色技术进步的正向作用效果。文章认为,为了实现中国产业结构低碳化目标,有必要通过政策机制鼓励清洁技术发展,促使技术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以学  
一产业技术进步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产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升状况,尤其是指生产中实际发挥效益的技术总体水平的提升状况.目前,中国产业技术进步中存在种种问题,影响产业技术进步的加速进行.1.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较低,产业技术进步速度慢中国产业技术...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杨树旺  杨书林  魏娜  
文章使用1986—2010年的数据探讨了三类不同来源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通过时间序列的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来源于港澳台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和韩国、东盟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有负面影响,来自美国、日本、欧盟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通过分析其差异性的原因,提出以下建议:提高港澳台外资质量,逐渐淘汰低产值高能耗产业;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完善低碳法律体系,吸引发达国家投资;适时制定差异性碳关税政策,健全低碳环保激励机制,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培养和提高国民消费的低碳环保意识。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孙早  李春临  宋炜  吴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不断扩大,FDI合同项目数、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快速增长。截止到2011年,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金额64999亿元,占当年投资总额的73.5%,FDI已成为拉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不同来源地FDI在高技术产业间的结构性倾斜加剧了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但与国家引资政策的要求相悖,而且阻碍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韶华  于维洋  张伟  
在深入分析产业结构低碳化内涵的基础上,从低碳产出、低碳排放和低碳能源3个维度构建了综合反映产业结构低碳化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1996-2011年数据实证测度我国产业结构低碳化水平。然后以历年产业结构低碳化测度值为因变量,以技术进步、环保投资和出口结构为自变量,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定量研究各因素对产业结构低碳化的作用。研究发现:1996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低碳化水平呈现逐渐提升趋势;技术进步、环保投资和出口结构均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低碳化;由于技术进步和出口结构优化的限制因素较多,因此现阶段应重点依靠投资提升产业结构低碳化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思麒  刘导波  
基于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测度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揭示2004—2017年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运用曼奎斯特指数(DEA-Malmquist)测度“前沿型”技术进步和“追随型”技术进步,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研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存在沿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递减趋势;(2)从全国层面来看,“前沿型”技术进步和“追随型”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3)“追随型”技术进步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贡献更大,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现阶段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兵兵  徐康宁  陈庭强  
本文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199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技术进步状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全国整体、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分阶段(1990-2000年,2001-2011年),综合多因素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全国整体上来看,技术进步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手段,外国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不成立,而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工业产值、人口变量则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②分区域来看,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中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吕康娟  李申  俞安愚  
将工业技术进步依据来源细分为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包含技术消化吸收),并将二者纳入STIRPAT模型中的空间面板模型,分别研究两者对地区碳强度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结果发现: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均有利于减少全国的碳强度;相对于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更能减少区域碳强度;东部地区加强自主创新,中西部地区加强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进步的节能减排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黄鲜华  边娜  石欣  
基于1997-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区域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能源禀赋、产业技术进步及二者交互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1)产业技术进步会降低碳排放强度,能源禀赋会提高碳排放强度,并且产业技术进步的抑制作用强于能源禀赋的促进作用;(2)能源禀赋和产业技术进步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产业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区域能源禀赋相对优势丧失,而能源禀赋优势丧失又会反作用于产业技术进步动力和需求,二者形成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碳排放减少;(3)能源禀赋和产业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但二者交互作用在不同区域均表现为显著的抑制效应。基于以上结论,对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能耗;第二,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第三,因地施策,充分发挥产业技术进步通过能源禀赋抑制碳排放的交互作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小剑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存在技术逆向溢出,进而促进母国产业技术进步,这一点已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认同。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2003—2008年间中国对外投资的产业数据与国内产业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除2003年外,外向FDI对中国产业技术进步基本是无效的,而且无效程度逐年上升。对无效单元进一步分析后发现,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的作用稍强一些,但两者均存在较高的无效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白红菊  刘蒂  齐绍洲  
通过对集中了我国80%以上FDI的17个省区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章发现不同来源地FDI对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整体分析表明,来自香港地区和美国的FDI对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产生显著的有利影响;来自欧盟主要成员国英、法、德的FDI对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FDI对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了不利影响但不显著。区域分析表明,投资于东部地区的FDI相较投资于中西部地区的FDI对本地区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更大且存在"马太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