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32)
- 2023(4112)
- 2022(3311)
- 2021(3205)
- 2020(2412)
- 2019(5540)
- 2018(5190)
- 2017(10326)
- 2016(5668)
- 2015(6098)
- 2014(6143)
- 2013(5826)
- 2012(5524)
- 2011(5026)
- 2010(5312)
- 2009(4975)
- 2008(4904)
- 2007(4492)
- 2006(4245)
- 2005(3813)
- 学科
- 济(19839)
- 经济(19819)
- 管理(18212)
- 业(17008)
- 企(13652)
- 企业(13652)
- 农(8146)
- 策(7334)
- 财(6906)
- 中国(6798)
- 方法(6220)
- 数学(5355)
- 数学方法(5217)
- 制(5192)
- 及其(5133)
- 政策(5094)
- 业经(5046)
- 农业(5045)
- 贸(4927)
- 贸易(4925)
- 易(4830)
- 地方(4572)
- 方针(4478)
- 述(4422)
- 阐(4422)
- 阐述(4422)
- 税(4325)
- 银(4264)
- 银行(4264)
- 税收(4218)
- 机构
- 学院(79005)
- 大学(76387)
- 济(34396)
- 经济(33554)
- 管理(31176)
- 研究(27388)
- 理学(26157)
- 理学院(25915)
- 管理学(25586)
- 管理学院(25412)
- 中国(21792)
- 财(18227)
- 京(15523)
- 科学(14459)
- 财经(13264)
- 江(13203)
- 所(13127)
- 中心(12747)
- 经(11983)
- 研究所(11535)
- 农(10739)
- 范(10658)
- 师范(10601)
- 院(10234)
- 州(10231)
- 经济学(9973)
- 北京(9968)
- 财经大学(9594)
- 业大(8925)
- 经济学院(8857)
- 基金
- 项目(47996)
- 研究(39362)
- 科学(38581)
- 基金(34361)
- 家(28703)
- 国家(28397)
- 科学基金(24737)
- 社会(24679)
- 社会科(23383)
- 社会科学(23381)
- 省(18495)
- 教育(18177)
- 编号(17155)
- 基金项目(16679)
- 划(15597)
- 成果(15086)
- 自然(14589)
- 资助(14297)
- 自然科(14236)
- 自然科学(14233)
- 自然科学基金(13981)
- 课题(12292)
- 策(11073)
- 部(10908)
- 发(10898)
- 性(10789)
- 重点(10645)
- 年(10438)
- 项目编号(10305)
- 创(10049)
共检索到127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白柠瑞 李成明 杜书 曾良恩
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在需求侧、供给侧以及区域经济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在于创新,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升级迭代,更需要思维观念的转变和制度模式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是新动能的创造,应重点抓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和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在具体政策导向上,既应注重简政放权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打破传统的体制性障碍;又应注重因势利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应注重宏观调控与精准施策相结合,形成政府间分工合作、政策间协调统一的格局。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宁朝山
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依照关键技术、主导产业变革等标准,世界经济史中已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历次工业革命演进所引致的要素投入结构、企业组织和商业模式以及产业体系和宏观经济结构等的突破性创新,推动了新旧动能的根本性转换。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处在产业化突破和规模化应用的临界点。这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机会窗口和重要载体。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关键在于加快新工业革命前沿共性通用技术突破,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建立激发要素活力的体制机制,实现传统经济转型和"四新经济"快速成长。
关键词:
工业革命 新旧动能转换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肖平 冯静静
如何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以旧换新”政策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理论上,“以旧换新”政策可以扩大消费促进投资,体现了需求管理消费和投资循环的重要性,即短期内通过增加总需求促进投资扩大,长期讲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国内外实践证明,“以旧换新”政策在不同经济体和不同背景下的实施效果表现出显著差异。“以旧换新”政策效果还受到消费者信心、企业家预期和政策取向一致性等方面的制约,需要“以旧换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结合、提高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提振企业家投资信心、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政策取向一致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彭迪云
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拥抱新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十三五"时期增长、转型和改革的主线,实质是由追赶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实现新平台上的供求平衡、新逻辑下的动力转换、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和新理念下的制度创新。新经济是伴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而产生的经济形态,包括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动能,以及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旧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催生新经济。而发展新经济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两者在需求、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文凯 陈辉民
传统观点认为,制造业是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服务业是低耗能低污染的绿色产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考虑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副产品”后,服务业的发展并不绿色。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基础,推动服务业绿色转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质量发展,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鉴于数字经济具有绿色属性,能为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途径,加之数字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依靠数字经济推动服务业绿色转型已经具备现实基础,为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搭建完整理论分析框架,梳理新质生产力赋能服务业绿色转型的理论逻辑。随着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产业的新型经济形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态,可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服务业绿色转型提供可行的路径机制:从现实案例看,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数字经济赋能物流业绿色转型;从理论分析看,新质生产力能够依靠数字经济所具有的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优势为服务业绿色转型提供关键支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率、形成规模效应为服务业绿色转型提供可行路径。我国服务业绿色转型起步较晚,目前在理念、资金、技术、市场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服务业绿色转型,政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提供配套的政策和措施:一是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二是强化服务业绿色转型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三是加大对服务业绿色转型的资金支持力度;四是培育和规范服务业绿色转型的市场环境。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经济 服务业 绿色转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彭迪云
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拥抱新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十三五"时期增长、转型和改革的主线,实质是由追赶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实现新平台上的供求平衡、新逻辑下的动力转换、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和新理念下的制度创新。新经济是伴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而产生的经济形态,包括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动能,以及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旧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催生新经济。而发展新经济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两者在需求、目标、动力、过程、手段、效应等方面具有"共生性",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基于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最后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新经济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汉权 姜江 盛朝迅
(一)改革发力破除体制壁垒和政策障碍推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关键在于体制改革。要围绕制约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制度供给,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群众,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黄汉权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实体经济升级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推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创业创新引领发展,新动能加快集聚;传统产业加快转型,传统动能焕发新活力;产能过剩行业出现恢复性增长;地方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的探索不断深入。但仍存在新产业、新动能发展规模难以弥补传统产业下滑导致的动能衰退缺口;传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偏低,优化升级任务艰巨;一二三次产业优化发展不平衡,第一、二产业相对滞后;基础薄弱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缓慢,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更加突出等问题。现阶段,进一步推进产业新旧动能转换需扫除多方障碍,包括市场准入壁垒较多、市场监管体制不完善、尚未建立适应新经济发展的监管新模式等体制机制障碍,以及经济发展尚未完全脱离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政策的设计制定和贯彻落实缺乏统筹性、协调性,高端要素对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力不足等障碍。为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应注重培育壮大新产业和新动能、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以激活旧动能、做优质量做强品牌。同时,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有利于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强化创新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引领作用;构建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新型监管模式;强化科技、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的支撑力;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建斌
水权交易是近年来我国为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节约用水、严格落实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制度回应,是我国水权制度的重要创新。金融支持水权交易是水权交易市场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途径,但我国水权金融发展严重滞后。本文从水权交易的资本供给、水权交易方式创新和水权交易风险规避等角度论证了金融支持水权交易的内在逻辑;从水权融资、水权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和微观水权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状况等角度阐述了金融支持水权交易的困境;文章最后从水权交易市场本身完善、金融机构参与度和金融产品创新等角度提出了金融支持水权交易的政策构想。
关键词:
水权 水权交易 金融支持 水权金融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孔进 严文达 孙健
近日,山东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按照"全面、简练、准确、方便"的原则,对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截至2018年9月30日)进行了搜集、汇总和梳理,特别是对国务院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的特殊优惠政策进行了重点解读,编写了《新旧动能转换税收优惠政策指
关键词:
税收优惠政策 动能转换 纳税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彭绪庶
科技自立自强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强国理念的时代体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是要实现高水平。针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突出挑战,要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出发,加快完善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布局谋划,加强“无人区”科技顶层设计,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有效路径和发力点;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体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路径,形成“双轮驱动”效应;要跳出均衡发展误区,集中力量打造创新战略高地;要畅通创新创业产业链,推动科教融合和产学研金融合;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对全球供给的牵引作用,突破科技封锁,避免科技脱钩,从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覃盈盈
碳税作为价格型的碳定价方式,因其推进能源转型与气候变化治理的独特作用,在全球得到日益重视和广泛应用,并在实施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我国长期的政策目标,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碳定价方式单一、国际气候挑战压力不断加大等现实背景下亟须引入碳税政策工具,拓宽碳治理新思路。但碳税开征面临经济性、社会性、制度性、征管性等因素制约,通过充分借鉴国际碳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碳税开征的具体政策设计。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鹏
研究目的:探讨美国经典准征收案例对中国的借鉴价值。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中美两国规划管制等基本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但政府在行使警察权和保护财产权、给予被管制人互惠利益、审查目的和效果关联等方面值得中国借鉴。研究结论:中国具有准征收问题,对准征收的判定或财产权的保护适用征收保护条款,即公共利益、正当程序和公正补偿。中国需要对土地的初始权利进行明确定义,但这需要有关制度的配合。
关键词:
土地法学 准征收 中美差异 经典案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付敏杰 张平 袁富华
立足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演进过程中的财税体制变迁,本文分析工业税制对于工业化、土地财政对于城市化的激励作用,揭示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发展阶段下工业化税收和公共服务支出的不匹配特征。通过实证分析地方政府土地经营导致的工业税收替代效应,发现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都显著抑制工业税收增长。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本文归纳了财政体制转变的三个逻辑:福利支出增长导致的城市化成本刚性上升;工业税基逐步削弱的确定性与服务业税收增长的不确定性;土地财政造成的财政幻觉。基于典型事实和理论分析,本文对城市化新阶段的财税体制转型方向给出了
[期刊] 改革
[作者]
盛朝迅
"十四五"时期是国际经济秩序重塑的关键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由孕育发展向形成高潮的关键过渡期、我国跨过高收入门槛的关键期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对于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意义重大,是我国转换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体制机制转型的重要途径。必须深化对新旧动能转换内涵和特征的认识,厘清思路,明确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新旧动能转换活力;培育主体,做优做强一批新旧动能转换领军企业和优质中小企业;加快集群建设,形成一批新旧动能转换高地;创新优化要素支撑,夯实新旧动能转换基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拓展新旧动能转换空间。
关键词:
新旧动能转换 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经济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