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08)
- 2023(8221)
- 2022(6401)
- 2021(6438)
- 2020(5035)
- 2019(11965)
- 2018(11832)
- 2017(19943)
- 2016(11412)
- 2015(13080)
- 2014(13194)
- 2013(12055)
- 2012(11163)
- 2011(10352)
- 2010(11094)
- 2009(9735)
- 2008(9836)
- 2007(9287)
- 2006(8562)
- 2005(7734)
- 学科
- 济(36286)
- 经济(36248)
- 管理(25039)
- 教育(21982)
- 业(20091)
- 中国(18458)
- 企(17466)
- 企业(17466)
- 理论(14824)
- 学(14056)
- 农(11011)
- 教学(10666)
- 方法(10263)
- 业经(9801)
- 财(8446)
- 地方(8095)
- 发(7440)
- 和(7324)
- 制(7296)
- 农业(6924)
- 数学(6695)
- 数学方法(6465)
- 发展(6288)
- 技术(6212)
- 展(6165)
- 银(6148)
- 银行(6138)
- 学法(5923)
- 教学法(5923)
- 行(5921)
- 机构
- 大学(155397)
- 学院(149550)
- 研究(55097)
- 济(48794)
- 管理(47677)
- 经济(47206)
- 理学(39165)
- 理学院(38571)
- 管理学(37630)
- 管理学院(37305)
- 中国(36606)
- 京(35942)
- 教育(33380)
- 范(32934)
- 师范(32732)
- 科学(31544)
- 师范大学(26764)
- 所(26607)
- 财(25901)
- 江(25889)
- 北京(24150)
- 中心(23868)
- 研究所(23780)
- 技术(22109)
- 职业(21028)
- 州(20722)
- 院(20139)
- 财经(19108)
- 农(18530)
- 经(17297)
- 基金
- 项目(88722)
- 研究(77442)
- 科学(69583)
- 基金(57255)
- 家(48339)
- 国家(47709)
- 教育(44604)
- 社会(44322)
- 社会科(41266)
- 社会科学(41253)
- 科学基金(39542)
- 编号(36407)
- 省(36279)
- 成果(34453)
- 划(32240)
- 课题(29096)
- 基金项目(28170)
- 年(25359)
- 资助(22582)
- 重点(22033)
- 项目编号(22033)
- 自然(21578)
- 规划(21168)
- 自然科(21008)
- 自然科学(21002)
- 部(20619)
- 自然科学基金(20587)
- 性(20526)
- 发(20508)
- 一(19035)
- 期刊
- 济(63425)
- 经济(63425)
- 教育(61112)
- 研究(58256)
- 中国(47125)
- 财(20959)
- 学报(20776)
- 管理(19336)
- 技术(18853)
- 科学(18275)
- 农(17703)
- 大学(17523)
- 职业(16179)
- 学学(13787)
- 图书(13521)
- 农业(12121)
- 融(11712)
- 金融(11712)
- 技术教育(10487)
- 职业技术(10487)
- 职业技术教育(10487)
- 书馆(10162)
- 图书馆(10162)
- 财经(10098)
- 坛(9912)
- 论坛(9912)
- 业经(9844)
- 经济研究(9760)
- 经(8927)
- 发(8240)
共检索到2552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德全
学科范式的确立与完善是推进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前提。中国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是一个面向新文科格局、对标世界一流、凸显中国特色的长期性发展过程。新文科时代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面临缺少体现一流学科特质性概念、学理性框架、科学性范式的困境。因此,在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应然层面,基于新文科建设“大、新、用、跨”的新理念,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应充分彰显“大学科”思想,促进学科建设开放创新、发挥学科扎根教育实践的实用动能、推动学科界域横跨的共生发展与知识融合,积极建构学科概念与学科体系的理论逻辑。由此助推学科范式的逻辑生成,确立教育学科独立且独特的身份地位。未来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应在学科交叉与分化、守正与创新、技术与人文、本土与国际的不断融合中,通过求同存异的必然努力,充分彰显教育学自身在新文科背景下的重要学科价值与独特学科身份。努力构筑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扎根逻辑,确立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跨界理念,强化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人文价值,形成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系统结构,以创生新文科时代中国教育学的理论逻辑与学科范式,推进其世界一流学科的有效建设。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朱旭东 赵英
在"双一流"建设逻辑中讨论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学科,本文提出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教师教育学科存在组织、制度、学科缺位、认识等困境,建构了双一流逻辑中的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内涵和价值,认为从"双一流"建设逻辑来看,师范院校之"师范"二字,必须而且只能体现在教师教育特色之上;而教师教育特色在根本上又必须体现在一流的教师教育学科上。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是师范院校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匡正教师教育弱化之谬,主体性参与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回应国家、区域对一流教师重大需求的必然选择。本文讨论了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路径,包括学位点建设路径、组织建设路径、项目建设路径、队伍建设路径、专业与课程建设路径、文化建设路径等。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师范院校 教师教育学科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姚思宇 何海燕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和时代主题。从"职能维—创新维"的角度分析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关系,从职能维度探讨建设过程中的职能耦合逻辑关系,从创新维度探讨建设过程中的互利共生逻辑关系,并提出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学科作支撑,建设一流大学必须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一流大学建设应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对学科知识进行发掘、综合、应用和传播,通过科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在不同层次上的交叉融合,提高学校的科研、教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袁广林
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学术逻辑和社会逻辑两种价值取向。学术逻辑要求遵循学术内在的发展规律,坚持学术标准,以取得原创性成果为目标;社会逻辑要求把握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要,以解决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目的。认为理想状态是最大限度地维持一定张力,在互动中互促互进,既要立足世界学科前沿,重视"闲逸好奇式"知识探求,进行基础性原始创新,又要瞄准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注重重大尖端技术的研发与转化,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做出重要贡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俞涛 曾令奇
在"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理念基础上,按照从知识到工作的逻辑,分析基于职业导向的学科知识观:逻辑起点是应用性高深专门知识,逻辑路线是从知识到工作,逻辑终点是专业性职业;其次从学科范式构建的角度认为,基于职业导向的学科建设必须瞄准专业应用型学科,并在传统学术型学科建设范式与专业应用型学科建设范式比较的基础上,构建专业应用型学科范式,进而提出由专业应用型学科范式转换成职业导向型学科范式的设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雷万鹏
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是促进教育学知识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作为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组织单元,基层学院既面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多重压力,也面临借学科发展之势提升学院治理能力的重大机遇。学科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也是社会化建构的过程。学院治理是学科建设的根基,不能脱离学院治理谈学科建设。有效的学院治理有助于化解矛盾、凝聚共识,有利于构建包容性学科发展格局。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应超越“对标对表”发展模式,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贡献度为导向,牵引学院治理体系变革,释放治理效能。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育学科发展,学院治理应包容个体化学术探索,推动融入实践、面向世界的教育学知识创新。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韩双淼 谢静
依托学科核心竞争力理论,从资源、能力和知识三个维度对25个世界一流教育学科办学定位、师资队伍、研究领域、研究合作和学术发展力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可将教育学科建设划分为聚势共赢、专注深耕、借力突破和内生突围四种模式。聚势共赢模式强调资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专注深耕模式关注重点学科知识的突围,借力突破模式聚焦多学科资源整合能力,内生突围模式倚重组织结构调整和治理体系改革。上述四种模式为我国教育学科构建适切的学科建设模式,提升学科竞争力提供了经验启示。
关键词:
教育学 学科建设 学科模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袁振国
两百多年来的教育学,总体上是西方话语体系背景下的教育学。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教育学已经越来越不能反映教育今天的特征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更不能反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成就、经验、道路和模式。建设世界一流教育学,必须实现教育学的历史转向:立足中国实际,立足时代特征,立足未来需要,实现教育学话语的领跑转向;实现教育研究的实践转向;实现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创新转向;实现教育学社会服务的高质量转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必须进行学术建制的改革创新,从单一垂直结构走向多元互动结构;形成相应运行机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影响力、体现引领力、展现未来性,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务农 娄枝 李永鑫
当我国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对一流学科建设进行有效监测和评估即上升为重要议事日程。一流学科监测评估的视角是克服"指标意义上"的一流学科建设,实现"制度意义上"和"文化意义上"的一流学科;监测评估的视域包括一流学科生成的表征条件、制度条件和文化条件三个层面;监测评估的观测点即由上述三方面展开的参考性指标体系。但监测评估的参照指标是柔性的、开放的,在实施中既要参照设定的目标又不囿于设定的目标;监测评估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也要依靠在地专家观察员的"人文眼光""内部眼界""日常介入"和"深度描述"。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渊
国家的政治体制、文化底蕴及精神气质、社会发展阶段及战略重点、高等教育治理结构、高校办学传统等深刻影响着我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新时代我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要建立世界一流学科评价的"中国话语"及"中国标准";探索世界一流学科治理的"中国模式"及"中国体系";构筑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中国生态";强化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创新。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中国范式",构筑中国世界一流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加速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为"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顾建民 韩双淼
教育学科建设具有双重属性,打造世界一流教育学科既是教育学科自身发展、追求卓越的需要,也是更好服务于我国学科建设和大学发展的需要。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一流高校基于不同的办学传统、社会文化和现实需求形成了多样化的学科建设模式,[1]不同的学科建设模式内隐着异中有同的学科建设特征。厘清世界一流教育学科的建设特征,有助于我国一流教育学科建设靶向发力,完善学科建制,提升学科水平。一、世界一流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特征学科建设通常涉及五个核心问题,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魏燕
学科建设是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议题。以科技象限模型为分析框架,提出职业本科教育学科建设的知识生产场域是“爱迪生象限”,属于技术开发活动,不属于科学研究活动。职业本科教育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是技术开发知识生产,即技术开发知识的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以及学校技术开发知识生产外延化。面向未来,职业本科教育学科建设有其行动路径,需要构建技术开发本位标准体系,回应技能强国建设需求;优化技术开发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造就创新拔尖技术人才;完善学科建设制度,提升技术开发知识生产效能。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弛
学科建设是本科职业教育获得高等教育合法性的重要依据。本科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不仅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价值诉求,还要兼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内生价值诉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价值诉求。当前,本科职业教育学科建设面临学术性范式、职业性范式和复杂性范式三种范式的选择,亟须澄明学科建设样态,明确学科建设范式遵循。在复杂性范式指引下,本科职业教育学科建设遵循交叉学科建设的生成逻辑、功能逻辑和制度逻辑,着力推进三重向度构建,构建交叉学科多元共建的学科主体结构、交叉学科规范发展的学科制度体系、交叉学科与专业群一体化的学科融合格局,从而明晰本科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进路。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宋亚峰 王世斌 潘海生
基于生态学的研究视域分析我国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学科生态可以发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学科生态系统在不同层面展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多样化的结构特征影响和制约着学科生态系统功能的形成与发挥,呈现出学科个体的自我生长进化、学科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学科生态系统的动态调整与平衡等进化机理。为优化学科生态系统机能,推进"双一流"建设,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遵循固本培元、分而治之、系统协同、道法自然的治理逻辑,打造与培育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尊重学科生态系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引导学科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顺应与维护学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
一流大学 学科生态 进化机理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萍
"学科范式"是一个集合概念,包含有多个构成要素,即特定时期内的学科共同体成员所具备的共同的信念、技术、知识以及能力等的集合,具有共同性、规范性以及历史发展性的特点。伴随着人类知识形态的变化,由知识理论体系所构成的学科也必然经历这种不断变化,因此,学科范式转型的开展势在必行。在新的学科范式尚未完全成型之前,教育研究者须牢牢坚持学科的理念和学科的内部承认,高等教育研究须着眼于教育实践和问题的解决,须坚持多学科研究,取众学之所长,实现高等教育学科发展。
关键词:
学科范式转型 高等教育 学科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